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创新设计

2018-06-07 09:37陈梅钦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分组实验联系生活创新设计

陈梅钦

【摘要】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充满好奇心和思考,都很希望教师能在化学课堂上加入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内容。基于此,我借助《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堂教学创新设计,寻找身边的化学,利用身边的物质,设计探究实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联系生活 化学教学 创新设计 分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78-02

一、设计缘起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教师过分关注于知识与技能,一味将此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单一,主要由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忆,学生练习强化,教师讲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能够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一定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多姿多彩,我们需要不断挖掘身边的化学,因此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创新设计尤为重要。

从长远的计划来看,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有学科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上更加投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化学,便可引起学生共鸣,并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属于原理部分,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通过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分组实验,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案例和评析

(一)新课的引入——泥土中的原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堂课的导课设计有很多版本,让人熟悉的有“格林太太的假牙”的故事,后来又有关于伏打电池的科学家的故事。但毕竟只是一个故事,跟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一个能够让抽象的化学原理知识生活化,具体化的科技小制作,我觉得这样的导课方式会更胜一筹。在这堂课的导课设计上,我制作了由泥土供电的时钟,利用自然之力提供能量,向我们展示时光的流逝,很有寓意。

科技小制作设计(如图1所示):

材料:一个液晶显示屏的时钟、铜片、锌片、两个盆栽、鳄鱼夹、导线

制作:将铜片、锌片两电极分别插入两个盆栽,形成串联电路,用鳄鱼夹夹住液晶显示屏的正负极,便可观察到屏幕上的秒针在跳跃,时钟在走。

引导学生,只要你持续给他浇水,他便会为你准确报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为这时钟提供能量呢?这样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小电池设计师”

传统的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教师利用水果电池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上,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水果可以做电解质,各种饮料也可以替代,而除了更换电解质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寻找电极材料,利用身边的物质做电极,做一名“小小电池设计师”。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物品作为实验药品和仪器,能够有效引起学生体验上的共鸣,使其在情感上充分地投入到实验及知识获取中来[1]。在课堂之前,教师要适当引导可寻找的材料,也可准备一些不可充当电极的材料和非电解质溶液作为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如下:

电极材料准备:硬币(1元、5角、1角)、钥匙、铁钉、铅笔芯、汤匙、手链、回形针、其他不导电材料等。

电解质材料准备:番茄、西瓜、碳酸饮料、醋、酒精等。

学生分组实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设计不同原电池装置。(设计成表格)

组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电解质用稀硫酸)

组二: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用Cu和Zn作电极)

由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完成表1、表2内容。

表1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电解质用稀硫酸)

表2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用Cu和Zn作电极)

(三)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食品用脱氧剂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化学原理的实际生产生活应用,创设真实的情景,学生会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很有价值,学好化学能比别人懂得更多的生活知识、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2]。传统分析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理时,教师都会准备一条随处可见的锈迹斑斑的铁链来引入原理。在这块内容的设计上,我依旧选择了学生喜爱的生活中的化学,更贴近我们。新课之前,我在超市中购买了多种零食包装,给学生展示了一小包的食品用脱氧剂,介绍其中的成分。

脱氧剂成分:还原性铁粉、少量活性炭、少量氯化钠(图2)

图3是一包使用过的食品用脱氧剂,出现红棕色固體,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理,得出钢铁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学生很容易接受,且推断写出正负极电极方程式,同时还掌握了一个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由此,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脱氧剂的表面会微微发热,生活中还利用这个原理来制作暖宝宝,为学生学习化学再添乐趣。

三、教学反思

创新设计的过程并不容易,而且遇到的问题很多,整堂课最难把握的就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判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应对一切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发光二极管正、负极问题,原电池的串联连接问题。对一些课堂上的问题需要淡化处理。如Zn—Cu原电池,Zn的表面上会出现气泡等问题,教师在遇到学生疑问时,可以简单带过,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课前,教师应该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为学生指引方向,如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选择。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案,实验步骤要清晰,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内容。

总之,在这堂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设计上,我体验到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物质来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了生活中的化学给我们带来的帮助。虽然,在这堂课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执行还有一定的困难,但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利因素,有预见性的判断并解决。相信这样的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创新设计会不断完善,不断成熟,充分发挥化学生活的优势,提升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化学,主动学习化学。

参考文献:

[1]潘樱,郑柳萍.化学补充性教学实验的生活化策略[J].化学教学,2016,(4):48-51.

[2]吴晗清,肖美超.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研究[J].化学教学,2016,(4):3-6.

猜你喜欢
分组实验联系生活创新设计
探讨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策略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