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型实训基地建设

2018-06-11 11:48侯广旭
职教通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 要: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实训基地建设的各种途径,提出“现代实训基地”的新概念,阐明了建设现代实训基地的关键问题,即开展全面的深度校企合作,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研发、服务功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侯广旭,男,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4-0001-07

新时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性要求注重内涵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学校应如何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下面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理解产教融合,以及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对产教融合的理解

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指产业与教育联合培养人才。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由行业构成;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即由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组成。[1]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类。其中,学校教育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五种教育类型。

从层级观察,教育对应产业,职业学校对应企业,如图1所示。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更是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必由之路。

可见,对职业学校而言,产教融合的落实就是开展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二、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关系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相互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职业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但学校经常反映无法把握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普遍反映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岗位工作技能和素养的标准;学校希望企业主動协助学校人才培养,增加教育投入,但企业看不到利益增长点,对此缺乏热情。部分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但往往被学校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难倒,如要求企业主导建立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等。

由于合作目的差异以及合作点的不同,校企合作方面存在 “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企业顾虑学生经验不足、回报企业能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人才流失等原因,普遍缺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耐心与信心。由于无法找到适当的合作点,导致合作不顺畅。那么应该从何入手推进校企合作呢?

三、共建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被企业认可,问题主要在于职业学校依托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不了用人单位要求。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希望员工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而这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传统模式培养的职业人才,由于在校期间未从事真实岗位工作,缺乏相关岗位技能、职业技能及工作经验,普遍不能直接上岗。可见,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训应该承载真实工作项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从建设主体看,通常有四种类型。

(一)学校自主型

学校自主型即学校自筹资金,独立建设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在校生的实训需要。总体特点是资金有限,设备不先进或不齐全,规模较小,实训培训作用受到限制。

(二)政府投资型

政府投资型即实训基地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系政府公益事业单位,自己不招生、不办学,只承担各职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培训服务。其特点是投资巨大,设备先进,科类齐全,社会效益明显。

(三)行业投资型

行业投资型即实训基地由中央、地方、行业、社会以及国际组织团体等方面与学校或者学校与学校之间融资建设,以某学校为主导,由该学校提供场地、厂房或师资人员,负责基地的管理和运行,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实训基地既要承担本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还要承担外校学生、社会人员、行业职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四)校企共建型

校企共建型即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按照当前现状来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1)生产企业作为核心主体,而进行组织生产以及实习实践的“企业主导模式”。(2)职业院校作为核心主体,而进行组织生产以及实习实训的“院校主导模式”。(3)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双方联合建设及管理的“校企共建共管模式”。校企共建型实训基地通常而言配备主流设施设备,承载真实项目教学,部分具备生产、服务功能。

以上四种实训基地均为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它们的特征如表1所示。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开展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各中职学校加大力度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因开设专业、课程、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其建设方法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遵循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规律,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建设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服务。

这四种实训教学模式其自身特点各有千秋,其中,“校企共建共管模式”是可以更好地促进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有效提高职业院校生产实训教学效率。

通过对北京市9所高职、31所中职共151个专业的调研访谈,目前北京市中高职实训基地的类型比例如表2所示。

企业普遍不熟悉教育理念,缺乏教学理论,如果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要找到企业擅长,企业熟悉的切入点。这个抓手就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实习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职业院校专业的办学水平,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实习实训基地。

四、现代实训基地的特征

现代实训基地是笔者分析实训基地类型并参考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而提出的实训基地的概念。现代实训基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工学结合,体现学岗对接。现代实训基地不仅具备教学实践功能,应该具有教学、生产、研发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其基本特征为以下九个方面:(1)校企共建共管,保障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合理。(2)设备品种齐全、数量够用、设施先进、满足主流生产需求。(3)配备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训练模式,充足的教学资源,规范的管理体制。(5)能较好的开展对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工作。(6)有稳定的、深层次合作的校外企业、教学专家、行业大师、校际联盟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质量监控和发展指导。(7)建立技术支持团队、建立研发团队,建立创业创新团队,服务企业发展,提升行业影响力。

(8)开展产品生产(加工、服务、经营)业务,经济效益好。(9)技术和设备更新及时,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后劲足。符合以上特征的实训基地即为现代实训基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具备产、学、研、服的综合功能(见表3)。

校企共建产学研服的现代实训基地,除教学实训外,在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或产品加工制造,可对外经营,承担行业培训,并能开展一定的技术研发。校企双方根据生产及教学需要,共同科学规划设计,完全具备真实生产功能。具备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生产、社会服务、研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配套制度。校企双方分担场地、设施设备的投资,合理分配研发、培训、生产性的收益,确保投入产出的职责与分配,归属权为校企双方。校企共建的理实一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由学校双师型教师及企业专家承擔教学与生产指导任务。

五、现代实训基地的功能

调查发现,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那么,现代实训基地应具备哪些功能,才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呢?现代实训基地应具备以下四项功能。

(一)教学功能

现代实训基地首先应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教学体系,开发专业课程,引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管理,将课程教学内容、实训实习项目、技术考核标准相融合,实现专业课“教学实训化,实训生产化”的教学理念。

现代实训基地具备企业专家、先进设备、企业规范管理、生产环节等实训条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利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的标准。现代实训基地使学岗对接、工学交替的教学成为可能,是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

