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工信系统奋力谱写新篇章

2018-05-15 16:55
中国信息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业融合发展

2018年3月,正值“两会”召开之际,《中国信息化》为大家梳理了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重点。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新春致辞中所说,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网络强国建设、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狠下功夫。奋力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年我国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

根据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新的一年,工信系统的总体工作要求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现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因此,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被置于2018年工作的第一位。

2018年,工信部将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促创新、强基础、补短板、抓示范,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1)扎实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突出协作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导向,开展对已成立国家级中心的评估考核,遴选3家左右条件成熟的省级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培育知识产权标杆企业。抓好有关“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做好重大专项2020年后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充分发挥专业化项目管理支撑作用。(2)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继续开展“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力量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等50项左右关键瓶颈。扩大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搭建供需平台,启动机器人关键部件、存储器等重点产品、工艺示范应用。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促进“四基”企业加速成长。(3)实施新材料产业2018年“折子工程”。加快建设新材料重点平台。发布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目录,力争实现5-8类重点新材料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典型应用示范成果。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协同创新的政策机制,完善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出台促进新材料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4)加快重大装备发展。开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关键系统部件示范应用。稳步推进C919大型客机研制,开展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整机试车。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加快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高端农机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研制。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落实好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重大专项进口税收优惠政策。(5)推动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工程实施。(6)高标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发布示范区评估指南,建立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实施机制,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转型提升,抓紧谋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推动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装备制造是核心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并多次强调对大型客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高端农机装备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2017年,我国的一大批高端装备取得丰硕成果: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全球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中俄宽体客机CR929顺利启动,AG600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将于近期实现首飞,ARJ-700支线飞机实现安全运送旅客3万余人次,400马力拖拉机成功研制,骨科手术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在医院实现批量应用。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介绍,2018年,装备工业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补齐短板、基础支撑”的总体思路,深化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强基础补短板,优结构推应用,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三个重大专项,以及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两项科研计划。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协调推进C919研制工作,加强ARJ21新支线飞机、AG600、新舟700新型涡桨支线客机等民机重点型号管理,推动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项目实施。组织实施智能船舶、超深水钻井平台、船用低速机等创新项目。培育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农机、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加快推动智能化转型。继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遴选10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加强重点行业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系统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重点促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集成应用和关键短板装备的突破。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成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召开第六、第七次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会,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加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培育,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研究智能制造服务平台认定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推动智能船舶发展和船舶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

三是精准发力补齐装备短板。组织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制定发布2018年重大短板装备项目指南,启动编制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指导目录。启动开展我国航空机载专项论证工作,协调落实CR929宽体客机专项,推进重型直升机的对俄合作,发布无人机制造企业规范条件,制订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农机装备中试基地建设。开展增材制造、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示范推广行动,加快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机制,组建完成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四是积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分析。发布实施《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规定》,制定新能源汽车统筹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认真抓好双积分管理办法的贯彻执行,开展低速电动车治理专项行动。完善民机科研科研咨询管理体系。开展“两机”基础研究和2017年课题立项工作,成立基础研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落实《关于加快推动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船舶军民科研计划统筹衔接。进一步加强船舶、工业机器人、联合收割(获)机和拖拉机、铸造等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入开展装备重点领域国际合作。

加强双边多边合作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必将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而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也必将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制造2025”是开放的体系,是包容的体系,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在战略、标准、技术、人才、高端制造装备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是必然的。因此,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未来工业计划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来说,“中国制造2025”成为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双边多边合作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赵永红介绍,2017年国际合作司切实推进产业战略对接与合作,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其中重点便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对接。目前已经成功搭建政产学研多层级全方位沟通联络机制,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标准等方面合作,支持揭阳、太仓、青岛、嘉兴等地中德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东盟、瑞士、日本等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5G、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与阿富汗、波兰、韩国、智利、阿联酋等国相关部门签署加强绿色生态、绿色工业、信息通信、中小企业、电动汽车等领域合作文件。高质量编制完成古巴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这是我部首次与外国政府联合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开创我部对外合作新思路新模式。此外,推动中俄航空制造战略大项目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俄宽体客机项目政府间合作协议正式生效,合资公司已正式挂牌成立,远程宽体客机命名和合资公司标识正式发布。2018年国际合作司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有关国家产业战略对接为主线,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两化融合新动向

