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群众共建共享 留住原乡肌理记忆

2018-05-14 20:53卢胜
先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林盘院落机制

卢胜

七里诗乡位于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七里社区,距成都市区41公里、都江堰市区27公里。近年来,七里诗乡主动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动群众共建共享,以保留原乡肌理为形态、做强本土产业为支撑、活化文化资源为特质,致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成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举办地之一和乡村旅游打卡之地。

创新群众参与机制,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貌”与“形”

七里诗乡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自我管理的治理體系。针对散居院落管理主体缺失问题和农村“脏乱差”实际,柳街镇以七里诗乡所在金龙、七里社区为重点,将整个区域划分为14个林盘院落,再以林盘院落为单位,构建起“一组三会”治理架构(即院落党小组和院落议事会、院落管委会、院落监事会),形成了党小组提议、议事会决策、管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群众自治体系,建立健全了问题收集化解机制、网络化管理服务机制、利益链结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四个治理机制。区域内1400余户居民均签订自治责任书、领取“责任田”,形成居民自扫责任田、保洁人员集中清运、群众投工投劳的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建立自我投入的运作机制。七里诗乡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办”,在整合村公资金和农村垃圾、林盘保护、改水改厕等补助资金基础上,组织村民每人每年交20元,设立院落整治工作资金池,用于公共保洁人员工资发放、院落评优和文明户奖励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同时,实行民主议定用途、收支公示制度,构建起群众利益与环境治理有效联结机制,让群众交得明白、用得放心。

建立自我监督的考评制度。七里诗乡在环境治理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评估,专门制订《“最美院落”评比标准》《“八好”星级户评比标准》等评优标准,开展月评“星级户”、季评“美丽院落流动红旗”和年评“最美院落”活动,通过群众自评互评的方式,每月对评选“星级户”进行上墙公示并给予2元/人的奖励,实现从“要我扫”到“我要扫”的转变。

统筹群众利益联结,把培育本土产业作为“要”与“核”

七里诗乡将保留原乡肌理作为前提、培育产业作为核心,形成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盘活农村资源。

做美产业载体。七里诗乡将保持生态和留住乡愁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活习性,坚守“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理念,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三不”原则,动员群众进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以现代复原方式和较低资金投入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全域60%以上的农户主动参与林盘院落修复,完整保留茂林、古井、小桥、流水等原生态川西乡野特色。

做优产业业态。七里诗乡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思路,植入猪圈咖啡、花满溪民宿、“地球仓”移动智能生态旅居、“缤果盒子”24小时无人便利店等新兴业态十余种,培育青城雪竹、青城苦丁茶等精深加工农产品和文创产品近30种,建立金龙社区电商平台,有效促进单一农业产业向复合型产业发展。同时,通过30公里绿道网络,将周边31个旅游点位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2018年1-10月超过48万人次,预计带动群众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以上。

做活产业投运。七里诗乡探索多元参与的“合作社+”模式,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将空闲农房和宅基地等资源以入股、出租、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社合作,采取农户自主投入、“合作社+返乡创业人才”“合作社+社会资本”等模式,对区域内的特色民宿、特色旅游商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建设)、规范化运营(管理)。如招引落地成都演艺集团投资的业丹音乐创意本坊项目,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租赁2户闲置农房20年,合作社以预付房屋业主前5年租金20万元入股,获得项目每年盈利5%的分成,形成农民出房、合作社入股、公司经营、政府服务的投资运营新模式。

激发群众多元智慧,提升本土文化的“韵”与“味”

七里诗乡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进本土文化传承发展,在传承创造文化中保持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气质表达。

坚持具象化传承文化资源。作为天府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文化传承核心区,七里诗乡始终树立“最好的文化传承莫过于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理念,促进“薅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创作等民俗文化、手工作坊等农耕文化传承。特别是通过设立诗乡豆腐坊、诗乡茶坊、诗乡油坊等“诗乡七坊”,既增强文化传承传播生命力,又营造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

坚持旅游化开发文化资源。七里诗乡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理念,依托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特有品牌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融合发展,将旅游主题活动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连年举办“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节会活动,推动“柳街薅秧歌”申报全国非遗,先后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培育出四川著名主持人周东等领衔创办的“又竹堂”文化传习所,引导村民成立柳风农民诗社,吸引会员达320余人,开展乡土诗歌集中整理、展示和创作,致力打造游客寻求“诗意栖居”理想之地、健康养生的归宿之所。

坚持品质化塑造文化资源。七里诗乡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坚持“颜值”和“气质”兼修,注重培养“文化农民”,定期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同时,对世代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族训、乡规民约和孝道文化等资源加以收集和整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并通过诗歌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弘扬,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林盘院落机制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院落里的黄昏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城乡统筹下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