(二)生产功能

现代实训基地应具备生产的功能,企业承担社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能够提供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设施设备、生产流程规范,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是为实训基地带来生产性的直接方式。生产性是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生产性的现代实训基地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在此提到的生产性不是模拟生产流程或仿真生产产品,真实生产是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现代实训基地生产功能体现在设备及规模的生产性、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生产性、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生产性及教学评价的生产性等。

关于“真实生产”应包括以下特征:(1)实训基地生产环境具有真实性。生产环境包括设备设施及环境布置,便于培养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2)引入的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真实性。校企开发实践内容,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根据学情转化为教学项目,甚至直接用于教学实践。(3)生产加工的产品具有真实性。生产加工的产品依据企业质检,保证达到行业标准,实现操作的规范性和评价的科学性。(4)师生参与真实生产。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学与学生均具有岗位生产加工的能力,并根据课程内容,依据岗位要求,进行真实生产。

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必须贴紧行业变化,及时更新发展,应保证实训基地有产品、有收益,是具有生产性的。

(三)研究开发

现代实训基地应具备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的功能。现代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其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设施、真实的生产等科研优势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部门合作,与区域经济接轨,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行业企业,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代实训基地有助于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依托现代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先进设备,成立研发工作室、创新空间等团队,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利用工作室先进的设备率先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而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保持专业水平的前沿性和领先性。

工作室、创新空间作为人才的孵化器,既加强了行业技术的熟练应用,又为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提供了实践机会,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四)服务社会

现代实训基地应具备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功能。通过对社会开放,使其场地和设备能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多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以服务求得自身的发展,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培训功能。现代实训基地通过其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使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同时,也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从而可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教师的“双师”结构。

2.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现代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通过与行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对于提高社会人员的就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社区服务。现代实训基地拥有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可向社区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现代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进行便民服务或技能指导,师生通过现代实训基地对社区开放,提供支持和服务。

现代实训基地通过社区服务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社区服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更是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促进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做出贡献。

4.职业体验。现代实训基地向中小学生开放,让中小学生体验各行业职业特点,开阔眼界,增强动手能力。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安全、新颖、活泼的职业体验与创新活动,促进职业规划教育,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六、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

现代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建立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共育、共赢”,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2]

许多实训基地的建设,前提必须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训基地的设计及运行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具有以下五项职责:(1)对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综合系统设计的职责;(2)制定相关制度及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职责;(3)指导职业教育教学及师资培养的职责;(4)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职责,提高经济效益的职责;(5)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规模,提高社会效益的职责。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现代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如图2所示。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水平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而现代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因此,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和紧迫,对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关键点,做以下四项建议。

(一)更新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现代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必要保障。校企共建现代实训基地的各种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议事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不仅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对现代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人才质量进行检测,并及时提出建议。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建立财务管理机制,规范对生产耗材、设备维护,以及企业专家课时费、管理费等项目的管理。

依据企业和学校对现代实训基地投入,生产加工、社会服务、科研成果等产生的经济效益必须有明确的分配机制,所有实训基地的项目必须经过议事核算审批,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激发校企建设热情,推动现代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依托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建立产教联盟,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中高职衔接、衔接应用型本科学院、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

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积极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政策,帮助学生获得相应报酬。

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定期交流机制。建立专业教师的定期企业实践机制;建立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二)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训教学体系为核心,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只有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规划,才能使得实训基地拥有较高水准及健康发展。[3]

总体规划要符合当前的技术研究及创新,要满足基本的技能训练和综合性强的项目实践,承载真实生产任务、创新研发及社会服务。

这就要求实训基地的规划集实用性与超前性于一体,资金充足,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确保实训基地发挥使用功效,使其成为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实训基地。

(三)全面提升师资能力

专业教师向双师证书型教师发展。具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含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同时,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并且,职业执业资格等级不低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等级,且为中级以上者,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现代实训基地的教师队伍成员应均为双师证书型教师。

专业教师向双师实力型教师发展。但仅有证书尚不能适应现代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需求,双师证书型教师不代表具备教师具备生产实践能力,还需要向双师实力型教师转变。依据现代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承担真实企业生产任务,并理实结合,将企业工作流程、操作标准、评价机制等转化为教学资源。

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合作企业及行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实训指导老师,通过对教法学法的教研学习,共同参与到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部分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立工作室,吸引学生,共同在生产实践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而开展创新与科研开发。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意识。

学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开发同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编写一部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的实训教科书和指导书,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充分发挥师資队伍在现代实训基地的作用。

(四)关注人才综合质量

现代实训基地的特性,决定了突出真实生产环境及生产项目,就业单位需要毕业生拥有职业技能、素养和工作经验,学生通过有着企业环境氛围的现代实训基地的锻炼学习,可以较快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本行业的生产工艺及先进设备,强化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与他人的沟通技巧、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整体素质。

现代实训基地借鉴合作企业对员工的系列规章制度,能更好地去要求和规范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样也会缩短学生们的工作适应期。

通过学岗对接、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学生到岗位员工的过渡,使之毕业就具备就业能力,合作企业就业甚至不需要通过新员工岗前培训。

通过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意识,验证技能水平。

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也是就业创业的重要前提。

人才的培养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全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校企共建的现代实训基地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集教学实训、科学研究、生产加工、社会服务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现代实训基地的教学与服务水平,使企业与学校都能从中获益,相互促进,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2] 张雪梅,池利民.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20-122.

[3] 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教管理,2010(7):61-6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