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传承研究

2018-06-11 06:30肖杰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杰文

摘 要:文章探讨了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并从人类学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人类学理论,利用学科理论借鉴、文化研究、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等手段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研究。在人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实验理论与实践理论,其次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最后他者与本我,进而为更多的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事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162-02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决定着许多运动项目尤其是一些边缘或冷项目(市场化程度低、群众基础薄弱、发展前景模糊)的生杀大权,尤其在当下中国体育体制下。若某项体育运动成为奥运瘦身计划下的牺牲品,那么国家对这项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必定锐减。基于项目本身性质与属性的不同,虽然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能建立如奥运会如此盛大的世界性体育赛事,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我国宝贵的体育资源和民族文化,其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为了推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举办了较为系统的少数民族体育赛事,并建立了成熟的比赛体制与赛事发展机制,如全国民族运动会、全国邀请赛、省市以及县、学校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层层递进、层层衔接的赛事体系。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竞赛体系除了省、市民族运动会,会在每年的壮族三月三举办民族体育节。体育节的比赛不仅有区内的各市、高校代表队,部分项目还邀请了省外的代表队参加,如陀螺项目便邀请了湖北陀螺代表队、贵州以及水平最高的云南省代表队等。省外队伍的参赛不仅提高了赛事水平和比赛规格,且有利于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交流。在国家级赛事级别上,除了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民族运动会,还有每年的全国邀请赛,如陀螺、高脚竞速与板鞋全国邀请赛等。从赛事的层次、结构、种类以及性质而论,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竞赛体系都较为合理、科学。赛事体系的建立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最强有力的活力,在这种竞赛背景下,许多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传承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传承的文献,了解现状并阅读教育实习相关的论文。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在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赛事传承下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优势

2.1.1 可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赛事体系尤其是高级别赛事的建立都具有传承性、稳定性的特点,不会轻易终止或中断。目前每一届奥运会结束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国家队便又进入到了下一周期的备战工作,而其中不乏群众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竞技成绩差的运动项目。在这种背景下,只要项目处于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中,运动队的备战训练便会同期存在、如期而至。虽然省级民族运动会与省运会相比在影响力、重要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在赛事的性质和地位上二者却处于同一层次,且民族体育运动会更能体现民族特色与区域特点。在未列入省级或国家级民运会竞赛或表演类项目之前,多数少数民族运动的发展都是由民间力量来主导,运动的发展呈现出随意性、无序化、零碎性等特点,缺乏官方的控制和调控。而如果被列入重要赛事的比赛项目,那么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组织对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都会大大提高。

2.1.2 提高运动项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竞技赛场作为运动员展现自我风采与运动魅力的平台,是体育运动宣传的最佳手段之一,许多运动项目从不为人知到被大众熟知都是通过体育赛场的竞赛来实现。湖北恩施州的摆手舞运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关注度与影响力不断的提升,而后不断有学者和专家对摆手舞进行研究。如2010年著名作曲家王原平作曲及一级编导唐静平编排了一套新的摆手舞,它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了舞台艺术成分,使摆手舞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如此摆手舞便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使其表现出了更强的生机和活力,而此将进一步稳固摆手舞在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中的地位,进而在竞赛与发展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运动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2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纳入赛事的条件

虽然赛事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些少數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一部分民族体育运动被列入竞赛或表演项目,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潜力或价值被纳入到重大比赛的竞赛或表演项目,而未能成为运动会的项目便如被奥运会踢出的竞技运动一样被冷处理,成为了制度下的“弃物”。那么这些民族运动项目的发展只能散落在民间无序化发展,而无法上升到官方或政府的高度,因此笔者认为通过针对性的改装或修饰是民族体育冷项目纳入比赛体系的关键所在。细细审视纳入到竞赛的项目便可发现,这些运动项目都有一定的特点,主要为项目符合现代人类对运动项目外在特征与内在的需求,以及更加大众化、生活化、健身化与娱乐化等。因此作者认为民族体育运动尤其是冷项目运动进入到赛事的先决条件便是对运动项目的肢体特征、动作结构等进行变更,使其更加贴近当下人民大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摆手舞之所以能够被恩施州部分中小学纳入课间操活动以及被列入湖北省民族运动会,都是源于摆手舞变成有氧摆手操后所具备的运动特点与运动属性符合了现代人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变更后的有氧健身操饱含健身与艺术元素,逐渐被人民大众所熟知和接受。来凤县摆手舞成功进入湖北民运会的案例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为其他民族项目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继摆手舞后,肉连响也以相似的模式进入湖北省民族运动会。肉连响作为湖北宝贵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诞生于湖北省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2008年6月,肉连响被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并成为了湖北省民间舞蹈唯一一个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肉连响运动也成为了湖北省民运会竞赛项目,其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3 结语

以竞赛为契机将是推动民族体育项目尤其新兴或冷项目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变更后的民族体育冷项目纳入到重要赛事赋予了体育运动最根本的动力,而这也是时下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普遍的规律和现象之一。虽然赛事传承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民族体育冷项目传承中所遇到的难题,但在当下这种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民族与地方特色、立足社会生态与人文环境应是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传承的理念所在,多元立体化的创新传承方式的构建应是根本所在,如此才能长效的的推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传承和发展,那么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以作者所在的省份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传承模式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作者所在的省份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传承模式的阐解,为其他省份相似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5-9.

[2] 容小宁.站在中国—东盟大众体育合作发展的桥头堡上——加强广西大众体育对外交流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广西,2012(10):50-51.

[3] 姜木兰.广西搭建中国与东盟体育合作与发展平台[N].广西日报,2011-01-14.

[4] 尹继林.中国—东盟体育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24.

[5] 尹继林.广西与东盟民族体育赛事交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7):40-43.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