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初中生读懂经典著作的策略与探索

2018-05-26 07:36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王小朋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哈桑阿米尔

文/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 王小朋

在引导初中生阅读经典著作之时,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加以引导。此处以 《追风筝的人》为例来阐述如何引导初中生阅读,才能真正达到让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学习文学技巧、领悟人生启示之目的。

读前晓背景

在阅读之前,应让学生适当了解该书的作者简介,以及其所述时代、地区的概况,从而达到以点及面的阅读效果。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就对其时代、地区的文化多一层了解。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 (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此书所描述的地点——阿富汗,阿富汗社会的阶层关系与民族关系纠缠在一起,普什图族常常构成阿富汗的中上层,而哈扎拉人则多为下层;不仅如此,民族秩序又凌驾于其他社会等级之上。此书所涉及到的三个历史时段——

一、查希尔政权末年以及乌德汉政变前后至苏联入侵 (1975-1979),这一时期的阿富汗相对和平。二、1979年苏军入侵。阿米尔跟随父亲逃亡美国 (1981年-2001年)。三、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听说哈桑被塔利班杀害后,阿米尔决定重返喀布尔拯救哈桑的遗孤。

读中有三境

在对经典著作的作者、所述历史时代、地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容易消除与经典著作之间的隔膜,进入到阅读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初中生的引导要讲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宏观至微观,理性与感性兼具。

读中第一境——泛读,宏观把握著作情节。故事的起源便是一个阿富汗男孩无法面对由于怯懦所犯的过错,而选择了谎言和卑劣,终为自己织就了一生的罗网。人到中年,才选择了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里最重要的意象,风筝,既象征了兄弟情谊,也暗示着勇气。在风筝放飞的过程中,可能血迹淋漓,但只有最终追到风筝的人,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

诚如作者所言,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 “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尽管他们分属不同的教派,等级地位不同,但种族和社会或者宗教无法抹杀他们一起度过的悠长岁月。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哈桑说出的第一个字是 “阿米尔”,哈桑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 “那是我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哈桑走了。但过去永远是无法一笔勾销的。

这个国家已经天翻地覆。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逃离战火中的阿富汗,前往美国。在那里,阿米尔上大学,摆地摊,结识了深爱的妻子。但过去无法跨越,他在自己的心里审判了自己的罪行。小说的后半部分便是阿米尔的赎罪之行。他前往阔别已久的阿富汗,寻找哈桑之子。

读中第二境——精读,经典情节需要情感代入。让学生想象自己即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此种情节下,他有什么细腻的感受,跟随着书中的文字去体会情感的张弛、冲突。只有通过这种全身心投入,调动情感的精读,才会有暂时脱离现实世界,去书中的那个世界生活过一遍的刻骨感。也正是有了这种情感投入,阅读才能帮助只有一次生命的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这是超越时空界限的体验。

《追风筝的人》其中一段:“如果这是哈桑跟我过去常看的印度电影,在这个时候,我应该跑出去,赤裸的双脚溅起雨水。我应该追逐着轿车,高声叫喊,让它停下来。我应该把哈桑从后座拉出来,告诉他我很抱歉,非常抱歉,我的眼泪会跟雨水混在一起。我们会在如注大雨中拥抱。可这不是印度电影。我很抱歉,但我不会哭喊,不会追逐那辆轿车。我看着爸爸的轿车驶离路边,带走那个人,那个平生说出的第一个字是我名字的人。我最后一次模糊的瞥见哈桑,他瘫坐在后座,接着爸爸转过街角,那个我们曾无数次玩弹珠的地方。我退后,眼里只见到玻璃窗外的雨水,看上去好像融化的白银。”这个段落描述的是哈桑默默接受了“我”的诬陷后,被爸爸送走的场景。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因为罪恶感而诬陷了最忠实的朋友的人,看到朋友被送走时,往日的友谊不复存在,自己的罪恶感、对朋友的愧疚、自己的私欲被满足,种种情感交错激荡。

还有一段: “拉辛汗打电话来那晚,我躺在黑暗中,眼望月光刺穿黑暗,在墙壁上透射出来的银光。也许快到黎明的某一刻,我昏昏睡去。梦见哈桑在雪地奔跑,绿色长袍的后摆拖在他身后,黑的橡胶靴子踩的积雪吱吱响。他举臂挥舞: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个段落描述了拉辛汗希望 “我”能回去领养哈桑的孩子之时 “我”的心理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是假设自己就是主人公,在过了许久之后有了这么一个让自己赎罪的机会,我是否还有勇气直面当年犯下的过错,是否还有勇气面对那个曾经自私胆小的自己?那个最忠实的朋友的身影,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像是一辈子悬着的利剑,让我深受良心的煎熬。而今,赎罪的机会来了,关于那件事那个人的回忆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就像是打开了陈年老酒一般,醉人而幽远。这种复杂、踌躇的心理是读者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体会到的。

读中第三境——细读,感受字、词、句的文学魅力。这一层面主要是感性上的领悟,这对于日后的写作积累、文学审美的提高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例如:

1.“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这句话以转折否定的形式来强调突出了自己对于回忆的理解,具有人生哲思。

2.“也许我在那儿站了不到一分钟,但时至今日,那依旧是我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分钟。时间一秒一秒过去,而一秒与一秒之间,似乎隔着永恒。”这句话以夸张的手法更加强有力地表现出了 “我”的煎熬。

3.“时间有时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这句话把 “时间”拟人化,赋予“时间”贪婪的性格,具有人生哲思。

此类好句给予学生直观上的美的享受,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礼物。

读后善内化

在阅读之后,应更注重引导初中生对于著作的内化。首先,在形式上并不一定要遵循摘抄读书笔记等模板化的形式,因为这种传统模式很多时候可能会流于形式,最终成为学生们的负担。我们应该让内化的形式活起来,可以采用与高年级接轨的课前展示形式,鼓励学生上台说出自己对于该书的看法,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触动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为什么某处对自己有所触动。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合作,让同学们表演书中的一个片段,切实地加深同学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会。而在最后,作为教师,也需要就学生的分享作有针对性的点评,教师的总结则更注重升华,帮助学生对书的主旨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其次,在内化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促进,也可以兼顾到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促进。教师可以布置小段落写作,鼓励学生模仿在该书中看到的经典词、句、段来创作一篇小短文。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哈桑阿米尔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