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承

2018-06-08 09:27谌佳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赣剧发展建议

谌佳

【摘 要】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越来越多艺术形式出现,导致人们可选择范围越来越广,戏剧发展面临越来越大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共有剧种367个,而近年来剧种数目急剧减少,现今仅存200余个,有些上演率极低。面对戏剧艺术渐显萎缩窘境,人们对赣剧发展也有更多思虑。本文将从赣剧流布情况入手,分析20世纪赣剧传承状况,并对赣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赣剧发展与传承提供更好的思路。

【关键词】赣剧;流布情况;传承状况;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19-02

赣剧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形式之一,其最初起源于江西东北部,在清代初年,在弋阳高腔作为班底情况之下,依次融入了乱弹腔、昆腔,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三合班。其后,江西本地民众习惯将风行于饶河一带的赣剧称之为饶河班,将风行于信河一带的赣剧称之为广信班,而外地民众则对此不加区分,将二者均称之为江西班,后来二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南昌汇合,从此正式称之为赣剧。

一、赣剧流布情况

从赣剧主要分布区域来看,饶河与信河两地是赣剧风行主要地区。在饶河地区,最初赣剧兴起于鄱阳县,后来,迁移至乐平地区,这些地区涵盖了万年、余干、德兴、浮梁以及景德镇等地,最远传播到皖南祁门、至德。清代光绪时期,弋阳高腔是赣剧的主流,同时辅以乱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受义洪班解散影响,饶河班转变了演绎风格,开始采取主唱乱弹演绎方式。

在信河地區,初期赣剧主要集中在贵溪和玉山。从交通地理分布情况看,这两个地方均为咽喉要道,这一地理位置特殊性使得两地戏曲声腔获得了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交流契机,至清代初年,随着昆弋结合,使得昆阳腔得以问世,在清代乾隆时期,高、昆、乱三合班得以问世。辛亥革命爆发后,贵、玉二班实现了汇合,自此开始于上饶等地活动,并且活动半径涵盖了广丰、弋阳等地,在浙西和闽北等地也形成了较大影响。

从广、饶二派演绎风格来看,二者均采取弋阳腔为根基,因饶河班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因此其同外部交流的机会较少,但也因此使得其古朴的风格得以传承和延续下来,其以唱腔奔放、质朴为特点,在演绎戏目上多选择西皮二黄历史剧为主要题材;而广信班同其它戏种交流较频繁,使得其唱腔中融入了其它戏种的特色,因而在演绎风格上表现幽婉。上世纪辛亥革命之后,部分浙江籍贯的演员加入了广信班,由此使得广信班又由此吸收了浙江乱弹风格;30年代,又产生了以廖金凤、吴桂兰、吴春梅、杨桂仙为代表的四大坤旦,从此,生、旦戏逐渐占据了首位,产生了一大批秦腔浙调的家庭社会剧。但爱情戏在赣剧中一直很少。

二、20世纪赣剧传承状况

从当前赣剧高腔情况来看,其包括了弋阳腔与青阳腔,作为弋阳腔而言,长期遵循着“其节以鼓,其调喧”艺术表演风格;而青阳腔在历史上乃是自安徽传入都昌、彭泽等地,故而其同弋阳腔之间渊源较深,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重放光彩之后,其成为赣剧演唱风格一种。从音乐表现形式来看,只有青阳腔采取“横调”和“直调”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在乐器选择上以笛子和唢呐伴奏,其它赣剧均采取锣鼓助节音乐表现形式,采取一人干唱,其他人帮腔演绎模式。从艺术表现特点来看,弋阳腔较为高昂激奋,而青阳腔则百转千回。因青阳腔采取了较为通俗“滚唱”方式,因此同弋阳腔对比而言,其在艺术感染力方面更为卓越。

