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分析

2018-06-11 06:30贾蔚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

贾蔚鹏

摘 要:随着举重运动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举重成绩明显提高,中国女子举重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尤其与亚欧一些国家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举重的技术重要性更加凸显,技术的差异决定成绩的表现,技术的准确性决定成绩的发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子举重 抓举技术 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209-05

抓举是举重比赛的动作之一,掌握好抓举技术,运动员要了解抓举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技术理念,最终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调查研究结果得出:开始提铃双臂紧张和发力不贴身是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的最大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错误的用力习惯。建议教练员创新训练方法,与运动员多交流并严格指导,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通过既有的文献资料整理发现,抓举技术必需要在控制好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的距离一定要达到最短,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杠铃重心沿着身体重心的垂线向上运动,在发力时蹬腿展体做充分,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力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运动员16人,其中运动健将5人、一级运动员6人、二级运动员5人。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相关内容和研究目的,在中国知网、维普网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对相关期刊杂志、论文数据库和书籍的查阅,得到有关抓举半技术分析、抓举技术生物学分析、抓举技术训练要点和抓举技术教学方法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问卷结果。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份,问卷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队员、教练员和北京体育大学举重方面的教授专家就运动员的技术问题、训练情况和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进行咨询了解。

1.2.4 数理统计法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回收问卷调查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为论文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抓举技术的重要性及技术原则

2.1.1 抓举技术的重要性

抓举是举重比赛的競赛动作之一,与挺举相比,抓举着重要求技术的准确性和动作速度,挺举着重要求力量和爆发力;而且抓举与挺举下蹲翻的技术相似,区别就在于接铃的高度不同,所以抓举技术好的运动员下蹲翻的技术也好。所以对于力量相对较大的运动员,掌握正确抓举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成绩自然不差;对于力量与对手相当的运动员,在挺举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抓举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成绩的高低。而对于力量相对薄弱的运动员,挺举没有优势,抓举技术准确性高,抓举发挥的好可以很大程度的给予对手压力,影响其挺举的发挥。同时抓举技术掌握的好,抓举成功率高,还能提高挺举比赛的信心。

2.1.2 抓举技术原则

抓举是一个快速连续不断地将杠铃从举重台提起到两臂在头上伸直的动作,只有最大限度地最快地将杠铃提高和最大限度地使身体重心快速蹲低这一上一下地快速运动,才能使很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具体来讲,速度快、时间短、路线长、技巧性强、整个动作复杂是抓举技术的特点。动作必须遵循近、快、低、准四项原则。

“近”是指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与两脚构成的支撑面中心的垂直线接近。根据静力学原理,一个物体是否失去平衡,取决于该物体的重心是否越出支撑面,物体得重心靠近支撑面的中心时,稳度就大;反之重心越靠近支撑面边缘时稳度就小。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肌肉收缩时,不运动的那一头如有稳固的支撑点,就能充分发挥出力量。杠铃贴近身体时,才能缩短阻力臂。

“快”是指在举杠铃的过程中,杠铃应呈加速运动,在发力阶段杠铃达到最大的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只有加快动作速度才能获得更大力量;才能使杠铃重心超越同向运动的身体重心,使杠铃达到必须的高度;才能赢得杠铃惯性上升瞬间和身体积极向下撑接杠铃的时间。

“低”是指在充分发力后适时的积极主动的降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在保证最大用力的前提下,缩短杠铃的行程。

“准”是指在举杠铃过程中,肌肉用力要协调以产生最大的功效。

2.2 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分析

2.2.1 预备姿势阶段技术分析

预备姿势是抓举的开始,预备姿势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动作的成败。预备姿势要求杠铃和身体的共同重心线接近支撑面中心,腰背肌自然收紧,胸廓撑开,双臂自然垂直拉紧杠铃。通过对北体大女子举重队队员进行抓举问题调查,发现如下问题。见表2。

如表2,预备姿势出现的问题依次是杠铃离身体过远,腰松,肌肉紧张。其中杠铃离身体过远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6.25%,出现腰松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5%,出现肌肉紧张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6.25%,预备姿势没有问题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62.5%。

根据结果显示,预备姿势没有问题的人最多,说明大部分人能够将预备姿势做到位,使身体处在一个舒服的状态,自如用力,做好开始提铃的准备。而其余小部分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杠铃离身体远会造成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远,杠铃重心的作用线就会超出支撑面移到足尖前面,迫使身体重心向前移,因杠铃轨迹向前,易造成杠铃前掉;腰松不利于起铃的腰背收紧,会破坏正确的用力结构,抑制腿部力量的发挥;肌肉紧张会抑制肌肉用力,导致动作不协调不到位。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出现杠铃离身体远的人是因为杠铃往前腰背更容易收紧,出现腰松的人是因为用力习惯和髋关节僵硬,出现肌肉紧张的人是因为用力着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用力习惯造成的,所以用力习惯会对动作技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2.2.2 开始提铃阶段技术分析

