就业视角下江苏省沿江联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探究

2018-05-14 16:22王鲁欣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就业质量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沿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中的13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从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以及就业满意度、红绿牌专业开设情况等要素入手,分析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王鲁欣(1983-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区域产业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性研究——基于南通高职院校就业数据实证分析”(课题编号:ZYB278,课题主持人:王鲁欣)和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常态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研究”(课题编号:C-b/2016/03/32,课题主持人:张学、王鲁欣)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079-05

一、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概述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要关注表面的就业率和就业机会外,更要关注深层次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发展,还与用人单位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如何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些学者如王志军在《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文章中从就业质量角度研究了浙江省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雍莉莉在《質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文章中从质量观角度研究了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不仅理论界进行了相关研究,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例如,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就组建了“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并根据省内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地域分布及数量,组建了南京仙林大学城、南京江宁大学城、南京城区及江北、锡常、苏州、沿江、苏北等7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本文借鉴王志军的研究思路,以江苏省沿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简称沿江联盟)中的13所高职院校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统计的相关数据,从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以及就业满意度、红绿牌专业开设情况等要素入手,分析江苏省沿江联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二、基于就业质量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江苏省沿江联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质量现状

一般来说就业质量越高,该专业的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指标得分也越高,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所设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等指标,可以直观了解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当前就业需求。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麦可思统计的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就业率前50位、月收入前50位、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前30位和就业满意度前30位的相关专业排名数据为参考值,分析13所江苏省沿江联盟高职院校(简称沿江院校)专业设置情况。13所沿江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均来自各院校的招生信息网,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应的相关专业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

表1根据《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统计的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前50位、满意度前30位、月收入前50位、专业相关度前30位4个维度的专业排名,结合13所沿江院校校园网站上提供的2017年专业设置信息,得出各沿江院校(简记YJYX)所设专业在上述4个维度中的数量和占比情况。对照《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中列出的红黄绿牌专业,统计13所沿江院校开设红黄绿牌专业的情况,详细见表2。

将80页表1中“就业率、满意度、月收入、相关度”对应的“比例”一栏进行区间划分,统计出13所沿江院校在各区间中的占比,见表3。

(二)数据分析

从80页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1)就业率前50位的专业在13所沿江院校的设置情况。表3显示,13所沿江院校2017年所设置的属于“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前50位专业”的数量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足40%。其中,8所院校设置的属于就业率前50位的专业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足20%;比例最高的院校为35.42%,最低的院校仅为14.29%。(2)就业满意度前30位的专业在13所沿江院校的设置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在13所沿江院校中,有12所沿江院校设置的属于“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前30位专业”的数量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足30%。其中,6所院校设置的属于就业满意度前30位的专业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足20%;比例最高的院校为32.00%,最低的院校为14.29%。(3)月收入前50位的专业在13所沿江院校的设置情况。根据80页表1、表3,13所沿江院校设置的属于“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前50位专业”的数量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超过60%。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为57.14%,最低的院校为17.14%。(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前30位的专业在13所沿江院校的设置情况。表3显示,在13所沿江院校中,7所沿江院校设置的属于“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前30位专业”的数量占其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不足10%。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为20.00%,最低的院校仅为3.03%。(5)红黄绿牌专业的设置情况。80页表2显示,13所沿江院校设置的绿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均不足10%。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为8.00%,最低的院校为2.13%。有11所院校设置了黄牌专业,比例最高的院校为8.00%;2所院校设置了红牌专业,比例最高的院校为5.56%。

三、数据结论与分析

(一)主要结论

1.从就业质量视角来看,沿江院校现有专业的就业质量不高。纵观沿江院校专业设置的总体情况,13所沿江院校共设置专业538个,属于就业率前50位、满意度前30位、月收入前50位、专业相关度前30位的专业数量分别为124 个、113 个、159个、59个,分别占专业设置总数的23.05%,21.00%,29.55%,10.97%,所有指标的占比均低于30%。其中,有7所院校设置的属于专业相关度前30位的专业占比不足10%,其他院校设置的属于专业相关度前30位的专业占比也仅在10%左右。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2.从红绿牌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沿江院校专业设置结构总体不够合理。首先,根据80页表2,绿牌专业设置数量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为4.65%,黄牌专业设置数量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为4.28%,红牌专业设置数量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为0.93%。可见,绿牌专业设置比例过低,甚至有一所院校的红黄牌专业设置比例均高于绿牌专业设置比例。其次,沿江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13所沿江院校均設置了物流管理专业,11所沿江院校设置了会计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从就业角度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并无就业优势,而会计专业已经被列入了红牌专业。

