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语体中“说”替换“曰”历时演变小考

2018-05-21 13:46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搜神历时言语

王 超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在汉语常用词系统中,表示“说话”的意思可以用“曰”,也可以用“说”,他们都有“用言语表达意思、说明”之义①。在古代汉语中,表达这一意思的词是“曰”,但是在现代汉语对话语体中,只用“说”来表达这一基本意思,发生这种转变的历时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将逐步梳理一下“说”对“曰”的历时替换情况。

1 “说”对“曰”的历时替换

“曰”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曰”本义为:说,说道。“说”在《说文》中的解释为:“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然而《说文解字注》对这一解释为:“说,说释也。说释即悦释。许书无悦释二字也。”由此可见,“说”在最初应该是表达“悦”的意思,即“高兴、愉快”之义。此外,“说”还有“说服、劝说”义,本文只讨论对话语体中“说”作为“用言语解说、说明”义与“曰”经历了怎样的历时演变过程,其他义暂不列入讨论范围。下面将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具体论述。②

1.1 先秦、两汉时期

《春秋左氏传》中,“曰”出现了3735次,为“用言语表达意思”或“叫做”义,我们在此只讨论其基本意思,略举几例:

(1)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

(2)郑穆公曰:晋不足与也。(《左传·宣公》)

“说”出现95次,且均不与“曰”义同。如:

(3)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左传·僖公》)

(4)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左传·襄公》)

例(3)中“说”为“说服”义,例(4)中为“喜悦”义。

《后汉书》中,“曰”出现了16061次,如:

(5)何休曰:“胁之与责求同义。”(《后汉书》卷九四·志第四)

“说”出现812次,也没有对话语体中“曰”的本义。表1是先秦两汉时期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1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对话语体中表达“用言语表达意思”之义主要用“曰”,此时的“说”尽管也在文献中略有出现,但作为对话语体中“用言语表达意思”义几乎没有。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搜神记》中,“曰”出现了703次,如:

(6)神忽下教曰:“须汝犀簪。”(《搜神记》卷四)

“说”出现了31次,其中有3处为“用言语表达意思”义,即:

(7)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搜神记》卷一)

(8)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搜神记》卷二)

(9)世之所说:“屩者,人之贱服。而当劳辱下民之象也。”(《搜神记》卷七)

《世说新语》中,“曰”出现了1205次,如:

(10)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世说新语》卷中之上)

“说”出现了68次,“用言语表达意思”义只有一次,即:

(11)王子猷说:“世目士少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世说新语》中卷之下)

表2是先秦两汉时期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曰”依旧是表达“用言语表达意思”之义的核心词语,此时“说”已偶见此义,但仍然很少。

1.3 唐宋时期

《河东记》中,“曰”出现了348次,略举一例:

(12)其人笑曰:“请备灯油,将夜缉其事。”(《河东记·黑叟》)

“说”出现了8次,“用言语表达意思”义有两处:

(13)尔前所说冯六郎等,岂皆人也?(《河东记·韦浦》)

(14)王判官谓绍曰:“见之则可,慎勿向世间说榜上人官职。”(《河东记·崔绍》)

表3是隋唐时期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3

《东斋记事》中,“曰”出现了207次,“说”出现34次,作为对话语体中取代“曰”的本义也未可见。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曰”依旧占据主体位置,“说”在此时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对话语体中取代“曰”的用法依旧不多。

1.4 元明清时期

《元史》中“曰”出现了6841次,“说”出现203次,在对话语体中作为“曰”义还几不可见,略举几例:

(15)帝曰:“依下第例恩之,勿著为格。”(《元史》卷八一·志第三一)

(16)而完泽说帝:“江南之地尽世祖所取,陛下不兴此役,则无功可见于后世。”(《元史》卷一五六·列传第四三)

《窦娥冤》中,“曰”出现0次,“说”出现52次,略举几例替代“曰”义的用法:

(17)你说我不认的你哩?(《窦娥冤》第二折)

(18)〔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窦娥冤》第三折)

表4是元代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元代正统文献中“曰”依旧占主体位置,口语化较高的语料如戏曲集中,“说”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曰”。

《水浒传》中,“曰”出现了183次,“说”出现3802次,且其中在对话语体中作为“曰”的用法已占多数。如:

