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学数学“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2018-06-07 08:12黎凤婵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主题图运用方法问题意识

黎凤婵

【摘要】纵观我们所使用的新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会发现其中出现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内容,即主题图。教材编写人员立足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这一特点,借助生动直观的主题图将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蕴藏其中。主题图的引入不仅为我们数学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还可以充分地借助主题图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运用方法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46-01

所谓的主题图主要是指教材编写人员或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立足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将其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借助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在主题图的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既然主题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我们要如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运用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呢?

1.研读主题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对主题图的研读是教师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倘若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将无法实现其最大价值。由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我一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图的主要内容,细细地揣摩教材编写人员的意图。在揣摩中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借此在实现主题图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

就我们所使用的新版人教版中的“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来说,该内容的主题图是以折风车的形式出现的。倘若教师没有对该主题图进行揣摩很容易将本节课上成是一节手工课,既无法实现主题图的作用,也无法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在课前对本节课的主题图进行细细的研究发现,本节课的主题图主要是在呈现图形的拼组过程。由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先就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对根据直观的图形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对图形进行观察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长方形是怎么折成正方形的,正方形是如何折成三角形的……学生自提出问题之后,自然会对其有解决的兴趣,此时我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按照图示内容“折风车”,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以上问题,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折出的风车在旋转的时候会形成什么形状呢?如此,在教师对主题图的研读下,不仅可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分析中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探究出图形之间的关系。

2.处理主题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角色情境創设

众所周知,教材内容是在普适性原则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中所呈现的某些内容是不符合本地区、本班级的教学实际的,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教师对主题图进行相应的处理。我在处理主题图的时候,会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主题图进行处理,并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借此在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探究兴趣。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内容所呈现的主题图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生计算不同组合班级的人数。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其在练习的时候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借助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购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我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搜集文具盒(15元)、铅笔(5角)、橡皮(1元)、本子(1.5元)、课本(25元),并将他们放置在一张课桌上,选择一名学生充当导购,其他学生充当顾客,购买不同的物品,并计算其价格:

顾客:我要买一个文具盒,两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导购:一个文具盒15块,一块橡皮1块,一共17元(15+1+1=17)。

(顾客递给导购50元)

导购:收您50元,给您33元(50-17=33)。

……

学生可以和导购互换角色。如此,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中,自主地提出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计算,借此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其计算能力,为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问题情境创设

既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目的。由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会借助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利用主题图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

我在组织“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时候,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为其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并引导自主地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如我直接将一块表拿到课堂,将其拨到7:30,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他们一般在做什么,8:00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知道了时间,还知道了每一时刻的具体意义。然后我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他们自主地提问。其中一名学生按照我刚才的方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7:30到8:00相隔了多少分钟,如果我7:00起床,达到学校的时间是8:15,中间相隔了多长时间?……如此,借助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其在生活内容的引导下,自主地提问、解决问题,有利于其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汪倩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主题图[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11):76-77.

[2]彭新花,黄兴云.追求教材主题图的高效价值——浅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功能[J].教师,2010(01):88-89.

猜你喜欢
主题图运用方法问题意识
小图标,大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