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个民族的洗礼

2018-05-17 04:07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对口灾区救援

孔冰欣

你是否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自己,在做什么?

十年了。

2013年4月21日,四川消防官兵徒步行进在前往雅安地震灾区的山路上。

当看到这样的提问再次出现,国人的心弦,仍然立刻绷紧。

2008年的那一刹,四川汶川,山摇地动。一秒钟之前,没有人能预料到自己将会经历怎样的灾难,也没有人能猜想到,自己又将会如何见证人类的渺小与人间的大爱。

时间,仿佛停摆。

一次劫难,加强了“国族共同体意识”

2008年8月8日晚8时整,北京“鸟巢”。

流光溢彩,华灯映照之下,夜如白昼。

这“北京一夜”的辉煌令人迷醉,令人激昂。而不明所以的局外看客,岂知就在几个月前,天灾降临,国邦受创?

中国人,正是凭着一股众志成城的精神,团结一心的气势,黏合了被震碎的山河,挺直了隐隐作痛、但不屈不挠的脊梁。

地震发生后,政府反应迅捷——从各大媒体每天滚动播放的灾区新闻里,民众得以获悉最新救援情况,得以获悉我们的子弟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等,如何在十万火急、千钧一发之际,为灾区带来希望,输送生机。

有灾区民众时隔多年后回忆:“应该是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吧,余震不断,我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宝宝,和家人一起,在绵阳的街头彷徨无计。忽然,呼啸而来一队军车,车头一面横幅,上书四个大字:铁军来了!瞬间泪如雨下。”

为何哭泣,只因欣慰;知道身后有国家顶着,够了。

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

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三个月,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同灾区当地结成对子,针对灾区对口实际,派人给物,不惜一切代价。新中国历史上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战役,在震后废墟上打响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个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内蒙古、海南、青海等省区和贵阳市等一些没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区市,也本着真情友爱的互助之心,主动参与到对口支援工作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建大军,带着灾区急需的资金和物资向灾区集结,终于掀起了重建美好家园的大会战。

至2010年年底,上海、山东、河北、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宣告完成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对口援建任务。昔日,地震废墟满目疮痍;今天,绿水青山如斯秀美。面貌一新的城镇与村庄,便民利民的公路与水利设施,记录着19个对口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携手奋进的岁月,铸就了一座座爱的丰碑。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各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均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对援建者而言,顺应灾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帮助经济落后的灾区群众尽快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所以,他们为城镇配套了道路、医院、学校、市场、博物馆和活动中心,安装了自来水、污水处理等设施;為偏远乡村修建了几千个小水利工程引来安全饮水;疏浚河道,恢复被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式对口援建”,成就斐然,功在千秋。

那是“上海质量”:在都江堰上海市对口援建项目的工地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质量”。“若干年后,他们一定记得援建项目建得有多好。”“阿拉”上海援建者如是说。而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援建负责人李国忠更透露:“我们是采用比上海世博会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工程质量”;“墙不平整,马上推倒重建。”

那是“北京理念”:在什邡马祖新村,物业管理、农贸市场、书店、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居住在农家乐的游客,可以通过无线路由器上网。这,凸显了北京加速什邡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那还是广东的“魔鬼速度”,山东的“低调谦和”,湖南的“重视思路”,河北的“讲究规划”,河南的“无私奉献”……各省市倾力帮扶,改写着震区的风貌。

至2012年5月,四川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658亿元已完成99.5%;地震灾区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2016年5月10日至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代表团在四川考察了在川港资企业发展现状及香港援建项目情况,表示“援建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援建终有时,发展却未竟。