赣剧乱弹腔,以“二凡”“西皮”为主。“二凡”即二簧,来自本地宜黄腔,“西皮”传自湖北汉剧。乱弹腔曲调平直朴素,板眼大致与京剧相同,但无慢三眼唱法。此外尚有“唢呐二凡”和“反调”。其他声腔有文南词、秦腔(即吹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安徽梆子、昆腔等,其中文南词主要从民间说唱音乐演变而来,又分文词(亦称北词)、南词和滩簧三种;其他则大多来自徽班和婺剧。

无论是何种剧种,均不会停滞不前,而是需要持续进行更新与自我完善,并结合观戏民众鉴赏能力提升,时代变迁以及传媒技术更迭,实现对自身艺术感染力跨越。以新编《临川四梦》为例,其将最初182出篇幅,浓缩为四个折子戏,从而让观众在几小时时间中便感受到汤显祖杰出艺术成就。再有就是,不同剧目往往会选择不同声腔演绎形式,像《紫钗记·怨撒金钱》使用了青阳腔作为演绎形式,而《南柯记·南柯梦寻》则采取弹腔作为演绎形式等,这样一来,使得这些新编剧目实现了对古典艺术风格同现代艺术风格完美对接,进而为赣剧开辟出了全新发展路径。

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赣剧依然有着较大提升空间。就音乐形式来说,最初弋阳腔无需乐队为之伴奏。至二十世纪中叶,当时赣剧表演者为之加入了丝竹伴奏形式,并以此为形式对《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等赣剧名篇进行了全新演绎,一时之间风靡全国各地,收获了无数赞誉。当前,赣剧加入了过场音乐与锣鼓经。再看赣剧表演形式,以水袖为例。最初因古时女子笑不露齿、手不外露,因而产生了水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耍花。后世赣剧表演者认为在剧中人物情感迸发时,应当借助较为强烈动作加以展现,于是水袖长度得以不断延展,直至当前九尺半水袖问世。

至于赣剧传承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近60年,赣剧传承颇为艰辛,一度面临无接班人、无演出场地困境。上世纪50年代初,南昌市尚有20余个老剧场可以方便群众看戏,如今因为城市变迁已寥寥无几。当代社会生活进入快节奏状态,较为迟缓的曲艺形式让人无法全身心欣赏。同时,传统赣剧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媒体与舞台技术冲击之下,也导致了大批观众分流。

正如研究者指出,赣剧是赣文化杰出代表,如若赣剧失传,则对赣文化是无可弥补损失。尤其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江西本地人亦对本地这一杰出戏种兴趣索然,这不仅仅是赣剧本身发展问题,更是社会资源对于赣剧延续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所造成困顿局面。

三、赣剧发展建议

20世纪以来,赣剧发展传承令人欣慰,却也不可避免面临着一些客观存在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索。笔者认为,赣剧发展离不开政府重视,离不开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术深入挖掘,也离不开演出契机。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首先,政府方面,应当对赣剧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看到赣剧价值,应当给予赣剧足够支持,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应该予以帮助,在经济层面可以拨款支持赣剧发展,文化层面为其提供演出契机,使赣剧走向更广泛人群。

其次,教育要跟上。赣剧传承人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不齐。为了培养后继人才,为赣剧输送中坚力量,我们应该重视人才培养,要在大中专院校开设赣剧课或者赣剧专业,解决人才问题,才是促进赣剧传承,让赣剧薪火相传最重要因素。

最后,学术界应当加强对赣剧理论研究,以此实现对赣剧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江潞,倪倩.非遗保护视阈下赣剧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结合模式探索——以赣剧元素创意服饰设计为例[J].芒种,2017(16).

[2]邹圣鹰,李芳媛.时代变迁下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新探[J].才智,2013(33).

[3]曹蒙瑶.戏曲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赣剧《红珠记》为例[J].戏剧之家,2017(14):14-15.

[4]曹婧.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豫剧与蒲剧艺术发展[J].戏剧之家,2015(24):28-28.

[5]佚名.弘扬地域文化传承赣剧艺术——记乐平市赣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J].理论导报,2012(6):71.

猜你喜欢
赣剧发展建议
新媒体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困境及传播对策研究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斧头将军(赣剧)
江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剧照
赣剧情缘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