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屯溪老街滨江地段保护与再推进

2018-06-07 09:38孙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滨水保护

孙文

摘 要 历史街区滨水地段作为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之地,在经历二十多年的保护与发展后依然面临着尖锐的矛盾,本文通过建筑现象学中“场所精神”和“感知记忆”方面去重新审视屯溪老街滨江地段现存问题并且为重现历史文化资源与记忆,拓展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功能 恢复其生命力提供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建筑现象学 历史街区 滨水 保护

1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和“感知记忆”

1.1建筑现象学

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以“人”的意识为出发点来感知和体验最本质世界的哲学,把“日常生活世界”作为形而上学文化世界的直接体现。“通过有条理的过程,人们可以将自己置于先验范畴之内,在这个范畴内,人们可以排除任何偏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和感受他们。”

现象学中“回到事物本身”的哲思对以规则定式作为设计理念的“现代主义式样”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即建筑现象学,把提倡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体验空间环境氛围,氛围的营造不仅包括建筑,同时包括环境和空间以及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强调人们对建筑的知觉、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和经历。是一种整体的体验,不是单纯对功能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抽象提取分析。

1.2“场所精神”与“感知记忆”

“场所”和“感知”是建筑现象学两个侧重的领域。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建筑研究与实践应该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真实最根本的经验。场所和空间不同,舒尔茨认为被赋予周围的环境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没有特征的空间,当人们逐渐认识它并赋予其价值后,它便成为“场所”。场所主要由物质结构和场所精神来组成。场所精神是长时间日常生活的经验,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的积累的体现。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征的城市都处在一个十分独特的场所中,而且这些城市有的空间的存在有赖于那个独特的场所的存在。

“知觉”建筑现象学是以梅落·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在以往视觉作为主导感受的情况下扩展为各种感觉器官综合获得的体验。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活动以及时空记忆的心理活动,当下的感知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认为是通过记忆与期待。胡塞尔的现象学将回忆和期待与时间的意识联系起来,而时间的衡量是以“当下”为基准的。这样定位了的时间的被给予的方式便是“回忆”和“期待”。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并认为形式是變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依赖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不变,类型提取是对场所空间的集体记忆并将其物化的设计方法,从历史建筑环境中抽取类型,虽然是提炼但实际与历史本质上是相同的。

2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屯溪老街滨江地段的“当下”“过去”与“将来”

2.1屯溪老街滨江地段的“当下”

屯溪老街滨江路地段位处于屯溪老街保护范围的建筑控制区,整个保护区位处皖南地区华山新安江畔,是皖南地区与浙赣地区的物资商贸集散地,也是古徽州文化,建筑,商业集大成之地。其中历史街区中的街巷和徽派古建筑得了很大的原真性存留。

屯溪老街滨江路地地段虽然作为屯溪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保护规划的初期作为建设控制区与核心保护区的绝对保护策略相比较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主要改造理念是为了改善河街的恶劣居住环境和防洪的要求,采取了拆除河街,筑起防洪堤坝和为了改善交通流线开通了滨江路。虽然解决了当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场所的消失同时也包含了精神与氛围的消失:滨江路地段现阶段内新建建筑沿滨江路排列,紧贴着屯溪老街。多为杂货店的店铺虽在高度方面受到了控制,但在建设肌理及立面上仍旧采用了现代化城镇式建设。店铺门口车流不息,筑起的高坝上是穿梭的车鸣声掩盖了新安江水畔之声,人们凌驾于高坝之上,无法与江水互动。场所中的物质空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诗意的邻水栖息场所荡然无存。除了身后的屯溪老街本体,滨水地段仿佛没有了自身的印记。

滨水地段与周边地区产生割裂:与屯溪老街的割裂,不仅从空间肌理,建筑本体,业态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分裂,与老街是两个时空的衔接,游人游历老街后无法抵达滨水空间,大大降低了体验感和滞留时间。与周边山水空间的割裂,三江三岸隔岸相望,桥梁上车流穿梭,江岸充斥着现代城市的喧哗。

2.2“过去”——“场所精神”的提取

《人,诗意的栖居》中海德格尔的建筑现象学认为人的定居应该富有诗意的,诗使我们栖居,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栖居才能体会诗意。诗意是体验后的感知,同时又是筑造的表达。既然滨水地区的场所精神已经丧失,如果要恢复其场所精神,使其与周边地区融合。前文中提到的场所精神是由日常生活经验,名俗活动赋予。从诗去寻找过去日常生活体验从而恢复场所精神。“屯浦归帆”意向:《屯浦归帆》中“碧水潆洄最上游,垂柳夹岸泊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片波澄万顷秋”。“河街”意向:河街背临老街紧接新安江畔是除了正街以外最繁华的街巷,巷内铺设石板,米市、商行、客栈、运输行、匠铺林立,承载着丰富的滨水日常活动。