开始提铃阶段是通过伸膝升肩使杠铃离开举重台并基本沿垂直方向上升到膝部前下面,再依靠伸膝伸髋的力量把杠铃从膝关节前下方上升到膝关节上方。要求腰背肌自然收紧,胸廓撑开,双臂自然垂直,进膝自然使杠铃重铃心和身体重心更加接近。通过对北体大女子举重队队员进行抓举问题调查,发现如下问题。见表3。

如表3,开始提铃出现的问题依次是双臂紧张,腰松,伸膝升肩不到位,进膝过快。其中出现双臂紧张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56.25%,出现腰松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5%,出现伸膝不到位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12.5%,出现进膝过快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6.25%。

根据结果显示,开始提铃阶段存在双臂紧张的问题的人最多,说明双臂紧张是开始提铃阶段最严重的问题,双臂紧张是一种错误的用力习惯,尤其是屈臂提铃,它会抑制腿部和上体力量的发挥,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大肌群力量。其余小部分人还存在其它问题,腰松会破坏正确的用力结构,抑制腿部力量的发挥,大重量容易造成重心偏前;伸膝不到位是伸膝没有同时升肩和伸膝不够伸髋过早,前者臀部过快抬起使杠铃重心在前,后者使上体前倾度变小不利于伸髋肌发力;进膝过快的人存在膝关节回屈过大,造成发力髋关节角度大,伸髋的力量不能充分被利用。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出现双臂紧张的人做动作着急,自身感觉不到双臂用力;出现腰松的人是因为髋关节没有压住和用力习惯;出现伸膝不到位的人是因为对动作没有感觉;进膝过快的人是因为伸膝与伸髋配合不好。

2.2.3 发力阶段技术分析

发力阶段是杠铃提拉到大腿上1/3处或大腿中上部时快速地蹬腿,并以此带动伸髋和展体,将杠铃提至胸部。要求速度快、用力狠、身体挺拔向上。通过对北体大女子举重队队员进行抓举问题调查,发现如下问题。见表4。

如表4,发力出现的问题依次是发力早,发力不贴身,发力蹬展不充分,耸肩提铃不到位。其中出现发力不贴身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50%;出现发力早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8.75;出现发力蹬展不充分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8.75%;耸肩提肘不到位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12.5%。

根据结果显示,发力阶段出现发力不贴身问题的人最多,说明在发力阶段发力不贴身现象最为严重,发力不贴身的人主要靠伸髋的力量发力,而忽略了伸膝与伸髋的配合,导致腿部的力量没有用上,发力后使杠铃路线发生改变,导致动作费力支撑不稳定。还有一半的人存在其他问题,发力早的人往往是没有带到发力点就发力,容易造成发力高度不够杠铃前掉;发力蹬展不充分就是在发力时伸髋不充分,只注意伸膝而没有与伸髋配合,这就会导致发力效果不佳。耸肩提肘不到位是发力后没有积极耸肩提肘,杠铃向上同时重心容易远离身体重心,容易造成支撑的不稳定。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发力不贴身的人有的是因为用力习惯,有的人是因为开始提铃阶段没有做到位;发力早和蹬展不充分的人有的是因为做动作着急不到位,有的是发力意识不强;耸肩提肘不到位的人是因为意识不强,发力时过多的注重伸髋展体,而忽略了耸肩提肘。

2.2.4 下蹲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分析

下蹲支撑与起立阶段是发力后杠铃靠惯性继续向上运动,身体迅速向杠下屈膝下蹲,并及时地甩直两臂在头顶后侧上方锁肩支撑杠铃,待杠铃支稳后,借助下蹲时的反弹力(人体各环节的反弹力和杠铃杆的反弹力)起立。要求腰背仍要繼续收紧,肩锁紧。通过对北体大女子举重队队员进行抓举问题调查,发现如下问题。见表5。

如表5,下蹲支撑与起立问题依次是支撑不进肩,两肩支撑不平衡,支撑双臂有二次屈伸,下蹲腰松,没有问题。其中出现支撑不进肩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8.75%;出现腰松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5%;出现两肩支撑不平衡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8.75%;出现双臂二次屈伸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6.25%;支撑没有问题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1.25%。

