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风景这边独好

2018-06-05 10:37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
教育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贝壳研学课题

/ 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

研学旅行,一个看似新鲜其实古老的话题。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开阔眼界,丰富学识,开“研学旅行”的先河。时移世易,如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教育古训再次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课程改革的新途径。近年来,我校打通单学科培养学生的模式,将粗放转化为集约,将零散变为体系,逐渐形成了“立足中华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研学旅行中开阔视野,转变学习方式,体验多学科融合学习的快乐,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精心设计研学主题,研有所“获”,学有所“感”

开课之初,大多数师生和家长都认为,研学旅行就是走出校园,领着学生组织实践活动、旅旅游。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很多班级虽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但这些粗放、零散式的研学旅行,大多游而不学,游而不研,学生收获甚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将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提上日程,以课程为引领,制定计划,确定主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做到“学前有准备”“学中有思考”“ 学后有感悟”。

如何确定各年级游学的主题呢?我校充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对区内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筛选了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们,通过调查问卷、班级讨论、投票选择等方式,汇集了大家的课题选项,把各年级得票最高的研学基地作为该年级的研学基地。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研学的需求,为下一步研发课程打下了基础,又做到了“以人为本”,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抽调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了课程研发团队,将各学科进行融合,赋予研学课题最大的研究价值。例如:低年级的“探寻上古生命遗迹·拥抱蔚蓝海洋家园”研学课题,通过走进“贝壳博物馆”,让学生了解贝壳的种类、学习贝壳知识(贝壳在仿生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讲贝壳故事、动手画贝壳画、制作贝壳工艺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学习探索海洋文化,认识生命在探索中的发展进步。这一课题有效地将语文、艺术、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等进行了有效融合,将主题学习切入研学,学生大受裨益。

边游边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将研学旅行与乡土文化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文化风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如高年级的研学课题“梦回琅琊台·千年寻秦记”,通过实地考察,秦始皇、徐福、越王勾践等历史人物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通过观察陈列馆中碑文,引入汉字发展知识,激发学生研究中国碑刻文化的兴趣。游学归来,不少学生醉心其中。一位同学在随笔中写道:“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更深一步了解了我的家乡,我更爱书法艺术了,我要用手中的笔墨书写多彩的人生!”

“实践出真知。”研学不仅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文明礼仪、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附:我校研学课题精选

猜你喜欢
贝壳研学课题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银贝壳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研学之旅
贝壳里的海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