不知不觉,两化融合已经提出十一年了。自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后,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概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转型道路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我们对信息化认识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如今,在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更是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使命,推进两化融合的新要求与新部署。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与十七大提出的两化融合、十八大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一脉相承,标志着两化融合进入了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这为新时代新阶段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两化融合迈向新的阶段。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一个反复迭代、动态优化、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终端设备的持续接入,工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传播与复用,开发工具的丰富完善,创新应用的逐步推广,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充分考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聚焦融合重点,突出平台体系建设,注重夯实平台发展基础,着力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加快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与工业APP培育。

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会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情况调查和评估,遴选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宣贯培训、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协同推进平台发展。

其次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发挥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核心作用,突破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瓶颈,培育5个左右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一批能够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再次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验证。支持龙头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验证环境和测试床,开展适配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技术验证,为平台产品提供测试评估服务,规范平台发展秩序,推动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平台落地应用。

推动百万工业企业上云。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聚集区落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产品、生产装备、研发工具、运营系统、能力交易等数据和业务系统上云,推动地方政府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建平台”与“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

最后要培育百万工业APP。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在重点行业领域逐步培育一百万左右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

发挥数据作用为数字经济加速

除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之外,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也是2018年的工作重点。

在打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方面,要全方位注意构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工控安全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宣贯工作,继续普及推广工控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攻击防护、漏洞挖掘、态势感知、监测审计、云平台隔离、安全统一管控等安全技术研发;支持建设全国在线监测网络,应急资源库,仿真测试、信息共享、信息通报平台(一网一库三平台),提升态势感知、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保障能力;鼓励地方筹建地区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实现对接;选择3~5个基础较好、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地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研究产业发展路径、机制和模式。

强化“软件定义”与“数据驱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研究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软件行业“放管服”改革,做好财税政策的接续性工作;继续开展中国软件名城提升行动,完善创建机制顶层设计和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发展,支持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国产优秀工业软件展示对接活动;制定发布《关于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指导意见》,组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大数据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组织拍摄《中国大数据》纪录片;研究制定促进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除此之外,扩大升级信息消费,深化云计算应用落地也是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加强国发〔2017〕40号文宣贯力度,制定出台推动地方发展的文件,推动组建联盟组织,扩大覆盖面。推动设立新型专项,实施技能提升工程;聚焦生活类、公共服务类、行业类消费及新型信息产品等重点领域,遴选出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全面推动云计算在各行业的应用深入与普及;研究制定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指南,加快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务实推进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区块链、边缘计算的发展。

网络安全管理:以技术和管理开创网络强国安全新局面

《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于新时期网络安全工作的部署是这样描述的: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體系为目标,重点从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全面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

结合《指导意见》的解读,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于2018年重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可以归纳出2018年工信体系内网络安全管理领域的几项要点工作:

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指导意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构建覆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在技术层面,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力度,重点突破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相关核心技术,推动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安全审计、可信芯片等安全产品的研发。在管理层面,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认证体系,依托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能力评估和认证,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企业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及管理体系。工业互联网上承载着大量价值巨大的工业数据,能够揭示工业生产情况及运行规律,也承载了大量市场、客户、供应链等信息,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因此数据安全成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这一领域的重要工作包括:一方面,推动建立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加强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防护能力,避免用户隐私或重要工业数据遭到不法窃取或利用;另一方面,建立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工业互联网数据流动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留存、数据泄露通报要求;最后,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安全保护责任。

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技术手段建设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意见》分别从企业、行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安全技术手段建设任务。企业层面,要求相关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建设提升自身安全防护能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行业层面,支持相关产业联盟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行业资源,创新安全服务模式,提升行业整体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国家层面,充分发挥国家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增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隐患排查、攻击发现、应急处置和攻击溯源能力。

