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狮欢腾新时代 和谐舞动中华情──红木雕刻工艺大师顾连元的艺术追求

2018-05-24 03:32常熟市文化馆万新光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红木狮子雕刻

常熟市文化馆/万新光

为了挖掘常熟市特色文化遗存,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采访了常熟著名民间工艺大师顾连元先生,走进顾连元先生的艺术工作室,就像走进了充满和谐文化气息的艺术世界,走进了千姿百态、人见人爱的狮子王国。

民间美术在当下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红木雕刻艺术作为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传承,顾连元大师的无私奉献和对艺术的追求,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顾连元先生是一位极富灵气的民间红木雕刻家,他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和熟练驾驭多种造型语言的能力。几年前他和他的伙伴们合作,历经三年,精心设计制作完成千狮台,在国内外工艺美术界引起轰动,一时名声大振。顾连元先生至今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红木雕刻艺术中,创作出许多造型各异、形态传神的木雕作品,对非遗的传承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07年顾连元大师在首届东方工艺之都博览会中获得“迎春花奖·东方珍宝”这一殊荣,为常熟民间美术事业的传承和振兴做出了贡献。他不断鞭策自己,竭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交汇点,他将中国的狮子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舞动、传情的狮子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狮子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给观赏者带来欢乐、喜庆、吉祥、和谐的文化气息。

他的父亲顾金生学识广博,喜笔墨丹青,善凿龙刻凤,技艺高超,先后制作四套百狮台,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备受青睐。顾连元从小随父学习木雕技艺,接受严格的训练,由于他的勤奋和执着,加上长期的耳濡目染,获得了其父真传,到青年时代就基本掌握了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混件雕和立体雕等各种雕刻技法,而且还能根据材料的不同,正确地选择雕琢方法,并善于在浩瀚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寻找其所要表现的主题,从民间舞狮表演中观察和捕捉多变的艺术造型。为了提高自身的雕刻造型能力,顾连元先生还特意养了几只猫,因为狮子是猫科类动物,狮子的很多生活习性与猫十分相似,经过长期观察记录猫的各种行为动作,并及时速写、熟记于心,将其熟练地应用到他的雕刻艺术创作中。周而复始,几十年的积累和实践使他练就了一手真功夫,他雕刻狮子无论从哪个关节部位切入,都能随心所欲地将狮子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最高艺术境界。顾连元先生的“久思成壶”“同乐图”等六件雕刻小件参加了“2008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论坛”,以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深刻的寓意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些参展的作品中都融入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既保留了生活气息,又充满时代特色,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展现出作者浓厚的艺术功力。

顾连元先生的雕刻作品主要分为“文狮”与“武狮”两类动作造型,以此表现不同的内容。“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神态,有嬉戏、传情、闲憩等,以细腻柔美见长,拟物拟人意趣无穷,这些作品中的狮子常雌雄成对,和睦相处;或老少搭配,赋有敬老爱幼的寓意,成为“家庭式”组合,暗喻和谐之家相互依偎的情感和欢乐场景。“武狮”则演绎狮子威武勇猛的性格,有奔腾跳跃、爬高踩球、腾转跌扑等动作,以激情奔放、张扬个性为主。如作品“壮志凌云”中,两只猛狮腾空而起,一只奋勇跳跃积极向上,另一只仿若腾云驾雾乘风而来,一高一低势不可当,两只狮子结构严谨、上下呼应颇有动感,它们豪情满怀,似天马行空,气势非凡,象征着中华儿女飞向太空、飞向未来的美好愿望,其雕刻刀法简练,线条流畅,颇具美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顾连元先生雕刻作品

作品的创作也有许多讲究,首先要对木料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善于发现木料的特质和创作条件,结合自己艺术审美水平和高超的雕刻技术,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再通过合理布局,切削出狮子的大致轮廓,精心雕琢、细心打磨,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从而达到所需的艺术效果。创作方法虽然简单,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木质纤维有易断易裂的特性,这就更要求创作者在构图中强调整体性、牢固性。雕刻红木小件艺术品一般不适宜拼接、上漆、上色,力求木纹的原汁原味,否则就失去了红木雕刻的特征。要在一段原木上进行创作,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以突出木材原有的肌理,呈现木料美丽的纹络,并根据木料体积的大小、原有的裂痕和色泽进行设计造型,整体布局。其次在创作中要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因材而艺”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纹理方向或色泽关系,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寻找材料的特定形象,并巧妙安排、组织狮子的造型结构,使其艺术形象不断展现出来。如作品“富贵长春”,他将木材上大量深色的部分有机地安排群狮的各种造型组合,把下方少量的浅色部分设计为山石和苍松,创造出群狮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十八只狮子的动作、表情、毛发刻画得活灵活现,有藏有露,疏密有致,自然生趣,个个生龙活虎人见人爱。据说这块木料是黄花梨,属上等材质,顾连元先生经过整整三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后才开始布局雕刻,一气呵成,将“巧雕”和“巧色”融会贯通,是一种因材而宜、适形造型,择色布局,变朽木为神奇的创作方法,成为形成其艺术特点的主要因素。

中国狮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使者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同时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是因此,狮子的形象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历史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狮子的形象不断传承、完善和创新,逐渐融合华夏文化的血液,凝聚历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中国狮子的独特形象,既保存狮子威武的气派,又赋予其祥和的面貌,使狮子形象大放异彩,独立于世界民间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狮子形象不断理想化,它的造型也不断夸张和美化,逐渐形成了“一只狮子九斤头,还有一斤尾巴在后头”的传统表现形式,活泼古雅的大脑袋,神气活现的大眼睛镶嵌在宽阔的前额上,坦鼻子、卷云耳、方嘴巴,全身披扬着金毛卷发,既威武又俊秀, 憨态中闪烁着无穷的智慧。这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倍感亲切,如龙凤一样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木雕刻是常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逐渐融入了江南的特色和风貌。近年来顾连元先生致力于培养雕刻新人,传授雕刻艺术,共同打造雕刻精品。2016年创作雕刻的《周恩来总理》,被淮安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永久收藏;今年刚完成的40件红木雕刻作品《刘少奇像》捐献给刘少奇纪念馆;另一件世纪力作《圆明园四十景》正在打造中……

如今,已是古稀的顾连元先生仍以宁静虔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雕刻人生,用手中的刻刀,抒发出劳动人民的心声,以执着的追求去攀登新的艺术高峰。相信随着他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规律体悟的进一步加深,艺术创造成果将不断散发出更加诱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红木狮子雕刻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狮子的喷嚏
On art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雕刻树叶
投资
雕刻时光
狮子鱼
林业:《红木》国标修订红木种类或有调整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