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支架理论的任务型、交际性、过程性初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

2018-05-26 07:36广东省实验中学岑冠霖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课支架语言

文/广东省实验中学 岑冠霖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和思维创作的过程,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的教学是难点。据笔者对省内众多地区学校的了解,许多老师受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影响,只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必要的指导,写作的任务缺乏真实性,与学生联系疏远。长期以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处于对写作任务无内容可表达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有悖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初衷。

二、设计思路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长期能力的积累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输入,循序渐进,方法得当,教师在写作课堂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建筑师。

过程性写作:其宗旨是以过程而非结果为中心,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写,而不是仅聚焦于学生最后的作品。教学步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写前准备、写初稿、评价与修改。

交际性写作:强调写作任务的交际性与真实性。学生的写作任务应该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并且有真是的读者对象,以交际为目的的。并且,要突出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为主体的地位,老师只是辅助,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任务型写作:以任务组织写作,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学生能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已有的语言资源,最终落实到写作的输出。

支架式写作:即是搭建 “脚手架”的写作,支架意为各种形式的帮助。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最终脱离老师帮助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它包括四个方面:情感支架、知识支架、活动支架、实践训练。情感支架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知识支架要求教师帮助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写作相关策略;活动支架要求教师将复杂问题拆解成梯度较小的几个小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达到目标;实践训练要求教师通过实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能在拆除 “脚手架”以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所上的一节异地写作教学课,从确立主题、设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活动和设计意图等方面,分析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支架式、交际性、过程性、任务型相结合的理论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材料】仁爱版 《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 Unit 2 Saving the Earth,本单元的主题是 “环境污染与保护”。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揭阳市蓝城区磐东中学的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相比自己学校(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生,英语能力会相对弱一些。本课的话题 “环境污染与保护”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学生已经完成了本单元大部分的学习,了解了相关话题的常用词汇、句型与表达结构,能写出与话题相关的简单的英语句子。而学生还需要更多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如何去阐述现象与观点,学习如何组织语言、整理思路而后形成文章。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通过同伴讨论、小组合作拓展思维、积累词汇和表达等素材;利用积累的素材,参考写作框架,以平行写作的形式用简单的句子写一封呼吁信。

思维品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进行思维延伸,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化品格:让学生粗略了解英语信件的基本写作框架,了解平行列举现象和观点的连接词,了解提建议时的一些句型结构。

学习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小任务,并最终利用本课的知识完成写作任务。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通过小组互评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写前热身 (引入主题-构建内容图式-提出本课目标)(3分钟)

活动1:引入主题 (3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自我介绍和给学生展示广州的图片,引入pollu-tion的主题。教师告知学生今天课堂一共需完成四项任务,要求学生打开教师提前准备的信封,内有四项任务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话题,并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紧跟课堂节奏,是任务型教学的体现。

环节二:写前构思 (帮助学生建构内容图式与语言图式) (15分钟)

活动2:讨论与积累 (7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向学生分发任务,从Task 1找对应污染的描述,到Task 2给解决问题提建议,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大学生在词汇、句型结构等的输入,开拓思维的广度。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把同学们发言中有用的表达整齐地做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复习和参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打开思维广度,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语言素材。

活动3:讨论与输出 (6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把同样的话题从广州转向揭阳,再转向世界,通过看一段短片激发学生完成后续任务的动力,继而布置Task 3。

教师准备了 “how to be green at home” 和 “how to be green at school”两个小任务,随机分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并写下建议,也可以补充资料以外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他们中学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语言素材。

活动4:展示模仿 (2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封与主题相关的信件,明确学做框架,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习接下来的写作框架与规范,帮助学生更流畅地表达想法。

环节三:动笔写作 (完成本课写作任务) (10分钟)

活动5:开始写作 (10分钟)

活动过程:老师布置Task 4,学生自行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并提示可以参考之前准备阶段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框架。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本课的写作任务。

环节四:写后评价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完成写作任务的情况)(10分钟)

活动6:教师点评与同伴互评(8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在投影机上进行试评,点评可以改进的地方,为同学们进行组内互评做示范。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4人小组协助评价文章,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予以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学习,培养新型课堂学习模式,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活动7:总结与升华 (2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以一句名言“We do not inherit the Earth from our parents,we borrow it from our children.” 结束主题课程。

设计意图:主题升华,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实现正面的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见表1)。

表1

四、启示

把支架式、交际性、过程性、任务型相结合的理论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此模式作为日常的写作教学课,在写作话题的确定上需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跟学生生活和心理年龄相符合的话题,这样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的写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

第二,在确定写作话题后,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需要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促使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完成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产出时的信息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最终的转化和生成。老师在课堂中不仅是设计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是激励者、资源提供者和反馈者。

第三,作为语言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写作课旨在培养学生用书面语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其更应凸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引导其自由、充分表达自我,把情感体验融于整个写作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的表达,允许语言错误,以交流作为写作的第一目标,不以语法句法错误遏制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发展。

最后,在写作的反馈环节,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作品提反馈意见,而非批评或改正意见。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引,以保证学生对继续写作保持信心和热情,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合理制定写作评价标准和形式,以保持学生写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反馈活动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本课支架语言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语言是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