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综合急诊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8-05-23 07:16钟南媛杨娟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肺心率

钟南媛,杨娟娟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心脏骤停是指多种原因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的情况。心脏骤停可导致患者全身严重缺血及缺氧,进而死亡。心肺复苏是临床上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主要方式。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期间,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可促进其生命体征恢复,并改善其预后。为探讨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综合急诊护理的效果,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实施综合急诊护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2)均需进行心肺复苏术治疗。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龄为34~88岁,平均年龄为(56.97±1.46)岁;其中有10例患者因中毒而发生心脏骤停,有20例患者因心肌梗死而发生心脏骤停,有1例患者因其他原因而发生心脏骤停。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龄为31~84岁,平均年龄为(57.00±1.52)岁;其中有9例患者因中毒而发生心脏骤停,有20例患者因心肌梗死而发生心脏骤停,有2例患者因其他原因而发生心脏骤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具体的方法是:迅速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操作。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急诊护理。具体的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将病房内的温度调整到18℃~22℃,将相对湿度调整到50%~60%,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每天打扫病房地面2次,开窗通风2次。每周检测1次病房内微生物的浓度,对病房内的空气、地面和各种设施进行消毒,降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2)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将患者平放在硬板床上,解除其衣物。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全程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一旦患者发生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立即遵医嘱为其注射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必要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对其进行机械通气。为患者吸痰,并保持其呼吸道的湿润、畅通。3)对患者进行脑部复苏护理。将湿冷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和颈部,降低其脑氧代谢率,预防其发生再灌注损伤。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经历过心脏骤停的患者普遍存在惧怕死亡、缺乏治愈疾病的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在患者恢复意识后,护理人员立即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讲解在该院进行治疗后获得较好预后的病例,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讲解与心脏骤停及其所患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动脉压及心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有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的动脉压及心率均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患者恢复意识后,让其说明是否对护理服务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及心率

治护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及心率(±s)

表1 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及心率(±s)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动脉压(kPa) 9.41±1.20 7.23±1.44 <0.05心率(次/min) 83.96±4.69 60.62±10.65 <0.05

2.2 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n(%)]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的情况。心脏骤停可引发多器官损伤。临床上主要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在对该病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期间,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能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1-2]。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其记忆减退及反应迟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心率及动脉压等生命体征恢复的时间较长[3]。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进行心肺复苏的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包括环境护理、心电监护、脑部复苏护理、心理护理的综合急诊护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能提高其舒适度,降低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其机体异常的情况,提高其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脑部复苏护理能降低其记忆减退等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消除其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综合急诊护理的效果显著,能促进其生命体征快速恢复,改善其预后,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焦洋,黄海燕.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及护理干预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1):116-119.

[2]吴洁,侯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5-186.

[3]周利,张婷,刘思.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0):1-3,10.

[4]陆婉晖.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15-217.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肺心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多少才健康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