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依法监管能力和保障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统筹提升新时代谋划和解决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审查、数据跨境评估,体系化推进网络环境治理。制定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法律要求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管理等配套政策法规。积极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新形势和新使命,探索创新依法监管手段,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实践。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

聚焦工程建设和拓展应用,强化技术保障支撑能力。坚持抓建重用,统筹推进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工程项目立项建设,加强对技术手段建设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加强相关系统协同联动和数据共享,提升网络技术手段体系化水平。制定出台行业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威胁治理、公共服务、应急指挥等技术平台建设,提升行业网络安全手段建设水平和保障能力。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管理,提升行业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实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对网络、域名、应用基础设施以及融合业务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巡检、应急处置和通报机制。启动行业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试点。健全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加强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执法。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安全指导意见,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统筹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发和手段建设,引导鼓励企业提升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赵志国曾在署名文章中表示,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数字经济安全发展是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应有之义。应当深刻认识信息通信网络在数字经济体系中发挥的先导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和网络安全产业在促进数字经济安全发展中的作用,统筹推进相关法律、制度、标准、技术、服务、人才等建设,大力强化信息通信行业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前瞻性安全技术研究实践;强化网络基础设施防护和数据安全保护,完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快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构筑事前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深化拓展网络安全试点示范,不断拓展能力输出和领域推广;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统筹优化全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端化、自主化、体系化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段内容也基本涵盖了我们当前在网络安全领域所要做的几方面重要工作。

信息通信及网络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融合业务发展

在国务院2017年11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着眼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共性需求和我国亟需弥补的主要短板,围绕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推进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应用普及两类应用,构筑产业、生态、国际化三大支撑,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重点突出三大体系构建,在网络基础方面,重点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构建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工业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再一次强化了新时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及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重点工作的梳理,信息通信及网络服务领域近期的重点工作大致可概括为:

夯实网络基础、推动信息通信网络优化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面向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优化升级国家骨干网络。制定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创新发展工程,支持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开展集成创新应用,推动应用示范与推广。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三网融合推广方案》,推动三网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深入优化网络架构。继续促进网间带宽扩容,探索建立新型网络互联模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提高网络全球辐射能力,完善我国国际通信网络的总体架构和出入口布局。加强互联网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地方对外开放合作和产业升级。

引导信息通信及互联网行业提供创新性服务。引导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等积极转型,强化网络运营、标识解析、安全保障等工业互联网运营服务能力,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相关金融信息等创新型生产性服务。

维护信息通信市场秩序。提升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清理规范水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管理带宽资源,推动市场规范发展。深入推进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治理。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行动,提升骚扰电话防范和溯源能力,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强化互联网基础管理。夯实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开展网络内容分发网络IP地址、域名报备工作,重点提升接入信息和联系人信息准确率。实行网站、域名实名联动管理,确保境内使用域名由境内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管理。做好违法违规网站和APP处置,强化基础企业、接入企业、域名注册管理机构等的主体责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支撑。完善国家平台新技术新业态监测功能,提升数据挖掘和分析预警能力,探索提高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支撑能力。

强化信息通信市场监管。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更大力度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数据安全。开展VoLTE号码携带技术试验,研究制定号码携带全国推广方案。实施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促进IPv6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垃圾短信、骚扰电话、虚假號码治理。纵深推进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用好管好拦截系统,积极研究应对网络诈骗等新问题。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支撑。推进建设“互联网+应急通信”全方位综合保障体系。

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开展网络运行安全检查,深入推进电信设施安全保护。深入清理网上改号软件、打击虚假号码诈骗电话。实现对境外虚假“86+移动号码”的全面拦截以及公检法号码的重点监测防范;严格规范主叫号码传送,加强用户提醒。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落实国家应急通信“十三五”规划,做好重大活动等应急通信保障,强化人员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推进新形势下“互联网+应急通信”全方位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加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推动出台《电信和互联网网络数据管理暂行规定》,规范网络数据采集、使用等行为。继续开展手机应用软件技术检测,强化服务质量监管。

