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

2018-06-08 09:28张文瑾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故事片传播价值表达方式

张文瑾

【摘 要】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以两种不同的体裁讲述了同一个题材——保护藏羚羊。导演对素材进行不同方式的选择和加工,表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使观众产生视觉震撼与心灵反思,实现了良好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片;表达方式;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4-0130-01

在电影发展史上,纪录片与故事片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以追求故事化叙事,增强戏剧性和可观性;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以追求客观纪实风格,增强影片的现实意义。因为两种体裁本质的不同,创作者在创作及表达方式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一、导演在创作中扮演角色的不同

纪录片的创作是以客观现实为创作起点,是伴随式、进行时的纪录,导演对于拍摄对象的发展状态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本质上不能有介入和设计的行为,导演无力掌控事件的变迁。故事片的创作起点则是导演本人对题材的主观感受和意图,现实事件是故事原型,导演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事件的发展进程。导演在两种不同的体裁中发挥着不同角色作用,影响着影片的表达方式。

《平衡》的导演彭辉由一篇题为《可可西里的保护神》的报道而对“西部野牦牛队”的故事产生了表达欲,从而开始了历时四年的跟踪拍摄,开始之后的拍摄现场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导演和观众一样对可可西里保持距离和畏惧感。而在《可可西里》中,环境变化及情节发展是人为加工的,虽然陆川导演带领摄影组进入了无人区进行历时100天的拍摄,但也只是营造真实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主观虚构之上的戏剧性追求,让观众看到了与《平衡》中相似的“真实”。导演分別在拍摄中扮演着“旁观者”与“主宰者”、“未知”与“全知”的不同角色与定位。

二、导演的创作方式不同

(一)塑造人物的方式。两个影片均以“西部野耗牛队”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在《平衡》中以扎尔多杰的同期配以叙事性画面构成了整片的结构,以主人公扎尔多杰为人物线索,引出其他人物及故事。摄像机与主人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扎尔多杰基于对于导演和镜头的信任,骄傲又愤慨地面向镜头讲述他守护可可西里的初衷及现实处境,从而引出了上一任守护者索南达杰悲剧的英雄形象。镜头没有掩饰他表达时的愤怒,以原生态的人物形象向观众交代了“野耗牛队”与自然斗与人斗的的艰苦处境,从而实现了观众与影片人物心理上的共鸣。他愤怒地控诉没有经费支持、相关单位不作为,他对着镜头难以控制留下眼泪,这种赤裸的宣泄便是扎尔多杰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尖锐的根本原因在《可可西里》之中便被掩盖了。日泰是《可可西里》的主人公,是“野耗牛队”队长,故事从他皱眉凝视的近景开始,以他的悲壮牺牲结束。他的形象与扎尔多杰相比,多了冷静深沉,少了高原气质的豪放粗犷,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可观赏程度,但在西部反盗猎的环境之下,因少了理想主义、信仰至上的光辉而显得单薄。纪录片导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更加注重客观叙事,而故事片导演则更倾向于塑造观众需要的角色来实现观众认同。

(二)情节选择的方式。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存处境、残忍的盗猎场等情节在《平衡》和《可可西里》中均多次出现。但在选择方式上,纪录片《平衡》更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纪录,而故事片《可可西里》更突出对情节细节的渲染。故事片可以利用镜头语言的优势,实现对细节的刻画。而在《平衡》中运用景别变换交代情节的情况较少。同时,在《可可西里》中多了马占林和刘栋两人的感情戏,马占林是一个愚昧无知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盗猎行为的危害性没有认知且不以为然,他的存在增添了影片的反思意味;刘栋是一个热血野性的青年,他的感情戏为他的职业增添了更多悲情色彩。这些戏剧性的情节设计是纪录片体裁不可触及的,因而在情节选择上,故事片的体裁自然有讲好故事的优势。

反盗猎队经费被克扣和没有编制支持的问题,是引发观众共鸣的重要情节。但很明显《平衡》中体现得更加尖锐深刻。导演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选择性编辑素材而形成的有意味的情节,凸显了他们孤军奋战背后的社会问题。而这现实情节在《可可西里》中则被淡化,只是d 日泰和记者的交谈中一笔带过,这也受故事片商业性的限制,很难超越体质直击社会阴暗面。

总之,纪录片《平衡》和故事片《可可西里》的创作及表达,因体裁的不同各有侧重,但它们对于保护藏羚羊行动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及引导,实现了传播价值。尽管《平衡》表现了更加真实深刻的现实,但较《可可西里》来说,戏剧性和艺术性的不足使得其受众圈受限。可幸的是,在《可可西里》获得了国内外认可及关注的同时,很多观众也因为《可可西里》而了解到《平衡》这部纪录片作品。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便在相互促进中升华放大。

参考文献:

[1]王庆福.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表达方式—纪录片《平衡》和故事片《可可西里》比较[J].中国电视,2006,(03):8-11.

[2]任乐天.电影兴蕴的表达:纪录片《平衡》和故事片《可可西里》比较[J].戏剧之家,2015,(09):136-137.

[3]曹毅梅.《平衡》与《可可西里》[J].电影评介,2008,(22):29.

[4]余辉.可可西里的脊梁——评电视纪录片《平衡》[J].当代电视,2002,(05):64-65.

猜你喜欢
故事片传播价值表达方式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图案的艺术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