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资源与企业体育需求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8-06-11 06:30梁松尚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梁松尚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和企业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找出两者之间需求的切入点。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与周边企业合作举办综合性运动会为实例。以体育资源为桥梁,搭建校企合作交流互动的平台,用购买体育服务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学院体育资源与企业体育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为高校校企合作、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育资源 体育需求 可持续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194-03

1 研究目的

日益高涨的房价让之前地处市中心的高校发展受到制约,因地理环境所决定,现在高校的发展都往郊区建立分校,校区的选址也较为偏远。在郊区所建设的工业园区跟分校校区相隔不远,高校的资源服务能辐射到周边的企业,企业也需要高校的人才支撑发展。这样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给学院与周边各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促进双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将高校体育与企业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互动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政府、学校和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區的体育资源管理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同时对周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对周边相关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得出周边企业对体育的需求,探究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共享共赢的模式,注重搭建校企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以达到“双赢”为目的。企业尝试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入手,与高校体育资源相合作,为企业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员工的幸福感,又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对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纲要,无疑都有着重大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论文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大学城4所学校和周边工业园区内的一汽大众厂、燕京啤酒厂、力合科技园、世锦生态工业园、长虹岭工业园、宝丽洗涤用品厂等大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向周边工业园区内等大小型企业职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最终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男性问卷285 份,女性问卷183份。

2.2.3 访谈法

对各厂的工会主席、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就在厂员工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企业所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访谈。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回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资源

3.1.1 体育场馆硬件设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扩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民间资本的介入,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学校硬件设施都相当齐全,体育运动场馆的条件也非常优越。以表1场馆的数量表可以看出,南海狮山大学城内的4所学校体育场馆硬件设施良好。

但高校体育场馆还是主要以满足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使用为主,不能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训练需求、脱离这个宗旨,就背离了学校教育的主旨,场地一般在寒暑假也关闭不对外开放。所以即使我国的高等院校中体育资源较为充裕,但外人皆莫能入。

3.1.2 体育专业技术服务资源

体育资源概念,不但涵盖了有形的资源如体育指导人员、场地设施、运动器材等,还包括了一些无形的资源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知识、教师专业素质等。各高校的体育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科学的体育知识、丰富的体育经验,也拥有较强的体育能力和赛事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据了解,狮山大学城4所学校虽然未招收体育专业的学生。但是每个学校都有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目的运动队训练,以备战全国全省大大小小的比赛。这些运动队的学生个人运动能力突出,同时也具备了一定体育素养和赛事组织能力,并且都是学校体育社团重要的骨干成员。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指导企业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主力军。

3.2 企业的体育开展状况

3.2.1 影响个人体育需求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逐渐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追求健康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但从相关的研究可以看出,企业职工的体育开展并不太顺利。从整理的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见图1),运动场地的缺少和时间的缺乏是制约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企业职工大部分是属于蓝领阶层,在他们的工作性质中,体力劳动多过脑力劳动,加班加点的超负荷工作量也是制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再有就是周边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也很重要。人们都有从众的心理,良好的氛围能带动一部分人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例如下班后同事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去参加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那企业也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目前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花钱去锻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租个场地,买个球拍都得花钱。所以在个人经济条件的考虑下,也会制约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2.2 影响企业体育开展的因素

在接受调查问卷时,企业职工认为企业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原因里,很多职工选择“领导喜欢”这个选项。领导的亲身示范和参与有利于企业职工体育积极性的培养。其次,就是体育经费的投入多少来衡量企业对体育开展的重视程度,也是企业拥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体现。再次,体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都是由企业工会一手包办,由于专业体育人力资源的匮乏再加上场地、器材不足、指导开展体育活动经验欠缺、组织形式的相对落后等因素让举办的赛事举步维艰,极大程度地制约了企业体育活动健康持续的开展。

3.3 校企合作可持续模式

3.3.1 整合资源,制定制度

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统筹管理,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便于加强分级管理和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建设。加强对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安全隐患的排查。安全问题是学校最担心的,一旦与企业合作开展体育赛事,届时将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并且运动事故或损伤难以预料,会将学校陷入复杂的纠纷当中。所以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如:(1)加强对企业职工思想教育;(2)制定的制度要严格执行,对有违反的职工严肃处理;(3)进入校园必须服从学校管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4)发放校园临时出入证,保障在校师生的安全;(5)实施保险制度, 减少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任纠纷;(6)学校和企业做好突发事件处理的预案及应对措施等。从而才能较好地保障校企体育活动工作开展有序进行。

3.3.2 購买服务,迎合需求

购买体育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利用丰富的体育资源和现有的体育设施条件,发挥地域优势,为企业以及周遍事业单位举办各类的体育活动。而企业支付适当的经费给学校,用来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还可以用来场地器材的日常维护。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与狮山镇政府、燕京啤酒厂合作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的实际案例,以点带面,针对可操作性强的各类大型活动进行合作与交流,并逐渐丰富企业体育活动的内容,为企业职工提供体育服务。

企业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所选择参加的项目就会不同。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校外的体育资源,为相关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提供“产品”,制订完整的计划,迎合企业的体育需求。可由企业工会和学校联合组织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班,例如青壮年职工会选择足球、篮球学习班,年长的职工会以乒乓球或羽毛球为主,而女性职工更倾向于瑜伽或形体塑造,由学院体育师资统一组织,并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学习,避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3.3.3 加强宣传,培育文化

学校与企业建立互通机制,联合成立体育资源校企共享开发部,利用手机软件APP,让企业及其职工更快、更便捷地了解学校体育资源开放服务的相关信息,更加高效的利用学校资源。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传媒工具,宣传校企合作举办的体育赛事,更为企业的正面形象增添不少光彩。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体育活动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已经从单纯的强身健体、体育竞技,发展成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激发职工斗志的平台;特别是某些职工体育示范单位,开展某些运动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已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了,与高校的合作,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更是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3.3.4 吸收人才,解决就业

有针对性的加强培养体育人才资源为企业服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体育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整,根据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以职业体能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服务于企业、行业的需求。而校企合作开展体育活动的交流能使企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还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选人建造了一个双向桥梁。

4 结语

把企业比喻成“顾客”,学校如同“销售人员”,让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卖给“顾客”,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又能满足好“顾客”的需求,这样的买卖还是较为划算的。让企业了解学校,愿意来学校合作开展体育活动,必须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才能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发展、高校发展、学生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丽.“校、企”合作共促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运动,2013(5):60-62.

[2] 严木林.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共享共赢模式的探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118-119,132.

[3] 陈思.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湖北大学,2012.

[4] 戴豫.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