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思维

2018-05-14 17:29华建宝
党政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华建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特别注意把握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艰巨复杂性,对于我们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战略思维:从两个“关系”

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战略思维,就是看问题能够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

计” ,体现了恢宏的生态战略思维。

从战略高度认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其严峻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清醒,他指出,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损害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一度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自然界的规律告诉人们,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

从全局高度认识环境污染治理的艰巨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國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集聚产生,生态环境旧的欠账与新的问题叠加,发展和保护双重任务叠加,国际和国内两种矛盾叠加,这就构成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从长远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不是很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换取一时的发展成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当成漂亮的口号挂在嘴上,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个单项工作而不是作为系统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不得力。只有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树立起生态战略思维,才能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行动。

二、辩证思维:从“两座山”的关系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性

辩证思维,根本就在于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针对一些人一讲发展经济就只能破坏环境,一讲保护环境就只能牺牲发展的片面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早在地方工作时,他就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作“两座山”,指出“两座山”之间有矛盾但又可以辩证统一。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清晰阐明“两座山”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两座山”具有不可或缺性。从人民愿望来看,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经济发展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不能有环境污染,也不能有贫困落后。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提高不行;环境不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破坏也不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其次,“两座山”存在一定对抗性。如果非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进行取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是关乎生存的重大问题。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不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纯净的水,吃不上健康的食品,看不到蓝天白云,见不到绿水青山,就威胁到人的生存。失去了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就失去意义,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

最后,“两座山”内含辩证统一性。这“两座山”之间既相互矛盾但也非完全对立,关键在人,在人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分析认为,人们对“两座山”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想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个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进入这一阶段,“两座山”趋于和谐共存、辩证统一,进入真善美的境界。这说明,只要指导思想对了,两者关系就能处理好,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守护好生态,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变成美好现实。

三、系统思维:从三个方位看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整体性

系统思维,就是善于把事物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把握事物。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指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系统工程来抓,体现了生态系统思维。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大系统。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过去提出的“四位一体”中加入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使五个方面相互支撑、融为一体、协调发展,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把大自然看成一个“六位一体”的系统。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整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认识不到这个道理,破坏了山、砍光了林,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

水林田湖”构成的生命共同体加上

“草”这个重要的生态。这使我们对大自然共同体的认识更加完善,行动上更加自觉,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建设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系统整体,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以系统的方式、按照系统工程来推进,这就要形成一个生态文明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五大体系”: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思想前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提供物质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设定底线红线;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提供安全保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发展战略。

四、创新思维:从三个层次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创新性

创新思维,就是要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科学揭示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发展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注入新内涵;提出“美丽中国”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新论述、提出战略举措等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新概括。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全新概括。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有力地指引我们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也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新举措新战略。比如,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坚持综合治理,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其责任;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受到惩罚等等。

五、底线思维:从三个方面看划定生态红线的高度必要性

底线思维,就是善于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而稳妥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始终贯穿着生态底线思维,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难存”。 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把生态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

从政治的高度看待生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环境问题是民生所系、民意所在,不能只当作经济问题,而应该上升为政治问题。他反问,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他总是以人民为中心来看待生态文明,把生态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对待,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

从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态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规律决定了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存,对自然的伤害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守住生态红线,才能守住发展底线。

从行为的规律看待生态高压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制度规定必须具有刚性,像高压线那样触碰不得。必须要让高压线通上电,比如,建立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就是一条高压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坚守18亿亩耕地,这是一条高压线,不可触碰,保护耕地这条红线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作者单位:上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致课堂教学设计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时局图
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疯狂的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