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而行,一路风景千帆过

2018-05-14 14:25王志宏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王志宏

寒来暑往三十载,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校园。十年校长,一份推不开的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在这个岗位上不断挑战自我,在“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中寻求契合点。我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了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十年的奉献和磨砺,我深深体悟到校长这个职业的成就感和无尽的幸福感,就在这份责任、心血、幸福的交织中,我的思考逐步深入,思路逐渐清晰,脚步越来越扎实。

思想决定方向

基于我多年的学习积淀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担任校长之初,我开始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要将教育价值完整、合理体现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提炼出我的教育思想。

我们都知道,校长的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方向,而校长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来源于深入的教育实践中。基于此,我将我的教育思想定位为“高新全人教育”,需要建設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整个梳理、撰写、论证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辛复杂的过程。我独处一室,我翻阅资料,我请教专家,我忘记了作息……

经过反复论证,“高新全人教育”文化体系不仅符合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契合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我在发展“真、善、美、圣、健、富”的历程中,充分认识到这正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养正”中的“正义、正气、正道”这些优秀品质,并不是由外界强加给孩子的,我们的教育只是唤醒了孩子们内心原有的,通过我们教育的精心呵护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乐观自信提升引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有时,老师们会沮丧,有时也会迷茫,有时甚至想到了退堂,可是,我总是将乐观与自信挂在脸上,将焦虑深深隐藏。

记得去年暑假,由我校数学、科学、信息、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的16名教师组成的STEAM教材研发团队,进行了为期35天的封闭式教材研发。在研发前期,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之南方暑期天气潮热,引发了团队的急躁情绪,甚至萌发了放弃的念头!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团队中间,和他们吃、住、研在一起,我知道当时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引领,更需要的是校长精神的引领——树至高风范,办高新全人教育。

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我凭借着对STEAM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团队成员并肩战斗。累了,就回房间躺一会;困了,就趴桌子上打个盹;饿了,就在手机上要个外卖……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娃,我可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当然,我没有撑不住的理由,我必须要撑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教材研发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用35天时间,完成校本课程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1~6年级共12册的编写任务,研发了58个主题、110个项目、315课时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新科学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在主题与项目中融合了3d打印、编程、机器人、智能硬件等技术领域的内容。

2018年7月,全国首套小学STEAM科创教育系列丛书《科创教育实验教材》正式出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给予该套教材高度评价:“这套教材的问世和推广,无疑会对加快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推动中国STEAM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创科技教育工程的‘新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总得有人先走一步,描绘蓝图。我们在引进STEAM教育的同时,也在研究与实践中努力寻找STEAM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从初期探索到顶层设计再到全面实施,领航陕西乃至全国的STEAM教育,扬帆正当时!

平凡中产生伟大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更是平凡的事业。神圣在于它是培养人灵魂的事业,平凡在于教育在日复一日的细枝末节中产生伟大。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在平凡中追求平静,在变化中寻找永恒,在细节中发现奇迹!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在创新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着,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用文化凝聚人、用共生激发人、用格局包容人、用人格影响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士气与积极性,更为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和管理要素,使之产生最佳的育人效益。

其实,构建一个文化体系属于顶层设计,而践行文化理念是更为艰辛的历程,当有人问道,到底什么是“文化”,我最欣赏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为了让文化在学校生根、有根、根系发达,我所有的工作都找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组织变革到人才制胜,从德育策略到育人细节,从课程建设到课堂教学改革,无处不在诠释学校“高新全人教育”理念,我心里有了底气,行走在践行学校文化的队伍中间,鼓励大家“耐着性子干、稳着劲干”,理解变革暂时的曲折,相信风雨之后有彩虹,这才是确保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关键。

就在今年的开学会议上,我又一次提出两个关键词——耐性、稳劲。经验告诉我,变革一直是发展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坚持变革一定要在民间发生,大力推动教研组、年级组和广大教师个性化发展,坚信“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关键是看是不是有利于师生的需求”。主张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站在教育以外看教育,从“芯片事件”讲到“脑科学的发展”,再讲到“霸座行为”“校园内外伤害事故”以及“中美俄三国大学生发展变化报告”,近三个小时的会议,近300人的聆听,透过他们的眼睛,我看到了被信任的目光和愿披荆斩棘的热望。

细节决定成败

校长要做大事,要注重科学管理,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细节。一直以来,我都把我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学这些事情上。无论是向上级汇报工作,还是与同行交流工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惊诧,那就是你怎么把你们学校教学的事情搞得这么清楚?我为什么搞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的心用在了这里,我一直行走在教师团队的中间。

改变人的认识是最难做的事情。为了从思想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认识,我最常引用美国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作为佐证:学生如果单独听课,只能记忆5%的内容;单纯读书能记住10%;如果在听课或读书过程中有听觉或视觉辅助(比如图片、录像)记忆有20%;如果期间有讨论,记忆会增加到50%;而如果学生有动手参与的机会,记忆会达到75%;而如果让学生有机会当老师去讲授解释的话,他能记住90%的内容。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是我一贯的作风。在这些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于是,催生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越来越浓郁的民主氛围。于是,课堂上老师们积极探索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孩子们争做一个又一个小老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下老师的教研活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教学研讨方面,我一直倡导“没有权威”“没有必须”,要按教学规律办事,在琐碎中发现关键性细节,在繁杂中找到规律,这才是一个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常常提醒:“课堂预设,宛若指引航船前行的希望之灯;课堂生成,有如激越生命律动的智慧之光”“兴趣是靠兴趣来培养,习惯是靠习惯来养成。家长和老师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在责怪孩子的同时,不妨轻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样?”作为一校之长,我参加教研活动,我深入课堂,我和老师交谈,当大家有了共同的感情基础、共同的使命愿景、共同的价值追求时,风雨同行、同甘共苦才会成为可能。因为我知道:有了感情再变革,有了感情好变革!

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是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神圣事业!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或接纳多少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人生有了信念的支点,才有了不竭动力,哪怕岁月的折痕爬上额头,白霜浸染两鬓,我和你,向善而行。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上学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