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健全并规模化推广。形成3~5个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体系较为健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阶段性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工业互联网的全面融合发展,将带来更深层次的信息通信和网服务管理的需求。现阶段工作是要在夯实网络基础推动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为市场秩序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好准备,更要为互联网的全面融合发展提供管理基础、准入机制。全面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和市场监管职能,营造健康的通信网络市场环境。

信息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加速

2017年是“十三五”关键年份,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打造智能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融合发展,全面完成年度各项任务,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稳步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在2018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司长全面回顾了2017年的重点工作,包括加快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的推进,加速技术创新;以新型信息消费需求为引导,打造智能产业;深化信息产业和传统行业的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典型应用示范,以新动能带动新发展等。

展望2018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刁石京司长表示,将以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为中心,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不断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信息消费升级,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其中加快创新中心建设、提升智造水平、推进绿色制造、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加强国际合作等成为重点。

数字经济战略带动信息消费升级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数字经济被国家主席习近平确定为中国创新战略的主要路径。随后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了推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要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

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全球新趋势》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塑造全球数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创新模式的发展,将为信息消费增添新动力。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介绍,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的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比2017年同比增长11%,占GDP的比重提升至6%。

刁石京司长介绍,2018年工信部将大力推动虚拟现实(VR)产业、光伏、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举办4K产业大会等重要活动,动光伏产业智能化升级,鼓励大数据、NB-IoT等信息技术在光伏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一批行业特色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在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召开智能光伏示范现场会。

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型智能联网硬件需求明显增加,可联网、可感知、可交互的智能网联硬件成为信息产品发展的新方向。

信息产业与传统行业融合加速

数据统计,2017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13.9%,智能手机产量13亿台,占手机比重达到73.9%,智能电视产量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63%,微型计算机产量2.8亿台,同比增长7.5%。

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契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智能化是下一个重要趋势。以智能硬件为例,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可以形成应用,而如何与各重点行业进行深入融合是一个挑战。

过去一年以来,工信部在智能汽车、智能养老、智慧健康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推动北斗在信息消费、交通、农业、电力、公安等领域应用。积极开展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逐步提升信息技术对智能制造的支撑能力。这些合作和推广,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战略背景下,2018年,融合的步伐还会加快。随着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零售业、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加快国家在供給侧领域的改革,加速实体经济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取得效率的提升,降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动力。

加快技术创新,布局集成电路等产业

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集成电路进口资金耗费方面超过了2000亿美元,这些外汇缺口需要通过大量的其它产品出口来弥补,并且在短期内无望实现扭转。工信部一直非常重视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的发展,并为此专门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18号文件及后续政策也一直是电子信息产业非常重要的举措。

2018年,针对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智能传感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工信部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建设智能传感器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打造8英寸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攻克高深宽比加工技术、圆片级键合等关键技术;加快组建IC先进工艺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攻关5纳米及以下工艺共性技术等。

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仍是世界领先技术和二、三流技术并存的局面,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主要依赖进口产品和技术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在关键技术应用突破和狠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同时进步。

其他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机等创新性技术的发展会得到更大的空间,尽管这些技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仍会影响到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格局。

自主创新驱动实现中国质量提升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央电视台联手推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时间过去数年,2018年双方再次携手合作。《大国重器》(第二季)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前两集分别从构筑基石、发动中国为主题,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在制造业、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涉及到航空航天、冶金、轴承、型材、精密仪器等数十个高端装备行业。

工业是立国之本,创新是最根本的动力。中国制造经过这些年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奋起直追,在航空航天、高铁、核工业等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两化融合、5G甚至一些高端装备制造工艺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在制造领域的优势还非常明顯,一大批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话语权还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在数字化工厂、工业PaaS平台等工业底层技术方面中国仍远远落后于一些工业强国。

要缩小这些差距,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过去我国工业制造业一直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技术创新,突出提质增效,夯实基础支撑,强化协同配合,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18年工信部科技司提出要继续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重点领域包括:着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等三个方面重要工作,这也是未来一年我国工业技术领域创新必须要围绕的三个重要目标。

搭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的工业生产品被外界戴上了成本低、规模大的标签,也一度被认为具备价廉物美的优势。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逐渐攀升,成本低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在今天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中国制造必须要向中国创造转变。

