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

2018-05-14 11:53高宝华
先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圈文旅成都

高宝华

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省会城市和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进行现代产业生态圈建设,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又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抓手,还是实现中长远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在解读现代产业生态圈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成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提出建议。

现代产业生态圈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现代产业生态圈理论源自生物学中的生态圈,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要素、技术、产业以及配套服务、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不仅竞争合作企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形成纵横交织、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而且国内外人才与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之间实现了优化配置、有机组合,还通过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生态良好、环境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宜业宜商宜游宜居的产业生态圈。

以文旅产业为例,如图所示,现代产业生态圈至少包含以下三圈内容:第一圈是文旅产业核心企业水平维度的竞争合作和垂直维度的上下游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竞合互动,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相互配套的文旅产业核心圈。第二圈是文旅产业中的国内外人才、资金、商品、信息(包括技术)的四大支撑圈。其中,“人才流”以城市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文旅人力资源为依托,力图囊括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文旅人才;“资金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金融和资金市场来夯实城市自身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并通过资金融通助推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旅产业的发展;“物流”涵盖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网络和配套齐备的物流网點及仓储设施以及文旅商品的输出入和配送等;“信息流”则需要城市与国内外以及城市内部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广泛应用以及在此支撑下的“互联网+旅游”等。第三圈是文旅产业的人文与生态的环境圈,要求城市要营造与企业、产业、要素相匹配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的氛围,具体包括政府扶持政策有力、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健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文生态与营商环境良好等。文旅产业核心圈、支撑圈与环境圈的各自快速发展以及圈与圈之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姿态各异、互融共生的文旅产业生态圈。

由现代产业生态圈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它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整体系统性强。现代产业生态圈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有竞争有合作、有龙头企业带动和小微企业跟随,上下游产业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人才、资金、物流、信息不断涌动、流淌,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并得以广泛应用,交通、教育、医疗、商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企业、要素、服务、产业等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互为配套、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三生融合”态势好。在现代产业生态圈中,产业、城市与人融为一体,不仅生产集约高效,通过集聚、协同、共享、融合形成若干个微观产业链继而形成产业圈,而且生活宜居适度,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人才集聚、设施健全、生活便利、出行便捷,还有生态水秀山清,山水相间、风光旖旎、惬意清新、底蕴深厚,“三生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创新发展水平高。现代产业核心圈、支撑圈和环境圈快速互动融合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不仅依赖于创新水平高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和普及推广,而且产业生态圈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创新,诸如研发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乃至体制机制创新等等,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成链发展,增强产业生态圈多维集成、聚变裂变功能,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互动发展。

四是开放搞活视野广。开放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现代产业生态圈中的人才、资金、商品和信息等资源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行业、产业、国别之间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成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的具体举措

按照《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谋划“5+5+1”产业细分领域,打造千亿、万亿级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新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谋划“5+5+1”产业细分领域,做强“主干”。

一是聚焦高端绿色智能,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在产能规模、研发创新、标准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聚焦高价值高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兴服务业质量。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服务业质量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三是聚焦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深刻围绕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六大经济形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七大应用场景,着力将成都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开放的新型城市。

第二,打造“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塑造“生活城市”标识。围绕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塑造“生活城市”标识,全力打造“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到2020年,形成3个千亿级消费市场,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一是加快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大力倡导优雅时尚、健康绿色生活消费方式,以发展共享服务、体验服务、高雅服务等新业态提升供给质量,例如,着力打造春熙路—盐市口、天府新区、空港新城三大顶级商圈,推进太古里、宽窄巷子高品位步行街区建设,等等,增强成都时尚高端消费影响力。

二是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夯实大美乡村生态本底,推进全域增绿增景,加快乡村绿道、川西林盘和特色镇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充分发掘天府农耕文明,加强都江堰水文化、名人故里、古镇村落、蜀绣蜀锦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是加快实施高品质生活功能配套攻坚工程。到2020年,建成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83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个性化生活配套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个具有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2-3所国际学校、12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第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公园城市。加快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多规合一”,提升城市综合精细运营能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园林城市。

一是着力实施“多规合一”。建立“多规合一”空間信息数据平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绘制城市空间脉络和蓝图愿景。

二是加强城市综合精细运营。坚持战略引领,做深做细做优城市设计和配套政策设计,推动城市设计从注重城市形态向提升城市品质价值转变。创新城市建设运营理念,运用法定图则调整利益关系,以城市运营为主导,推行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

三是实施重点功能载体攻坚。在“东进”区域重点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扎实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支撑。将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及新津县等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样板。在“西控”区域重点建设“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景区)”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载体。在“北改”区域重点建设国际铁路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园。在“中优”区域重点建设天府锦城等金融商务、总部办公、文化创意发展载体。

成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圈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持续加强统筹谋划、布局谋篇。整体系统性强是现代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特征。这个特点与中国古训“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内涵颇为类似。为此,成都要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时代要求来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着力夯实核心圈的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健全支撑圈的要素支撑和影响力,营造环境圈的良好的生态和人文氛围,切实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公园城市。

第二,着力推动成都“三生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特征。为此,成都在重点建立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塑造“生活城市”标识、打造生态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供应链+”的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并辅以一定的政策文件推动和资金扶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以及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

第三,切实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从实际情况来看,成都在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一些产业园区属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相关的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出现短缺,亟需加以配齐和完善。此外,成都在普惠性幼儿园设立、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需要扎扎实实“补短板”,认认真真夯实,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生态圈文旅成都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穿过成都去看你
文旅照明的兴起
新区制造生态圈
成都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