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田园城市”在景观广场中的应用

2018-06-05 10:18余健
卷宗 2018年8期
关键词:田园城市环境设计

摘 要:本文是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资中政府广场进行改造设计,着重阐述“田园城市”在此广场改造中的应用效果。该广场设计之初,只用作于城市市民的基本活动,在设计元素的考量上并不注重,而本次改造方案,将丰富该广场的原有环境,以“田园城市”为主要目标,明确“逃离城市”这一设计理念,打造一种特有的城市化的“农耕环境”,建造特色的主题活动广场。

关键词:田园城市 环境设计 景观广场 农耕环境

1 明确选题

对于广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城市人民饭后之余进行休闲娱乐或群众集会、节日庆祝的大型场所。现如今,中国的传统设计理念无法支撑景观个性广场的发展,在满足基本设施的条件上单纯地追求大而广,缺乏创新,肆意割裂文化和广场的意识结合。为改变这一种现状,达到当地特色文化广场并符合“田园城市”这一目的,实现标志性景觀广场这一理念,此方案构想就地落成。

资中县政府广场位于内江市资中县桂花街97号,总面积约28100平方,大多时用于休闲及舞蹈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大面积的空旷场地,使其缺乏特色,单调性尤重。此次改造设计,以“田园城市”为方向,并与“逃离城市”这一理念相辅成。如何?其一:在原广场项目上进行构筑物拆除。其二:改变整体构筑用材,大量使用木材装潢,以达到“田园城市”的基调,并符合“逃离城市”这一理念。其三:“田园城市”赋予了“美好”、“种植”、“乡”的概念,在方案建设中考虑到田园植物的栽种则是必然要素。

2 背景资料和考察调研

资中县政府广场地处于交通要道,三面被商品楼及住宅楼包裹,一面则是主要的交通干道。周围拥有饮食、购物、集散的建筑群和文化街道。广场大部分的人流量只是通过广场到达另一方的购物区,并未有大量人口在此多做停留。如此而言,此广场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在该广场的四周,都有大颗榕树的栽种,并伴有少量的灌木分布,其它则是草坪和突兀的杂草,种植片区较为单薄。与其相邻的坐台,也只是为了与草地区分而抬高,场地中没有明显的座椅板凳设施,部分行人也只能倚靠柱体或是席地而坐。围绕植物的坐台用芝麻白石材台面进行饰面,由于抬高不足的原因,弯膝程度大于普通座椅,使其坐姿不便,体验感较差。该项目所谓的“精神堡垒”,建设在广场中央,此项设计将会被继续沿用,而其下的喷泉水池,则因长期未被打理而荒废。

2.1 设计分析

“田园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98年,由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主要是倡导在当下工业化城市发展之际,将与乡村改革发展共同并进,实现城乡结合发展,并且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同时具备“乡村”及“城市”的特点,具备健康和淳朴的同时,也不影响“城市”内部的富足发展。此外,目前土地资源分配紧张,人口基数大,致使现代城市毫无节制地扩张,耕地面积大范围缩小。将“田园城市”与“休闲广场”理念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平衡。减轻城市环境的负担,使“田园风光”融入城市当中,不仅成为城市群落的亮点,甚至为城市生态做起基础的保障。

“田园城市”在对人理基础的影响中,促进人文环境的发展。当下,更多的人喜好回归“田园生活”并对此抱有幻想。人类自发地追求轻松、悠闲、静谧的生活环境。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规范地进行健康、环保的建筑设计,达到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共进步的目的,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内涵,满足人们的田园之梦。将景观融入人的情绪之中,使景观影响人的情绪,通过两者因素的互动,使受益人群感受到“田园城市”的“乡土风光”以最大程度减少城市中的工作压力和学习氛围。密切考虑到广场空间环境与心理的人性化设计,精心对其进行规律性的有序组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中与人理相联系,又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广场。