以感情为基础、利益为纽带、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灾区和对口援建方还不断探索,努力将对口援建逐步变成对口合作。比如上海与都江堰共同签署了《关于构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工作长效机制的框架协议》,北京与什邡也签署了相关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搭建平台,巩固成果,深化交流。浙江则根据广元市青川县灾后生产力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两高一低”型工业,帮助当地产业重建。川浙合作产业园是浙江支援青川在广元建设的飞地工业园,园区自2008年11月开工建设,一年多即引进项目14个,总投资近20亿元。四川党政代表团亦先后赴山东、广东,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四川资源和市场优势与援建省市的产业优势深入对接。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恰如都江堰人感慨的,坐落岷江的都江堰,和依傍黄浦江的上海,虽相隔千余里,但天涯共此时。是啊,喝着相同的水,流着相同的血。集体成员在“苦难”“抗震救灾”和“灾后援建”的叙事中,感受到彼此之间悲欢相通,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国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一个“常含泪水,矢志不渝”的国家,一个“胸怀远方,积极奋发”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理性与秩序,逐渐取代慌乱与无措

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那些年,颤动的大地似乎未曾止歇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展示了无与伦比的破坏力。

然而,被汶川地震考验过的中国人,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应对处置日趋娴熟得当。国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各项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化,以及防灾知识与救急措施的民间普及,让理性与秩序,逐渐地取代了慌乱与无措。

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成为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国家层面应急响应“实战”的依据。8月13日,作为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单位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机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紧锣密鼓”,先后制定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方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省级移动应急平臺部署建议书》以及各项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托底”的指引,防灾演练方为应急保障的核心。一年后,我国首次采用无人驾驶小飞机、飞艇、三维激光扫描仪、多个人工便携站等综合技术,多部门合作,通过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传输系统,在黄石市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开展了地质灾害特大险情会商技术演练。此次演练,发挥了高新技术性能,获得危岩体周边12公里、分辨率15厘米的高质量航拍影像和地面三维扫描成果。同时,无人驾驶飞机、飞艇更是实现了在远场起飞,转场至地质灾害点上空作业并安全返航的预定目标。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则实现了多点互联互通及与灾害现场的多方视频会商。

此后,国务院又陆续颁布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这么多的方案、要求、建议、条例,辅以培训、演练,具体效果如何?让我们来看看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在中央指导下,各部门势如迅雷的即时反应——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国土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响应,国家安监总局启动应急预案,四川省政府启动一级救灾响应。 地震之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到“第一线”的救援兵力就超过了6000人,成都军区和武警部队另有1万多兵力在候命增援。成都军区4架直升机,空军两架侦察飞机,海军一架遥感飞机等,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

公安部启动应急机制,部长、分管领导、负责同志在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救援,派出前方工作组。

中国红十字总会启动应急响应,当即从成都救灾备灾中心调拨500顶帐篷到灾区。

卫生计生委紧急部署医学救援工作,组建派出国家卫生应急队,180多名医务人员及车载移动医院整装待发。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应急中心、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建二十四局、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医疗队、中国石化普光分公司应急救援中心、南航集团等,或组建专业团队,或调集抢险救援仪器、设备,急奔灾区。

……

对比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震后救援工作体现出十大进步:解放军更神速,专业救援队伍成主力,灾民更淡定,“72小时黄金救援期”更入人心,民间救援队更专业,社交媒体让救援更高效,志愿者更理性,媒体播报更立体,捐赠方式更便捷,多用短信保救援通信通畅。

2014—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相继出炉,在“如何更好地防灾减灾救灾”议题上,中国仍然不断地探索着,集中力量彰显体制机制优势,尊重“生命至上”的理念,吹响“同舟共济”的集结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我们”,也许正在成都的某个超市购物,心情不错地哼着小曲儿;也许正在上海的某个写字楼开会,思绪却飞向了所谓的“诗和远方”;也许正在北京的某个学校上课,默默祈祷着老师可千万别布置太多作业;然后,所有人分明听到了,一声摧心裂肺的巨响。

时间,仿佛停摆。时间,又终于重新“活”起来。亘古的节奏被唤醒,催动了秒针,滴答,滴答——那应该也是被灾难洗礼过的十几亿中华儿女,脉搏振动的声音;深沉,有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可是,汶川之殇的深痛巨创并没有击败我们,事实上,我们已变得更坚强。

而我们将亲手打造一个更理想的国度,为了忘却的纪念。

猜你喜欢
对口灾区救援
紧急救援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3D打印大救援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救援行动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