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30年

2018-05-25 03:27文/赵
藏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剪贴剪报老伯

图 文/赵 毫

◎罗老伯正在根据自己所列目录寻找相关文章

在初春明晃晃的晨光中,78岁的退休老人罗腾禄迅速吃了早餐,便如往常一样前往楼顶的书房。所谓的书房,是他拾取工业废料搭建的,里面所有的家当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二十余册厚厚的剪贴本。那些本子从新到旧,不同的色泽恰好记录了他几十年的剪报经历。翻阅那些剪报,不仅能读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份份有用的知识,更能了解到主人的阅读趣味、认知方向及精神追求。

30余年剪贴报纸3000余篇

记者采访的头一天晚上,罗老伯特意对自己的剪报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到目前,他共收集剪报3287篇,分别张贴在24个笔记本上,内容涉及历史、人文、天文、气象、山水、古籍、饮食、卫生、保健、旅游、典故、故事等。除了剪报,罗老伯还写了五本阅读笔记,取名《楼顶笔记》。

“有的东西看了,觉得丢了可惜。”谈及剪报的初衷,罗老伯如此解释。他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己看报时发现如怎样保健、怎样炒回锅肉这样的文章,觉得挺实用,于是便收集起来。到了1980年代,所收藏的报纸越来越多,感觉保存不便,于是用便用本子贴。再后来,剪贴的资料种类繁多,全贴在一起感觉乱七八糟的,查阅起来非常不便,于是就分门别类地贴起来。

采访中,记者随便拿出一个剪贴本,封面上都写明所藏报纸的门类,就像一本书的标题一般。翻开扉页,里面还一一写明每一篇文章的标题,以及所在的页码。如第二十一册“乌当文史”,顺着《唐炯与郑珍笔下的乌当》一文的目录页打开,便能够轻易地读到该篇文章。“需要注意的是,我的目录不是像书本那样一页一页地排列,而是以文章的顺序来排的。”罗老伯说。

收藏的报纸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这大大满足了罗老伯的阅读生活。因沉迷于这些剪报,每到吃饭时,他常常被老伴嗔怪:“每次吃饭,都得上来叫你。”有好朋友造访,罗老伯会把他们带到书房,然后大家一起翻阅。朋友下次来,总会直接跑到书房抱着剪贴本读,临走时意犹未尽地说:“嗯,真不错,下次来还看。

眼光跟随剪报从脚下延伸到世界

慢慢翻阅罗老伯的剪报,不仅分门别类的文章各有趣味,就是册与册之间,也能发现许多别有趣味的线索。比如从地域上,就能看出一篇篇文章背后,他个人的阅读趣味和情感:乌当——贵阳——贵州——中国——世界,这样由一个点逐渐向外延伸的方式,正是罗老伯对脚下土地的关心,以及对世界认知的渴望。

找到剪贴第二十一册“乌当文史”,封面上认真地写了剪报的内容,如贵州大土司——水东红边宋氏来历及兴衰、旧时文人笔下的乌当、成山唐氏文物寻踪记、东凤镇文物古迹初探等,不一而足。如顺着目录打开《明代遗迹——来仙阁》一文,便能详细了解来仙阁于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悠久历史,以及清朝嘉庆十三年改名为“来仙阁”的历史变迁,以及具体构造等史实;《贵州第一名状元曹维城》一文,则告诉读者乌当区新场镇谷溪村,有个“曹家大院”,其主人正是曹维城族中后人……

顺着罗老伯标识的目录,记者找到了名为《“贵阳”名称的由来》的剪报。该篇文章竖立排版,纸页泛黄而残缺,可见时间之久远。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贵阳之所以叫做贵阳,乃是处于贵山(即省政府背后的关刀岩)之阳。长期从事气象工作的罗老伯,其实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很长的时间里,贵阳总是阴雨天气多,日照偏少,物以稀为贵,因此叫“贵阳”,意思是阳光少,因而很金贵。“当然,1990年代之后,日照增多,这种说法也就不成立了。”他笑笑说。

