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性审视

2018-05-29 10:52许红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林黛玉祥林嫂学案

许红霞

导学案指的是将学案作为载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完成学习项目。导学案的使用能解决教师单纯讲授的灌输式课堂中的问题,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可能导致导学案的教學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这些问题,对其进行理性审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导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缺乏趣味性——设置悬念

导学案的作用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地投入某些项目的探究中。然而部分导学案的内容比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未被激发起来,导学案使用效果不佳。针对这个问题理性审视,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悬念性的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入学习。

鲁迅在《祝福》这篇文章中用凝练而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给读者展示了祥林嫂辛酸而痛苦的一生。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导学案中安排学生尝试探究文章的语言特点,然而如果直接在导学案中提出“分析文章的语言,并总结文章语言的特点”这样的题目,则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提起探究兴趣,也很难明白该从何种角度入手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在设置导学案时用具有悬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我两次见到祥林嫂时情况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尝试探究一下,到底谁才是真正伤害祥林嫂的人呢?”这样便促使学生带着探究秘密的想法投入到了学习中,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在导学案中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从分析祥林嫂内心变化等角度入手分析,让学生尝试当“心灵侦探”,画出祥林嫂内心情感的变化图。这也能促使学生带着探究的心情继续学习。

教师若能利用导学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则能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展开师生互动活动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回应教师的提问,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没有引导性——组织探究

导学案的设置还要注重一定的引导性。不少教师在设计完导学案后就安排学生完全自学,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导学案,这导致导学案的利用率不高,这就是理性审视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要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探索。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利用导学案。

在指导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拓展阅读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尝试阅读《红楼梦》中的部分内容,并尝试探究其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不少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进行分析。此时教师需要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红楼梦》中的重要片段,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如可以选择“黛玉葬花”等能展现人物性格的篇章展开阅读。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尝试分析“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在性格上是否相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待人接物时十分小心,这种状态体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感于草木的凋零,因此才会有葬花的举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导学案。

教师若能利用导学案进行合理引导,则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展开比较、想象,引导学生积极发起质疑,这体现了教师的理性审视。教师要利用好教学生成资源,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样便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方法性不足——凸显过程

方法性不足也是导学案的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不少教师只是在导学案中安排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却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就是没有理性审视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某一个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尝试总结一下,看看从这一系列的思考中能否总结出规律。这样能凸显出思维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琵琶行》这首诗歌有两大学习重点,首先是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何种方法形象化地展现琵琶的乐曲声,其次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和琵琶女之间的情感交流。由于学生缺乏合适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探究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展现琵琶女高超琵琶曲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运用何种表现手法体现琵琶女的技术高超。其次让学生思考,琵琶女为何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和其个人经历的丰富是否有关系。最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何作者的情感波动如此巨大,他和琵琶女之间为何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这样便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

在理性审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习的课文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在下次阅读到同类型的文章时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品读,学会如何深刻地思考问题。

四、应用性稍逊——联系生活

目前不少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只是针对某篇课文展开,但是缺乏应用性,更缺乏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充满理性审视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讨论能从中获得什么启迪。这样能促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便能更积极地展开学习。

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在导学案中安排让学生探索一下这篇文章运用了何种方法展现江南的冬景,思考作者要通过文章展现对于江南怎样的情感。此后教师又安排了和实用相互结合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下自己家乡的一年四季是什么状态的,然后尝试模仿文章的笔法进行创作,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心中家乡最美的季节。如有学生描写了家乡的夏天,写出了夏天在农田里劳动的农民,认为这是最美的风景。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反复思考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而且还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将自己总结出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作文中。

在拥有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后,学生便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后过渡到“我会学”,完成质的飞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要理性审视,贯彻学者叶圣陶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用导学案作为工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合理运用导学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最终促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作者通联:江苏横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林黛玉祥林嫂学案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乡愁导学案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比例尺(一)”导学案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