2.3“将来”——期望

早期的保护政策更多地关注维护遗产本身的历史特性,而以后的保护与振兴政策则更注重遗产的未来。滨水地段的改造是为了促进屯溪老街增加活力,使一直在夹缝中存在的屯溪老街与周边融合,同时赋予了城市休闲体验的重要展示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特色,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最优化地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要实现复兴与发展,解决现有功能的缺失,赋予新兴的功能成为关键。滨水地段的复兴可以联动屯溪老街及周边三江三岸形成大片的徽文化复兴。

3建筑现象学与屯溪老街滨水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1)空间肌理恢复:为了保持滨水地段的原真性,对滨江北侧的现在多层建筑及随意乱搭乱建破坏原始风貌的建筑进行拆除,对具有保留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重点改造和修缮。同时对屯溪老街巷内传统肌理进行分析提取。主街通过鱼骨支巷延伸向到滨江岸边,鱼骨巷內由院落组成。可进行三种院落布局的提取包括河街上上小开间小进深的店铺门面、小开间大进深的面向主街店铺及住宅、面向鱼骨巷的大开间大进深的店铺及住宅。

(2)氛围的恢复:为了恢复河街的意向,拆除原有沿江边多层现代建筑,沿着滨水面加建一排小开间小进深的建筑,减少道路宽度还原出一条长5至7米的人行河街步道,同时要关注鱼骨巷与新建河街的贯穿性和到达滨水旁边的贯穿性,为了加强老街到达水边的通透性,加建建筑竖向分布延伸鱼骨巷肌理。建筑本身的意向从原来吊脚楼形象提取,邻水架空,沿岸边错落分布。新建区域根据所接触老街区域的内在分布业态重新规划调整业态,主要为增加休闲,商业娱乐来保证河街繁荣氛围。“屯浦归帆”的意向恢复措施:把阻挡与水静距离接触的防洪堤坝拆除,恢复原有河滩缓坡近水形式,放弃混凝土的现代冰冷感用土坡绿植替代,植树造景使人们穿梭其中,让人,江,街,景相互贯通。把屯溪老街的竖向三条主道路直达河边,扩大到江边节点,作为集散广场 ,同时也作为渔埠头、阳湖渡、盐埠头的意向还原,为了烘托屯浦歸帆之意,把帆的意向提取立于广场之间,景观进行整治以及休闲空间的设计把游客从老街吸引到江边感受水空间的舒适与静谧。从传统人文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提取沿河步廊意向沿新安江畔分布提供亲水平台。为使人场所具有归属感和更强的体验感沿岸边设计行走环线。

(3)“空间感知”方面的营造:从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感知方面对以下的感知进行营造。

“视觉感知”的营造:感知街巷的纵深感,江的宽广静谧之感,徽派建筑的古朴之感以及古人山水人文情怀。因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建造中是对三维地形的营造,所以空间曲折交错较多,游人感知类似于中国园林的移步易景的感觉,曲直和幽敞造成了空间的丰富性。为了营造滨江河街的丰富性,也需因地制宜制造空间的宽敞与私密的衔接形成街巷视觉上的纵深曲折感。“江”在视觉上给人宽广和静谧,现阶段滨水地段人们视角被抬高,江水形象减弱。俯视的角度不管在听觉,湿度感知方面都弱化了对江的感受,置身其中才能感知静谧宽广。把视线角度降低被江水环抱才能感受到。徽派建筑的古朴与素雅大概与色彩和形制有关,大片的白墙,顶头一笔的墨掩映在山清水秀之中,给人沁人心脾之感。采光和复杂的雕刻处于建筑之内。白色与墨色的基准造就了素雅和古朴,在设计时的颜色采取当地基调。山水人文情怀体验与滨江地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关,北依华山南临新安江,新安江与横江与率水相交,隔岸相望黎阳和阳湖。强化山和水的存在。首先在禁止外围建造高层建筑遮挡山水体系,以人的视角在体验的时候能看到山和水,同时建造连接三江三岸的人行步道系统和景观系统。“触觉及听觉感知”的营造:肌理和质感的感知最初是由触觉引发的。光滑细腻质感的青石板路,白色厚重的抹灰墙体,精致典雅温暖的木质雕刻,河岸边风吹拂柳,鸥声鸣鸣,船桨滑动流水的声音。传统材料给人以亲切和温暖。为了使河街加强“水”的体验感不仅通过通过沿岸的亲水平台环线。

4小结

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理智)的外在知觉和〈感觉的)内在知觉被合成在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秩序中。历史街区滨江地段的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增加,怎样在在回顾过往与展望未来的两个方向来确定设计规划价值观变得及其重要,要批判的去思考现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动态的的去看待老街规划的历史。怎样把丧失的场所精神寻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来达到历史区域的复兴。

参考文献

[1] 王洋,陈刚.基于“场所精神”谈城市本质的感知及其意义[J].福建建设科技,2011(01):53-55.

[2] 沈克宁.建筑中的“意义”[J].建筑师,2006(03):30-33.

[3] 吴秀娴.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J].广东建材,2010,26(01):130-131.

[4] 张杰.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若干制度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5] 冯琳.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滨水保护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