(19)童子答曰:“小童奉娘娘法旨,有请将军,便烦移步。”(《水浒传》第八十八回)

(20)街坊上借问人时,说:“太尉在内里未归。”(《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表5是明代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明代二者的使用情况跟元代相似,正统文献中“曰”依旧占主体位置,通俗古白话文中“说”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曰”。

《红楼梦》中“曰”出现了54次,“说”出现9687次。此时的“曰”已经基本不再承担对话语体中“言语表达”义了。如:

(21)那草本在灵河岸上,名曰绛珠草。(《红楼梦》第一一六回)

而此时的“说”在口语中已经代替“曰”起到了核心作用。如:

(22)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红楼梦》第五回)

(23)忙陪笑赔罪说:“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红楼梦》第八十回)

表6是清代几部主要文献“曰”、“说”的使用情况。

表6

由表6可知,在书面语较强的正统文献中,“曰”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此类文献数量已明显减少,相对的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古白话文中,“说”已经承担起“用言语表达”义,且占了绝对的核心位置。

与之前相比,元明清时期“说”在对话语体中的用法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说”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三国志》中,“曰”出现了7169次,而“说”只出现了384次,且作对话语体中“用言语表达意思”义更几不可见。而《红楼梦》中,“曰”出现了54次,“说”却达到了9687次,此时的“说”已代替了“曰”的主导位置,如:

(24)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像什么香?”(《红楼梦》第八十七回)

二是“说”作为现代汉语中的“说”各种意义的用法增多。

(25)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26)王夫人听了,想了一想,道:“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三是原“悦”的意思逐渐消失,且作为说服义,“说”已变成一个单纯的语素,必须要与“服”组合成词。

2 “说”对“曰”替换的原因

常用词的替换过程是漫长且循序渐进的,“曰”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见,相应的,“说”字后来居上,发生这种历时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大的方向来讲,无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点。

2.1 外部因素

“汉民族传统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等级伦理观念极强,情感色彩浓厚,因而用于交际中的称谓语必然也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支配。”[1]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曰”比较正式,地位较高,如皇帝的圣旨颁布一般叫做“皇帝诏曰”,引用孔子所说的话“子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士子们为了体现自己文化程度之高,也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曰”,因此书面语体中也都是用“曰”。而“说”比较口语化,似乎相对于“曰”不那么正式,因此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曰”尤其在书面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社会一直在发展,语言现象的变化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凡是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语言的变化就快,反之则相对较慢。”[2]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皇权掌控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导向,因此“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稳固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互相融合,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元代杂剧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人民的呼声,杂剧以口语为主,因此“说”在与“曰”的竞争中开始占据上风。然而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书面语中“曰”依旧没有让步,及至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后,“曰”才开始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至今天已几乎不见其影踪。

2.2 内部因素

词汇的更替虽然与外部原因有着密切关系,但最终还是由语言系统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语汇系统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词义的分担来不断求得系统内部的平衡。”[3]语言的表达讲究经济性原则,在语义不混淆的情况下力图以最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语言的功能不仅在于交际,同时还能满足心理需求,以期实现信息释放的最大化和语言功能的多样化。”[4]“曰”的语义表达功能比较狭窄,而相对的“说”具有较多的表意功能,“说”不仅具备“曰”的表意功能,其本身的意思也并不与此冲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曰”的使用慢慢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而“说”则取代了“曰”承担了其本义。

注释:

① 在汉语对话语体中,表达“用言语表达、说明”义的,除了“曰”和“说”之外,还有“云”“道”“言”“谓”“语”“答”“对”等,它们在古今文献中也时有用例。由于这些词在汉语史上都没有真正地占据主导地位,且本人目前能力有限,故文章只考察“曰”和“说”的替换演变过程,其他此类动词与二者的演变关系,我们将在以后补充完善。

② 本文中所有文献典籍中统计的“曰”和“说”的使用情况均来自于Info Digger软件工作室制作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四)。

参考文献:

[1]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05):77—82.

[2]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8.

[3]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122.

[4]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7.

猜你喜欢
搜神历时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制造《搜神记》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干宝及《搜神记》研究综述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由对立走向友善
历时九年的星际穿越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