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2018-05-23 07:15李占忠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脱氢酶疱疹

李占忠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内科,山东 新泰 271219)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出疹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该病易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或爆发流行。该病患儿的手足、口腔内及臀部可出现小疱疹或斑丘疹,使其出现口腔疼痛、发热及厌食等症状,影响其生长发育[1]。该病患儿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对该病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以近年来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内科收治的11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内科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这110例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在联合治疗组的55例患儿中,有男33例、女22例;其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3.34±0.26)岁;其病程为1~7 d,平均病程为(2.57±0.35)d。在对照组的55例患儿中,有男34例、女21例;其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3.31±0.25)岁;其病程为1~7 d,平均病程为(2.56±0.31)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对其进行止咳及退热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单用干扰素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干扰素的用法为:肌内注射,8万U·kg-1·d-1,1次/d。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对联合治疗组患儿进行治疗。干扰素的用法与对照组患儿相同。炎琥宁的用法为:将10 mg·kg-1·d-1的炎琥宁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混匀后为患儿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儿均用药5~7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口腔疱疹消失的时间和退热的时间,同时比较接受治疗前后其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乳酸脱氢酶的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

将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指治疗1 d后,患儿口腔内的疱疹消失,其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指治疗2 d后,患儿口腔内的疱疹消失,其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指治疗2 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未发生改变,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

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36%,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6%,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

2.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对比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的水平相比,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接受治疗前,其免疫球蛋白G的水平高于接受治疗前,而且联合治疗组患儿乳酸脱氢酶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其免疫球蛋白G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对比 ( ±s)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对比 ( ±s)

注:#接受治疗前后组内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乳酸脱氢酶(U/L)C反应蛋白(mg/L)免疫球蛋白G(g/L)联合治疗组55 接受治疗前 354.31±10.25 12.50±0.56 8.71±0.65接受治疗后 301.70±2.32#* 3.24±0.51#* 12.36±0.61#*对照组 55 接受治疗前 354.11±10.21 12.13±0.71 8.67±0.66接受治疗后 322.43±6.69# 5.57±0.25# 10.24±0.62#

2.3 两组患儿口腔疱疹消失的时间及退热时间的对比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联合治疗组患儿口腔疱疹消失的时间和退热的时间均较短,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的对比 ( d,±s)

表3 两组患儿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的对比 ( d,±s)

组别 例数 口腔疱疹消失的时间 退热的时间对照组 55 5.55±2.57 2.55±0.57联合治疗组 55 3.51±1.61 1.51±0.12 t值 9.003 12.552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的儿童是该病主要的发病人群[2]。该病可通过口、粪便等途径传播[3-4]。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最常见的肠道病毒。其中,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等。因此,寻找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

近年来,临床上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干扰素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制作的水溶性蛋白质。该药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特殊的膜受体相结合,发挥抗RNA和抗DNA的功效,从而起到抑制病毒、阻断病毒复制的作用。炎琥宁是由穿心莲的提取物精制而成的,具有抗呼吸道病毒和抗流感病毒等功效,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5-6]。

综上所述,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可行性好、效果佳,可加快患儿康复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吕志玲.干扰素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7,23(4):96-97.

[2]吴晓玲,李润珍,杜文丽,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9):2910-2911.

[3]张涛艳.联用炎琥宁和干扰素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112-113.

[4]张伦玉.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5):121-122.

[5]刘菁.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案探讨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10):116,118.

[6]张维.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6):285-286.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脱氢酶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