根据结果显示,下蹲支撑与起立阶段出现腰松的人比较多,腰松是支撑时髋关节没有压住或发力往后导致支撑时杠铃的惯性使身体重心往后,使支撑动作不稳;支撑不进肩是撑时杠铃重心偏前于杠铃的支撑面,容易造成杠铃前掉;支撑时两肩支撑不平衡,一肩在前一肩在后;双臂二次屈伸是支撑时胳膊出现屈伸动作,在比赛中属于失败。

通过访谈了解到,下蹲支撑与起立阶段进肩不到位的人有的因为用力习惯导致,有的是因为肩关节僵硬导致;两肩支撑不平衡的人有的因为左右力量发展不均衡导致用力不均衡,有的因为受伤影响一边支撑不到位;双臂二次屈伸的人是因为杠铃高度不够,支撑意识不强;腰松的人有的因为发力时杠铃往外的惯性,导致支撑时身体重心在后,有的是用力习惯。

3 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的因素

3.1 错误的用力习惯对抓举技术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普遍存在错误的用力习惯。例如,腰松、双臂紧张、发力不贴身。这些问题和运动员开始训练时对技术概念不清楚、没有掌握动作要领、教练员的要求有直接的关系,错误动作没有及时纠正反复出现,长此以往在训练中养成了错误的用力习惯。错误的用力习惯会导致抓举技术中肌肉的用力顺序、动作的节奏发生改变,使动作变得僵硬而费力,不能发挥出肌肉的最大力量。错误的用力习惯还会导致后期训练改动作困难,做动作过程中,运动员总是按照自己的用力习惯去做动作,用力习惯发生变化便会出现动作不协调、成绩下降的问题。所以运动员需要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去重建一个新的动力定型,这其中要克服错误习惯巩固新动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

3.2 运动员自身的本体感觉对抓举技术的影响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通过访谈法了解到,运动员在做动作过程中对自己的动作没有感觉,教练员说完动作问题和要求,运动员感觉不到,不能完全按照教练的意图做动作,这样反复重复错误动作反而加固了错误动作,使抓举技术得不到改进。

3.3 运动员身体条件差异对技术的影响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个别运动员存在关节僵硬、协调性差的问题,做动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运动员髋关节僵硬,动作就容易出现腰松的现象;有的运动员肩关节僵硬,支撑就容易托在前面。

4 对策分析

4.1 加强抓举技术训练

根据运动训练学技术训练方法把完整训练法和分解训练法相结合训练,可以把高抓和抓举组合练习,用60%的重量每组2个高抓+2个下蹲抓多组练习,让运动员感觉高抓的发力感觉,以解决下蹲抓发力蹬展不充分的问题。加难法和减难法的训练方法,可以把带拉带与不带拉带结合练习抓举,让运动员体会在技术过程中胳膊放松,发力向上的感觉等等。这样不仅着重练习了运动员的薄弱技术,还能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提高了对技术的辨别能力,对改进技术有很大的帮助。

也可以将半技术动作组合训练来加强动作技术的准确性和运动员的本体感觉。半技术动作就是技术性较强的辅助动作,这些动作既可以发展抓举的力量,又可以提高抓举技术。见表6、7、8。

4.2 教练员加强指导,提高运动员对技术问题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北体大女子举重队队员的抓举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技术大部分问题都出现在用力习惯,说明错误的用力长期没有得到注意,使之长久养成习惯。教练员应该加强对运动员的技术指导,明确技术概念与运动员的错误习惯,并且做到亲自或运动员之间互相纠正每组的错误习惯,使运动员逐渐建立正确的用力习惯。教练员还应该与运动员多交流,让运动员深刻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提高对错误的用力习惯的认识程度,从而重视并有意识的主动加以改正,并不是被动的依赖教练。使运动员做到想与练的结合,提高训练效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結论

(1)抓举技术十分重要,在比赛中直接影响抓举的发挥,并且抓举技术要遵循近、快、低、准四项原则。

(2)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始提铃双臂紧张和发力不贴身,预备姿势阶段和下蹲支撑与起立阶段问题相对较小。

(3)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女子举重队抓举技术的主要因素是错误的用力习惯和本体感觉,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是要加强抓举技术训练和加强教练对技术的指导。

5.2 建议

(1)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创新训练方法, 使运动员增加不同技术训练的感觉,因材施教,找到解决技术问题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2)运动员要提高对自身技术问题的认识,积极解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训练意识,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雷,杨世勇.2001-2011年国内抓举技术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6-8.

[2] 任景萍,王惠棣,叶鸣.对抓举动作技术身体各环节运动特征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04-107.

[3] 金凤霞.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环节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2):45-46.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
浅谈田径运动训练的损伤及预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运动康复疗法
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运动训练联合注射玻璃酸钠与口服氨基葡萄糖治疗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对高校运动训练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