关于“贵州”部分,罗老伯同样收藏了许多有趣的文章。如《话说“黔”字与贵州》一文,就讲述了“黔”字的来历与贵州的关系:自秦朝开始,就有带“黔”字的行政区划,其地域范围均包含贵州的大部分或少部分地区。因此“黔”字自古就与贵州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但真正把“黔”字作为贵州的简称,则是贵州建省500年后,也即是民国二年(1913年)的事。另一张老旧的剪贴上,则写着《贵州建省的由来》一文,对600年前,贵州建省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叙述。

◎罗老伯的书桌上,堆满了自己的20余册剪报

若说关于乌当、贵阳乃至贵州的剪贴是罗老伯对脚下土地的关心,那么另一部分剪贴,则是他认识世界的需要。如《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一文,不仅告诉你天安门的设计者是明代建筑匠师蒯祥,更告诉你这被当作新中国象征的建筑,其实是建造于600年前的大明永乐年间。另外一张泛黄的纸上,一篇名叫《我国历史上有几个北京》的报纸,就告诉读者历史上竟然有六个北京。

罗老伯的认知不仅局限于中国,更在于世界。如剪报的内容,就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况、结果等,算是两次大战的简史。其中一篇《剪报与军事机密》的剪报,不仅告知读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更说明了剪报其实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意义。该文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震动全球的军事情报书籍,不仅详细描绘了德国军队的组织机构,各军区的大概情况,参谋部的人员布置,甚至还披露了160多名指挥官的姓名和简历,以及当年刚成立不久的装甲师步兵小队。如此重要的军事秘密被揭露,使得希特勒和德国军事当局惊恐万状,并想方设法地把作者雅各布绑架至德国,准备拷问他情报的来源。雅各布的回答令人深感意外:“我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来的。”原来,雅各布有剪贴和抄写报纸的习惯,通过对那些零碎材料的综合分析,推断出了与实际情况相接近的德国军事当局的不少机密。

记者注意到,该篇报道被罗老伯张贴在剪贴本的首页,想来是他对剪报意义的特意说明。

剪报有好玩的故事,更有实用的知识

罗老伯剪报不仅从在地域上向外延伸,更在时间上向前推移。比如他很关心健康问题,于是就有了剪报《我国历代人民平均寿命》。该文称,根据史料推算,中国人平均寿命为:夏、商时不超过十八岁;西周、秦汉为二十岁;东汉为二十二岁;唐为二十七岁;宋为三十岁;清为三十三岁;解放前为三十五岁。解放后,1957年的人均寿命为五十七岁,1981年为六十八岁。专家们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均寿命可提高到男七十一岁,女七十四岁,平均为七十二点五岁。

略显遗憾的是,罗老伯的剪报没有刊发日期,但很多文章的内容,其实已经透露了大致的时间。如《我国历代人民平均寿命》一文,就在告诉了中国人每个时代的寿命外,还透露了报纸至少刊发于2000年之前。另外,该剪报还透露了当时的表达习惯,如‘六十六点九六岁’的表述,在今天的媒体中被简化为“66.96”,看起来就直观明了得多。

类似的剪报,罗老伯收集了许多。如《筷子的历史》一文,就不仅介绍了筷子这一用具的产生历史,还介绍了筷子对人的肌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积极影响。此外,《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第一个女皇到底是谁》等文章,都能大大满足人的好奇心。

罗老伯剪报可不仅仅是书斋式的了解知识,而是根据剪报的内容开展行动。如通过剪报了解到许多乌当的历史知识后,他便致力于寻访相关古迹,让纸上的文字与史实相互印证。采访中,他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和他一起去乌当来仙阁看看,一睹古建筑风采。

◎『乌当文史』剪报的封面,写满了相应的重要文章

◎剪报《『贵阳』名称的由来》为竖排,纸页不仅泛黄,而且已经残破了。

猜你喜欢
剪贴剪报老伯
准时到达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裁剪网页精华分享个性剪报
牛年做牛兜
剪贴在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少一点剪贴,多一份理趣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中国剪报
剪报往事
浅谈照片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