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60分

2018-05-23 12:08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潘天寿师范学校李叔同

1915年,18岁的潘天寿以策论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成了他的国画课老师。开学没多久,李叔同便留意到潘天寿绘画的天赋,但也发现他恃才傲物,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

一天,李叔同布置了一项画枫叶的素描作业。潘天寿画惯了国画,对素描的笔法非常不适应,但他并未虚心求教老师和同学,反而自作主张地描了《芥子园画谱》中的枫叶。他以为靠自己的绘画功底,完全可以得到100分。然而等成绩公布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只有60分。

潘天寿气愤地跑到李叔同的办公室,委屈地问:“您为什么给我这么低的一个分数?”李叔同似乎早就料到潘天寿会找自己“算账”,于是递给他一幅打了100分的画。潘天寿接过一看,这幅作品笔触润朗,线条鲜明,确实比自己的画作好许多。他再看署名,惊讶地发现,这幅画竟出自他一向都瞧不起的一名同学之手。李叔同语重心长地说:“想要学到真本事,除了自身勤勉以外,还要明白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向他人多请教,才能补足短板。”最终潘天寿羞愧地低下头,从此常向同学请教,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突破,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素材解读

潘天寿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恃才自傲,李叔同为了提醒他、教育他,给他的素描作业只打60分,潘天寿不服气,向李叔同“讨说法”,李叔同借机开导他,让他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潘天寿在恩师的帮助下,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虚心好学,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做人、做学问不能有傲气。

适用话题

教育有方  知錯就改  扬长补短  谦虚谨慎

猜你喜欢
潘天寿师范学校李叔同
王莹作品
高申作品
大师的劝勉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咸与淡”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