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研究

2018-06-11 06:30李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研究发展

李根

摘 要:体能训练在我国体育院校中属于新兴专业,其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对体能训练的个性化、精细化以及专项化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更加注重外在形式,同时,体育院校在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和计划的前提下,导致专业教学质量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给予我国体育院校和相关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体育院校 体能训练专业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139-02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能训练逐渐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的焦点以及热点话题。体能是当代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其竞技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合理以及科学的体能训练可以促使运动员提升竞技比赛所需要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在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同时,满足激烈比赛的体能需要,对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恢复疲劳和预防伤病起到关键作用。

1 影响我国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理论研究滞后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很多运动员存在体能储备与比赛强度脱节的问题,体能训练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运动员伤病频发、体能过载耗竭,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相關研究机构和体育院校,对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训练理论缺乏操作性、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1.2 方法研究缺乏个性化、精细化以及专项化

体能训练的实施与设计,需要与运动项目的参赛方式、比赛规则、技术特征以及技术特点相结合,并且符合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以及技术用力方式,符合运动员的肌肉神经功能,针对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和技术特点进行综合设计,继而提升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但是当前,我国体能训练方法研究明显缺乏个性化、精细化以及专项化,与世界体育强国存在较大差距。

体能训练需要建立统一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在提升运动员体能储备的同时,还要有效降低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损伤病害,例如,拮抗肌和主动肌的力量如果不均衡,会导致运动员体力不足、韧带薄弱以及关节肌肉无力,进而引发运动损伤,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实现运动员关节力量与肌肉力量达到最佳比例。

1.3 院校缺少先进的实训基地

当前,我国体育俱乐部和各级运动队都普遍缺少高素质的体能教练,而缺乏先进的实训基地是导致这一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在美国的体育高校中,其实训基地更加先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而全面的体能研究和操作训练,但我国几乎没有集康复、评估、科研、训练以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实训基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带来制约。

2 推动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相关策略分析

2.1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和课程结构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体育院校在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院校的教学优势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挖掘课程的教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对课程安排和课程设计进行创新,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体育院校还要结合我国大众健身的发展情况,和各级运动项目的体能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体育训练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先进的体能训练技能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组基本的实操能力、运动技能,并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敬业品质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2.2 开展自主创新、加强交流学习

首先,体育院校要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科学的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以及训练理念的同时,加深对体能训练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将国外主流的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与我国传统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充分结合,进而创新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我国运动员体质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和理论,注重探索更加科学的体能恢复训练方法,加强体能训练理论结构建设,在创新中不断探索专项训练理论;其次,相关教育同仁要更新体能训练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体育院校也要与世界体育大国开展学习交流,形成科学而完善的中外交流学习机制。

2.3 建立科研团队、注重人才培养

我国当前体能训练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发展不均衡,理论内容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训练理论定量少、定性多,内容多以战术和技术为主,训练与教学的内容较多,与体育统计学、生物运动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综合性研究多少。同时,我国院校还严重缺乏 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能教师,缺少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体能训练专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针对这一情况,相关体育院校要积极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促使研究实现系统化、科学化以及常规化,提升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建立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加强运动训练、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深度合作,实现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优势与劣势高度互补,推动体能训练实践与理论的共同发展。同时,体育院校还要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对现有体育训练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提供给教师自主学习和提升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利用挂职锻炼、高学历培养等途径,对现有的专业教师团队进行知识结构优化。

2.4 健全教育机制、培养体能教练

想要促进体能训练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培养和培训体能教练的机制,结合我国体育界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以及健全体能教练的培养和培训机制,由国家体育总局每年选派专业的体能教练对学生开展培训和考核,并且将优秀毕业生送到欧美国家参建体能教练的系统培训,进而为我国体育高校、科研院所、健身机构和各级运动队,培训和培养专业的科研人员和体能教练,进而提升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大众健身以及运动训练的水平,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本地合作

体育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实际条件,积极为学生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实现康复、科研、训练、教学一体化,加大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引入现代化 的体能训练设备,加速实训基地的信息化以及科学化建设。同时,体育院校还要加强与本地体育俱乐部、体育部门的深度合作,将体育俱乐部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送到俱乐部中锻炼,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能实训能力,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制约我国体能训练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对体能训练的个性化、精细化以及专项化研究不够,体能实践过于倾向外在形式,没有重视专项训练的负荷强度,院校缺乏完善而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计划,缺少康复、评估、科研、训练以及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体育院校需要加大科研和实践力度,对体能训练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制,进而为我国输送更多的现代化、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体能教练。

参考文献

[1] 杨家银,刘新红,贡家成.以职业实用性体育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以广州城建技工学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23):42.

[2] 李刚,李玉章,李志远.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能训练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调研报告[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4):24-25,57.

[3] 陈明辉.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学教材结构体系及体能训练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55-57.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研究发展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