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的覆亡

2018-05-18 09:43张国刚
领导文萃 2018年7期
关键词:智伯赵简子赵襄子

张国刚

谁来接班

晋国是春秋时的大国,晋献公(前677年—前651年在位)时崛起,晋文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时称霸,其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了晋悼公(前573年一前558年在位)时期。事实上,自从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随着晋国的国君平庸、六卿(即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家)坐大,晋国内部的分裂日趋严重。到了晋定公(前511年—前474年在位)时,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已被瓜分消灭,晋国还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卿。

这就是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资治通鉴》从此讲起,说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拔接班人的问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资治通鉴》习惯用“初”这个字开头,交代背景。智氏家族说一不二的大家长智宣子,决定选嫡子智瑶为嗣卿。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虽有“美鬓高大,骑射兼通,才艺超群,善辩能文,强毅果决”这“五贤”,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不仁”——为人刻薄寡恩,不懂笼络人心。智果认为,如果不能施政以仁,而是自恃“五贤”强势治国,就不可能获得臣民心悦诚服的拥戴。但智宣子根本听不进劝,因为立嫡以长,是周公灭商后定下的宗法制度。这个制度违背“选贤与能”的原则,但是有利于政局稳定。

与此同时,赵氏家族也在考虑嗣卿人选。赵简子两个儿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究竟立谁为后?赵简子打算考考他们。他把两支写着“训诫之辞”的竹简,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上,叮嘱他们保管好竹简并把上面的话牢记在心。3年后,赵简子问他们,是否还记得竹简上的话。大儿子伯鲁忘得精光,竹简也找不到了。小儿子无恤却背得滚瓜烂熟,竹简就藏在随身的衣袖里。“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显然,赵无恤的谨慎、谦卑、细心,让父亲决定立他为接班人。赵无恤就是赵襄子。

这个故事说明,赵简子在立嫡和立贤问题上,选择了后者,没有拘泥于周制中选立嫡长子的传统做法。

何物可依靠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和正卿赵简子先后去世,按照晋国的制度,智瑶登上了第一执政的宝座,世称智襄子或智伯。

智伯处事强霸,多次想入侵他国。据《战国策·宋卫》记载,智伯想吞并卫国,就先赠以“骏马四、白壁一”来麻痹对方,但未能见效;后来又假装太子出逃,盛兵护卫着太子向卫国方向驰去,也没能得逞。

不久,智伯以攻打越国的名义筹措军费,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国国君后,也要韩氏家族献出一座城邑。韩康子不同意,辅臣段规却建议他答應智伯的要求,把祸水外引。段规认为,倘若智伯得寸进尺,再把矛头指向他人,我们就可以静观其变。韩康子觉得有道理,就给了智伯一座万户的城邑。

智伯继而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第一反应也是觉得智氏欺人太甚,想要拒绝。可他的辅臣任章建议采用“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的骄兵之策,麻痹智氏,并暗中结交利害攸关的盟友,共同对付智伯。老谋深算的魏桓子明白了任章的意思,痛快地给智氏送了一座万户之邑。

志得意满的智伯,进而又逼迫赵襄子献出蔡、高狼等封地。这次他终于踢到了铁板,遭到了赵氏的坚决抵制。于是智伯带上韩、魏的军队一起攻打赵氏。

面对气势汹汹的智氏联军,赵襄子有3个战略要地可以避难:长子、邯郸、晋阳。长子城高池深,邯郸粮草丰足,但是赵襄子都不去——城高池深,说明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粮草丰足,说明老百姓的赋税沉重。这些有什么可依恃的?只有尹铎治理的晋阳轻徭薄赋,百姓的人心最可依赖。思索再三,赵襄子最终选择了晋阳作为自己抗击联军的根据地。

当赵襄子逃奔晋阳后,智伯率领三家联军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决汾水以灌城。晋阳 城被围了两年,但晋阳军民始终同仇敌忾,毫不动摇,“沉灶产蛙,民无叛意”。而就在此时,智伯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傲慢霸道和刚愎自用。

一天,智伯与魏恒子、韩康子一起乘车巡视攻城。智伯坐在最尊贵的左侧位置,魏桓子在中间驾车,韩康子在右侧拿着武器护卫。三位卿大夫都是主君,关系却如此不平等。不仅如此,威风十足的智伯还傲慢地说:“我今日才知大水足以亡人国。”这话引起了两个盟友的忧虑,“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也”。贪婪的智伯灭了赵氏后,能放过韩魏吗?

