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2018-05-18 09:43板桥霜
领导文萃 2018年7期
关键词:汤斌方孝孺李东阳

板桥霜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给了夏竦个“文庄”才算平息了朝议。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谥号“文正”,一个谥号“文”,一字之差,却藏着多少风波故事。有人认为,朝廷在这里只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对政治做出评价。

越到后来,“文正”越成为一颗安抚有功之臣、平衡朝臣关系的糖果。

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就得过安慰奖。大学士杨一清回忆,李东阳行将就木前,一直为谥号担忧,自己向老李表示,朝廷会给他“文正”的谥号。这时奇迹发生了,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

因为刘瑾乱政时,李东阳一味妥协退让,饱受后人嘲弄:“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后人笔记中也说“长沙李文正,林下每谈及正德初年,未尝不恸哭”。

“平生不见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死后,也获得了郑克塽老爸郑经发出的一枚“文正”赠谥。

追谥——帝王的终极杀招

不过随着皇权的集中,后来的“文正”都是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皇帝爱谁谁。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是名臣了,去世后,徽宗前往祭奠,夫人郭氏哭拜,乞三事,第一个就是于谥中带一正字。但徽宗不敢答应,说要经过一些程序讨论。最后,赵挺之得到的谥号是“清宪”,连“文”字都没有给他。徽宗在这里看似公正,但转身就把蔡京之弟蔡卞给了个“文正”。

晚清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他哪料得到自己身后,仅得谥“文襄”,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一点。

清朝一共有八个“文正”,其中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获谥,而曹振镛、王文韶更是被公认为信奉“多磕头少说话”的庸才,居然也能入围,让“文正”二字愈发掉价,更显帝王的随心随欲。

不过,这仍算不上终极杀招,最厉害的应该是追谥。如清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汤斌,就是在死后快50年了,才由乾隆帝想起来追认的。

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用邹容的说法,汤斌虽属“人中虽贤”者,不过是“驯静奴隶”也。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老师,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很敬佩方孝孺,但也只能做到把建文朝众臣的家属释放还乡。直到南明弘光帝时期,才追谥方孝孺为“文正”。这里面也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当时南明建都南京,仅有半壁江山,追谥方孝孺也能笼络南方的民心。

条条框框外的变通和贿赂

用今人观念,像于谦这样的功臣,哪怕英宗皇帝不待见他,但后世追赐个“文正”是没问题的吧?如海瑞这样的清官,是不是也该来一发“文正”?就还偏偏不行!

在明朝,规定文官如果是进士、并且曾经在翰林院供职,死后才能赐谥以“文”字开头。海瑞只是举人出身,死后最高也只能谥以“忠”字开头的“忠介”;于谦没有进过翰林院,死后谥号是“忠愍”,后世皇帝想追封,也做不到。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得谥“孝肃”,但老百姓觉得太低了,就把“文正”以民间的形式加封其身。《三侠五义》中就虚构了个宁老先生,给包拯起了个“文正”的字。

在文官系统,“文正”是最高荣誉。在武将那边,“忠武”则是顶尖谥号了。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常遇春莫不如是。

有意思的是,岳飞平反那会儿,大臣最初为岳飞拟定的谥号是“忠愍”,和当年的寇准一样。但是“愍”的含义是“使民悲伤”,宋孝宗认为这是在骂宋高宗,亲自干预谥号为“武穆”,这个谥号是一种明显贬低,因为“武穆”在武将谥号里仅排名第三。

宋宁宗时,韩琦后人曾孙韩侂胄竭力争取,将岳飞的謚号改为“忠武”。自然是想借岳飞这面大旗进行政治动员,完成恢复中原的梦想。毕竟,“临危奉上曰忠”,国家发生大变故时大臣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忠×”的谥号,太平时节基本拿不到。

而淮军名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死后,朝廷有关人物曾暗示他的家人,拟定刘的谥号为“庄肃”,但其家人不解官场风情,没有好好“表示”,结果“庄肃”变成了“壮肃”。一字之差,意味迥然,这个生前得意于从武职成功转型到文职的“抚台大人”,还是被打入了“四肢发达”者的另册。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汤斌方孝孺李东阳
明清李东阳肖像与李东阳崇拜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文人的气节
不提旧日恩
不提旧日恩
神童智对皇帝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潼关城计“送”赖兵
一文钱
方孝孺遭诛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