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我们在路上

2018-05-14 14:25郭茜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教育部

郭茜

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7月5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此次教育部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是站在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对幼儿教育越来越关注,往往有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态,认为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写字、学拼音和一些简单计算。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也迎合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开设了许多给幼儿教授小学内容的课程。虽然近几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相关文件,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幼儿教师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特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幼儿园小学化无论对幼儿还是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超年龄段的学习和教育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不但有碍于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过早地夺走孩子本该自由欢乐的童年,让孩子失去幸福感,更有甚者,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产生的不良后果难以想象。

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要以5~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这样一个转型期。5~6岁是学龄晚期,生理发展上又进一步成熟,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强。脑的功能趋向成熟,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由于该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长时间的单调活动易使儿童疲劳,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

所谓“去小学化”,并不是抵制小学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去掉那些不适合6岁以下孩子参与的教学。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主导活动,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也是适合孩子的,有助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儿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在游戏中开心快乐地成长。学前教育的课程中包含学前阅读、学前书写以及学前识字品质的培养,图书区、科學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个性化的学习都是在为孩子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顺畅转型做足准备。当然,在幼儿园以幼小衔接为出发点进行去“小学化”教学的同时,小学更要坚持“0起点”的教学策略,相应地增加幼小衔接内容,这样才能使衔接更加紧密。

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孩子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会伴随孩子一生。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尊重幼儿发展规律,让孩子顺利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小教育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