2.2 设计要素

此次广场改造设计中,主要以田园风格为主,一方面突显乡村清新韵味,另一方面呈现特色主题的个性广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自然离不开优良的植物搭配,使广场构筑物与植物相辅相成,达到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并且引发行人触景生情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的说法中,人对于距离的认知,可成为心理环境的安保支撑,人在20~25m可见方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事物会显得更亲切,活动更为自由;距离超过110m则会感觉更为广阔。对于广场这样标志人类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景观环境来说,达到相符合的人体安全距离则是其主要关键点。

此外,“逃离城市”这一理念,将其运用到广场之中,为的,就是达到人的安全需求,也就是“个性领域”。每个人交往行为、独处方式不同,并且要求不受到干扰,那广场的运用在植物和灯光的结合将使其更为锦上添花。在其基础条件上,通过阳光的渲染,大自然烘托出的氛围将更加惬意。美的形式总是自然创造的,在感官印象中,也只有自然的作用才能将其晕染得如此贴近人意。

2.3 硬装设计

该广场的原有硬质铺装上使用芝麻灰的广场砖进行铺面,经过多年的踩踏磨损,砖面已经脱落,产生裂痕甚至破碎。建筑物的石材面料也因时间长久而老化,在新方案上也不会继续沿用。此广场拥有开阔的场地,四面为道路和商业大楼,在内部设计中,为了迎合“逃离城市”这一理念,将会营造一个淡雅质朴的建筑氛围,所以在构筑物上,将采用大量柏木进行铺装,铺装的形式以竖向为主,达到体验和感官更为自然而亲和。硬装材料在不花哨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满足场地的需求,地面的铺装就显得尤为重要,黑灰不规则亚光质面广场砖,能够营造出一种低调不失高雅的氛围,不规则色调的排列组合在远近的成像上距离会被拉长,从而在视觉上产生更强烈的空间作用。用做遮阳的构筑物,在设计上,用木和玻璃相结合,其中作为主要特色的“二向色乙烯基薄膜”将用作此“遮阳亭”的主要顶面。所谓“二向色乙烯基薄膜”能够将阳光分解成两种波长的装置,通过不同视角、光照的角度将不断变化新的颜色,并投射到地面上,使观察者从内部到空间周围切身地感受到视觉的多彩空间。此构筑物更可称为一种装置,在此项目中作为提亮整个空间的作用。

2.4 植物搭配

植物搭配合理的条件下,具有改善环境,调整小型气候,美化整个景观环境的作用。根据不同植物,不同气候以及不同的种植土壤,进行植物搭配,在着重营造休息空间的同时,结合遮荫美观的功能,从而提升整体环境效果,形成观赏和休闲一体的活动场所。在该广场中,为达到“田园城市”这一主要目的,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农耕环境”下的植物种类。目前,国家大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将良好生态的农耕环境在城市中重现,因此在满足基础的植物搭配条件上,将“田园”中作为代表的“小麦”种植在此项目中。“小麦”作为农作物的谷物代表,农村的一种标志景观,在满足播种面积的条件上,结合生产和观赏价值于一体,打造特色化的乡土种植景观。通过自然式的搭配种植,结合广场硬质地的景观建筑,自然感与现代感交相辉映,形成特别的风景线,营造一种与城市景观融洽汇纳的特色农耕环境。

3 结尾

此次资中县政府广场的改造计划以实现“田园城市”为总体目标,通过对“农耕环境”的了解,完成该广场的植物配置,明确树种,合理安排树种的风景配色,加上构筑物的材质选择,水体的部分梯田设计以确保符合“田园风格”的设定。通过构筑物与植物的互相呼应,形成整体大环境效果。其中满足“逃离城市”这一理念的理想设计,对人类心理进行浅度分析,达到缓解压力、合理休闲的作用。为此打造一种特色的主题活动广场。

参考文献

[1]郑琦、汪静.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的合理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2016,(22):146

[2]李小兰.“田园城市理论”视域下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16(6):22-26

[3]唐清根、李煜.农耕景观的园林价值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J].2017,(8):128-130

作者简介

余健(1994-),男,内江资中,本科毕业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环境设计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迟福林: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