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营商环境 助推成都旅游消费升级

2018-05-14 20:53邵军
先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业旅游服务

邵军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以及“三城三都”建设部署,通过赴上海、浙江及成都市城乡、社区、企业开展专项密集调研,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中优”、乡村振兴和自贸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划如何发挥成都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比较优势,构建全域旅游生态圈,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及比较优势

第一,“中优”区域旅游产业基础稳、融合发展带来的业态提升作用效果显著,城市地位及社会认知度明显提升。通过在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调研期间发现,成都在生活服务业发展方面呈现基础稳固,业态向精细化、品牌化、国际化融合发展趋势。特别是青羊区少城街办坚持以发展为理念,市场化运营为主体,低投入、高效率、多切口,融龙头文创平台引领、关联服务业配套提升、社区环境“三化”(优化、美化、生态化)、社会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党的作风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一体的老城区社会基层治理综合配套改革模式,为成都市乃至全省探索出一套老城区焕发生机的新发展模式,为“中优”发展全域旅游打下坚实基礎。同时,通过在上海、浙江调研期间发现,成都在国内空间格局、经济地理、产业功能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知度明显提升。以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曾前期开发、包装、参股大众点评网)等为代表的创投企业,普遍以战略布局的理念对成都开展实际投资。

第二,乡村振兴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地域发展模式受到广泛认可,业态融合发展带来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通过对崇州、都江堰和彭州市、郫都区等多地涉农地区开展调研,并比对宁波、上海等地涉农地区实地情况分析,近年来,成都在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的旅游基础环境改善提升效果明显。特别是以“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和城市绿道、旅游环线建设带动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突出。据相关部门反映,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中“整田、理水、护林、修院、兴业”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模式受到全国各地来川调研、培训的领导干部和学员普遍认同,在场景影响力、理念先进性、体系建设水平等方面比较优势突出。

第三,自贸区发展运行平稳,大宗进出口产品发班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服务贸易企业注册稳步推进,服务贸易生态圈正在形成。1-5月,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入驻包括大龙网在内的跨境电商36家,完成成都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查验设备和2500平米中小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公共货仓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货运量1.7万吨,监管货值12.15亿元人民币。会展经济影响力双向提升。

综合上述调研分析,反映出成都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呈现发展基础稳、业态融合不断加深、发展环境和战略地位比较优势突出的可喜变化。但在三大功能区和异地调研中,也发现制约成都全域旅游消费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例如,在“中优”区域消费环境方面,业态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单一,中高端服务业创新型平台企业发育不足;消费环境国际化程度发育不完善,市场缺乏能体现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和行业组织;乡村振兴区域消费环境方面,旅游行业社会组织的市场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育不足,涉农地区群众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标准社会认知度不高;自贸区消费环境方面,进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贸易服务尚处于发育阶段,生态圈建设及布局不足。

改善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一,“中优”区域旅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

一是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大对中高端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向中高端旅游服务业倾斜,以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评价为导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重点考察企业的区域行业带动作用、潜在国际影响力和分工格局。加大对涉及旅游产品的设计、金融、技术、中介、教育培训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有聚合作用的平台企业的招商力度。

二是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人文环境国际化水平,营造适应跨境投资向中高端服务业延伸的场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切入点,对标国际先进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经验,继续深化城市建设、管理、运营对标行动。以现代开放的人文环境为导向开展城市IP推介,重点着力于天府文化中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跨境合作、品牌延伸开发。结合特色街区和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认同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特色场景。充分利用欧盟、日本、东盟,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市场瓶颈,通过双向会展经济和多层次的推介活动,重点加强对旅游产品设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商业贸易服务、技术服务、教育培训机构的专项招商引资和混改力度,不断提升成都市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三是不断完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执法力度,着力提升重点发展区域政策和法治保障水平,深化全市法治教育。梳理现有各类政策法规中对知识产权的歧视性条款,例如,在各类项目建设招投标原则中,对各类设计、技术、服务的歧视性比价原则,让中高端服务业有市场、有利润、有前途。积极协调、对接上级部门和立法机构,化解以消防、公安、城市管理等领域、社会反映普遍、不适应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矛盾。对特色街区和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治保障。扩大对社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力度,形成全社会尊法、守法、尊重各类知识版权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是聚焦功能整合,完善“中优”区域城市绿道规划体系,统一建设和服务管理标准。把“中优”区域的城市绿道建设作为优空间、美环境、增载体、强功能、善管理的城市发展样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快速提升成都城市人居环境、消费环境竞争力,尤其要突出“中优”城市绿道主干线和社区小游园、小绿地、小商业服务功能互联互通、畅行无阻、建设和管理标准化等方面工作,做到可持续。对标浙江宁波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结合成都前期“中优”区域城市绿道建设成功经验,尽快确定相对统一的建设管理标准。

第二,乡村振兴区域旅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

一是大力培育以社会化、市场化为主体的涉农区域旅游行业组织,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引导优势企业向现代农业纵深发展。建机制,支持旅游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引领监管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涉农地区旅游行业组织的主体;给优惠,支持对区域旅游服务业发展带动明显的企业不断向现代农业、农旅、农技纵深发展,不断向复合型、规模化迈进;强责任,对行业监管、社会监管、专业服务水平有限的行业组织引入淘汰机制,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二是重点旅游景区提高行業准入标准,以强监管带动业态和服务升级。提高重点旅游景区内的行业准入标准,实行景区行业监管认证制度,重点强化对本土特色地理标识、标志的优质农产品、自然、历史人文元素、非遗技艺传承转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力争通过市场监管,倒逼成都市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旅游商品本土化研发制造、激发成都市旅游市场向新阶段拓展的活力。

三是结合乡村文明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对涉农地区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开展全域培训。以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专业化分工特征、市场化约束机制、契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为培训重点,充分发挥微党校、农民夜校、行业协会、农技校等组织优势,不断加强对涉农社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造就一大批理念新、懂技术、讲诚信合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以乡规民约为重点,不断开展爱护生态环境卫生,积极维护公共景观和设施设备、发展靠团队、遵章守约等的公民道德教育,为发展全域旅游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自贸区旅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快跨境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服务贸易交易规模。加强跨境服务平台“走出去、多功能、强保障”和“带回来、卖出去、强声势”的运营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提高跨境贸易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配套功能。在调研基础上,定期开展专项梳理成都对外进出口产品目录工作,有针对性地不断挖掘进出口潜力,组织对内目标任务分解、改进、实施,不断丰富进出口产品品类,扩大服务贸易占比规模。

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强化统筹保障力度。从规划保障入手,扩大自贸区建设用地规模储备,为下一步企业调迁和产业配套做好积极准备。简政放权,优化完善在跨境金融服务、负面清单管理、通关法律服务及专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协调和监管力度。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发挥市级部门在统筹、协调、监管,业务拓展方面的运营优势,充分调动区市县在硬件建设、配套投资、资源整合、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责权清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行政管理架构。

三是全面系统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对从业人员展开全面系统培训,以中高端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境外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分销体系、双向通关程序及法律保障等为重点开展专项培训。尤其要对行政组织及管理人员、专业人士、企业、平台服务机构开展跨境专项培训,使其熟悉境外的行政管理模式、分销体系、法律保障、重点企业,为跨境贸易扩张做好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服务业旅游服务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旅游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