魏、韩二子的忧虑,很快被智伯的谋士絺(音同吃)疵察觉到了。他提醒主公,魏韩必反!智伯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絺疵回答,从人情事理即可推知!晋阳城破在即,二子不仅没有喜色,反而忧心忡忡,不就是担心唇亡齿寒,赵氏亡,下必及于韩魏吗?

次日,智伯以此质问魏桓子和韩康子。二子矢口否认,说一定是有人充当赵氏的说客,离间我们的关系,想让您怀疑我们而放松了对赵氏的攻击。我们都盼望早日分享赵氏的田土呢,怎么会去做危险的傻事冒犯您呢?智伯相信了二子的辩解,没有丝毫戒备。

事后,絺疵质问智伯,主公怎么把我的话告诉二子了?智伯说,先生怎么知道?絺疵说,刚才他们出去的时候,迎面狠盯了我一眼,就匆匆离去,我猜一定是他们发现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思。智伯听后并未理会絺疵的分析。

此时,坐困围城的赵襄子决定反击。他秘密派人出城,游说韩魏两家。三家一拍即合,约定日期,采取联合行动,反攻智氏。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夜里,赵襄子突然对岸上军队发动反击,并掘开水坝,倒灌智氏驻军营地。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军趁机从侧翼进击,赵军从正面猛攻,大败智氏军队。智伯被杀,智氏家族灭亡,三家尽分其田土。50年后,周天子正式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此后,三家又瓜分了晋国公室,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三家分晋”成了中国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警示谁来听

司马光结合智伯之死,对领导人的德和才的问题发了一通议论。他认为领导人的德比才重要,甚至认为宁可用无德无才的愚人,也不能用有才无德的小人。这里不无激愤之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与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相比,制度对权力的约束才更为根本。但在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选择什么人当接班人,其人品高下仍旧至关重要。

司马光对于领导者的修炼有过很系统的看法。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司马光上疏提到“人君修心治国之要”,把“仁”排在了第一位。“仁”就是要讲政治,并善于把政治理想濡化为社会共识,同时还得发展生产,重视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智伯利令智昏,贪得无厌,不仁之名,当之无愧!如果进一步追问,是否魏赵韩三家就不贪婪,比智氏更“仁德”?恐怕也不尽然。但赵襄子懂得,与城池、物资等条件相比,人心拥戴才是最可靠的保障。他比智伯更懂政治。

智伯的问题,在他被选为接班人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他的“五贤”在古人看来并不是人君最重要的本事。《荀子·王霸篇》说:“人主者,以官人(即用人,安排好人才的职官)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智伯的本事属于“自能”。唐人赵蕤的《反经》在引用荀卿这段话时,提升到人君“大体”的高度。领导者关键的本事在于识大体(懂政治),善用人。智伯狂妄霸道,误判形势,轻视对手;决策上不明是非,不听谋士正确的谏言,都是领导者的大忌。与智伯的粗疏相反,赵襄子在被父亲选为接班人时,就表现出过人的精明和细致。此外,智伯外交上也犯了错误。言语不谨慎,行为太张扬,引起盟友的疑忌,致使“统一战线”霎时解体,把三对一的优势,变成了一比三的劣势,焉能不败!

《资治通鉴》是给领导者看的书。以三家分晋为开始,作者是想要提醒读者必须重视一个问题:怎么带队伍,怎么管理团队。智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证。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智伯赵简子赵襄子
一狐之腋
豫让的不为
士为知己者死
赵简子放生
赵襄子学驾车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微表情里的大玄机
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失职”的大臣
“失职”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