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2018-05-30 10:48相合锋
关键词: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相合锋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主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该思想作了重要的阐述。它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人民的视角、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视角以及具体实践方面着力。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九大明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此可见,报告凸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整个报告“人民”这个词出现了203次,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报告的始终,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概括起来讲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核心的观点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2018年两会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在这里,习总书记重申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旨在告诉我们要更好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主线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始终,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点。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南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是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起点,反映了马克思当时的伦理的、启蒙的世界观,马克思把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追求方向,当做最幸福的事。反映了他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

2.哲学中阐述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进一步认识体现在对人的本质认识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说明人是实实在在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看,人也具有自然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把自身从自然界中与动、植物、山川、河流等区别开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与他人的关系,比如亲人关系,爱人之间的关系,雇佣关系,上下属之间的关系等。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因为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如果脱离了将不能成为健全的人。

3.在政治经济学中阐述对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过程中发展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被资本家剥削体现在异化劳动上,异化劳动包括(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3)人与人的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为什么会产生异化呢?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要想消灭异化勞动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灭私有制,要想消灭私有制,必须实行共产主义。由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渡到了共产主义。

4.在共产主义中论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由于消除了强制性,固定性的分工,使个人成为了全面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入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中,一直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放在显著的位置,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巨大光芒。

(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体现。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我们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以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写人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概括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

2.人民群众的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同志的人民情怀。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情怀。邓小平热爱人民,时刻关注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强调了人民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4.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战略。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无论如何发展,都要把人民放在核心的位置。

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论述。习近平同志在很多重要会议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大报告指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十八届四中全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十八届五中全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入民福祉、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

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一)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中国共产人的初心。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人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这一切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为了谁,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了人民,人心就是向的,脱离人民,人心就是背的。是否为了人民是检验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的试金石。

3.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官”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民服务的工具。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公权的本源,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沉甸甸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敢于为人民担当,旗帜鲜明讲政治。积极为人民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一切依靠人民就是力量

习近平同志提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相反,失去了人民的力量将会得到巨大的灾难。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仅仅依靠人民,脱离人民群众。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文中指出,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认为苏联共产党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2)认为共联共产党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3)认为苏联共产党能够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4)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这说明共产党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紧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三)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1.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原来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追求进一步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是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新要求。为此,党和国家已经做了大动作。比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口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最终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國共产党人已经奋斗了97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同人民打成一片。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斷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五位体”、“四个全面”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重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一矛盾又包括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对矛盾起着决定作用。其中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方面下功夫。不平衡就要调结构,不充分就要补短板。主攻方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协调、动力、开放、体制五大体系共同发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切实用创新和协调引领经济的发展。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协调中东西部、革命老区、落后山区的差距。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差距,积极构建橄榄形社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从要素投入向创新转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警醒着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新时代描绘出宏伟蓝图,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7]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猜你喜欢
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纪念建军95周年
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
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
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