(二)原因分析

导致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的主要原因有:

1.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不协调。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明显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受最初定位的限制,仅限于依靠现有的师资力量开设相关专业。尽管大部分院校会参照社会需求进行冷门专业压缩和专业更新,但是更新现有专业设置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非一朝一夕可促成。有部分院校在专业调整上持观望态度,久而久之,学生不能及时更新所学的知识技能,缺乏创新技能,在新的职位上不能很快地适应职业需求。这使得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与学校输出的专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严重不协调,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失衡。因此,高职院校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必然趋势。

2.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和扩招专业不够理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关系到学校招生、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但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在新增专业和扩招专业上不够理性。高职院校在对各专业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时往往倾向于设置低投入的专业。随着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开设了社会需求量大且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物联网等专业,这类专业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目录上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热门专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彰显自身专业特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供过于求,引发部分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四、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从全局出发,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加快建设特色高就业质量的专业

从专业数量来看,在13所沿江院校中,有53.85%(7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在40个以上。专业设置数量并不少,但属于就业率高和满意度高的专业数量占比不足,其中有38.46%(5所)开设就业率前50位专业、46.15%(6所)开设满意度前30位专业的比例均不足20%。高职院校应根据现有的学院资源,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一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办学能力建设新专业;二是根据专业之间的联系,推动相关专业向就业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转型。

第一, 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办学之本,去功利化,做强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具备自身特色。高职院校通常具有行业特征,有部分院校为了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枉顾本校的传统特色专业,这种专业设置方式极具功利性,顾此失彼,不仅丢失了传统的行业内良好口碑,也未能在新专业中占有先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立足本校特色,从学校服务的主要行业着手,做强特色专业,发展特色专业群,从而既能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形成“共振”,提高毕业生就业时的成就感,又能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对口就业率。

第二,高职院校必须着眼社会需求,开拓进取,发展优质专业。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然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主,以市场导向为辅,以就业率为衡量标杆。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主要靠来自企业的反馈,而并未对行业进行深入调查。比如,房地产、金融业近两年对销售人员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反馈的结果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认为所从事职业与专业关联度并不高,工作满意度较低。这表明学校仅仅靠从企业获取需求信息过于片面,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与政府金融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相关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全方位搜集社会需求信息,去伪存真,经过严谨的市场调研后,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发展优质专业。此外,对于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学校也要大力改造,根据社会需求适当地减招或者停招。只有做强优势专业,发展相关专业,淘汰劣势专业,毕业生质量才会符合社会需求。

(二)从区域经济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培育一些应用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

从地域看,沿江联盟成立的目标是提高沿江地区的就业质量,这要求各联盟院校专业设置必须立足地方特色。沿江院校要利用沿江地域特色,依托沿江经济需求,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第一, 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需求,培育地方应用型专业。沿江院校大多为历史较为悠久的院校,学校专业特色比较鲜明,发展初期依托于行业,与地方经济的结合较少。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果仍限于行业内部闭门造车,则势必会削弱院校的办学能力以及毕业生在当地的竞争力。可见,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势在必行。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教育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地行业前景、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合作使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进一步认识到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高职院校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依赖性,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专业设置真正“依托市场、面向地方、走进行业”。高职院校亦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经济结构需求,寻找自身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交叉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促使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共赢。

第二,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充分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创新,需要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区域的企业实践平台、人才需求平台相融合。积极探索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发展平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走进当地企业实践,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交流行业新发展,高职院校与政府加强人才需求交流。这样,高职院校能够高效地获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与需求信息,使专业建设更贴合区域经济结构。“校企政”合作平台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信息,为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注释]

①13所江苏省沿江联盟高职院校(排名不分先后):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南通职业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金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21)

[2]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3]雍莉莉.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4).

[4]刘旭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

[5]董丽君.论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20).

[6]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就业质量高职院校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