如何转变呢?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工信部的角度来看,2018年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做文章:一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推动技术创新示范工作;三是构建制造业知识产权协同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能力指标体系;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政策;五是加强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实际上,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工信部已经和各地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包括组建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等3个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全产业链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建设,年产2.5亿瓦时的动力电池中试线投入试运行。

紧抓人工智能创新的风口

2018年的关键创新技术有哪些?Gartner曾经预言将有10大技术会在市场中形成优势,其中包括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区块链、沉浸式体验。其中以AI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将会在工业制造、健康护理等领域获得重点突破,并形成风口,引导一大批应用和产品脱颖而出。

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战略非常重视。2017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我国人工智能。2017年12月份,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目标是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年行动计划”以2018年为起点,目的是进一步落实之前的战略规划,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长。目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技术和产品非常多,重点的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医疗影像智能辅助系统、智能家居等等。除了在产品端可以创新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要向云端、算法和平台方向形成研发优势,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

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抓手,夯实中国技术标准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产品”。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的背景下,经济能不能获得稳健发展,和一个国家在技术标准上的话语权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方面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以ICT领域的技术专利和产品标准化为例,华为、中兴等企业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年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和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技术专利有关。过去一年,我国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工业基础、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领域方面推进了一大批标准化和技术专利申请等工作,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2018年,工信部提出要聚焦物联网、车联网和5G等高技术发展。特别是5G在近期已经获得小范围商用,可以想象2020年前后全面商用之后,将会给全球数字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借此机会,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自主创新技术成为5G国际标准。

军民融合助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始终根深叶茂。此次把军民融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其在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201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加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推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支撑太空、网络空间、海洋等重点领域建设;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发展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增长点,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武器装备动员和核应急安全建设,强化武器装备动员工作;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军民融合进入政策密集期

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努力将富国与强军相结合,发展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相结合,通过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打破部队、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四类主体自成體系的局面,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

去年至今,军民融合领域进入了政策密集期,2017年6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四个文件,被当作具有标志意义的、可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文件的六个方面清理范围。

近期,相关政府工作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不久前国防科工局印发《军工科研项目指南公开发布规程》,以完善科技需求信息发布共享制度,充分利用全社会优势资源,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活力。明确要求进一步扩大指南发布范围,实现由单一定向发布向公开发布转变,确保指南公开发布的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

《军工科研项目指南公开发布规程》共11条,涵盖了指南发布原则、发布内容、发布渠道、发布程序等内容。发布原则方面,要求指南发布遵循最大限度公开、及时准确发布、注重安全保密的原则。其中,发布内容方面,将公开发布的项目指南分为涉密版和非涉密版,涉密版指南包括所有拟发布的涉密项目和非涉密项目,公开版指南包括涉密版项目指南中的非涉密项目和脱密处理项目。发布渠道方面,明确了指南发布的涉密渠道和非涉密渠道,涉密渠道包括政务信息专网、纸质公文等方式,非涉密渠道目前以国防科工局门户网站、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还包括国家航天局网站、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等网络渠道以及《国防科工局文告》《国防科技工业》《中国军工》等杂志报刊。发布程序方面,规定项目指南的公开将遵循指南编制、保密审查、办理审批、对外发布的流程。

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决策部署和部党组要求,加强工信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谋划,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着力抓好统筹协调,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大力促进军民资源互动共享,切实推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努力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围绕当前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认真落实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发挥部际协调机制作用,促进出台新政策新措施,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环境。

其次要着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调推进《“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和《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实施。积极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兼顾军民双方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实现双向应用和融合发展。

再次是大力促进军民资源互动共享。继续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与相关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畅通军民信息互动交流渠道。联合军地有关部门举办第三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和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编印年度《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

第四是扎实做好国防军工重大事项协调。认真承办国防军工领域有关领导机构的联络与服务工作。做好国防军工领域重大专项和工程的服务保障。组织完成2018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工作。

最后要积极推动核与航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联系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协调推进航天和核工业领域 每次的多边、双边合作。促进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支持其举办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务实推进项目合作。促进中阿联委会人才分委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工业融合发展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