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

2018-05-17 02:57邓志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下腹肠系膜

邓志鹏 吴 玲 乔 军

(杭州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超声科,浙江 杭州 311600)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年来在临床中遇到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好发于2~6岁的儿童,其临床特点多为脐周及右下腹痛,持续时间2~5 min,尤其是易感儿,喜吃零食和冷饮的儿童多发。多见于回声末端,临床对于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目前肠系膜淋巴结检查主要包括问诊、触诊、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常规检查来判断,但高频超声的应用为本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肠系膜淋巴结检查的首先方法,高频超声能清楚显示淋巴结大小形态及肠型结构,能够获得淋巴结血流灌注的信息。本文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儿科经治的肠系膜淋巴炎患儿45例,共102枚肿大淋巴结,患儿年龄3~16岁,平均(4.9±2.3)岁。以4~8岁儿童居多,临床症状特点是呕吐,脐周及右下腹部疼痛,轻度发热,少数高热;大多活动后或晨起及冷饮后发病。

1.2 仪器设备:选用飞利浦PhilipsHD11和百胜MylabSix+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

1.3 方法:患儿仰卧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排除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在用高频探头沿着腹脐为中心划分的四个区域(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及脐周五个部位进行依次扫查;重点观察脐周及右下腹两个部位,固定探头至显示目标淋巴结最佳切面,根据乳腺钟点定位法记录肿大淋巴结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精确测量每个淋巴结的大小,统计其长短经。

1.4 观察指标: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径>1.0 cm,或短轴径>0.5 cm视为肿大,淋巴结长轴径>2.0 cm,或短轴径>1.0 cm视为明显肿大,而淋巴结长径在0.5~1.0 cm,短径<0.5 cm为淋巴结可疑肿大标准。根据肠管扩张及肠壁局部增厚的特点及CDFI血流分布范围,最终判定肠系膜淋巴结炎。

2 结 果

常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比较见表1和表2。

表1 肠系膜淋巴结分布部位

表2 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数目范围

3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也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链球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毒有关[2],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且发育不完善,各种肠道病菌,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黏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检查患儿有无肠系膜肿大淋巴结方法不多,而CT、MRI、核素扫描等价格昂贵且检查不便,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特别是连续多切面观察的特点;使得高频超声和临床相结合来判断患者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得到关注。

正常淋巴结的形态呈扁椭圆形,长径<0.7 cm,轴径<0.5 cm,多位于脐周,边界清除,表面光滑,淋巴结内多不能探及血流信号。有学者研究表明淋巴结长径≥1.0 cm,或和短径>0.5 cm,长短经比>2认为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可靠征象[3]。本文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部,或两部位淋巴结均增大,肿大的淋巴结多位数个,分布呈孤立性或簇状,无融合;右下腹、脐周肿大淋巴结大多为数个,其他部位肿大淋巴结多位孤立性。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表现为淋巴门型,沿淋巴门分布[4-5]。

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肠末端,故临床上诊断本病相对困难,易与淋巴结核、恶性淋巴瘤、急性阑尾炎误诊。如最常见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在超声上表现为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相似,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少,一般1~2枚,同时有急性阑尾炎特征性超声改变,阑尾肿大,肠壁增厚,层次不清晰,呈不均匀低回声,管腔内有强回声,纵切似蚯蚓状改变,横切呈强弱相间的“靶环”征。阑尾炎早期超声诊断较低,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误诊[6],本组病例有2例阑尾炎误诊。我们认为如果超声发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同时,探头在麦氏点加压后,压痛、反跳痛不明显,而又未发现增粗的阑尾,可排除阑尾炎。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恶性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范围长,数目较多并有相互融合,肿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长短径比<2,内部回声不均匀。

小儿淋巴结炎经抗炎,解痉治疗可好转痊愈,根据高频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可重复检查的优势,追踪治疗效果,我们详细记录初次检查的肿大淋巴结位置方位,比如脐周右侧2 cm处8点钟方向(图1),右下腹距脐约5 cm处12点钟方向(图2),复查时很容易找到目标淋巴结并进行预后评估。所以高频超声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手段。

总之,高频超声观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形态学的改变并结合临床症状能够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对临床医师尽快明确腹痛原因,及时合理治疗提供帮助,并具有疗效评估的指导意义。

图1

图2

参考文献

[1] 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2] 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3] 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4] 谢天,栾智勇,张亭,等.高频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0):765-769.

[5] 唐杰,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1-482.

[6] 杨平.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96.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下腹肠系膜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养胃 “一揉二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