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8-06-11 06:30李文兰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李文兰

摘 要: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赞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裳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这只是对躯体健康的肯定,而健康的标准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个概念突出特点是强调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不可分割。心理健康的定义:整个功能的运转比较正常的状态。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自己能感受到健康、幸福、快乐。在学习生活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其他人有较好的沟通。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233-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素质的作用日趋突出,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战术,科学锻炼身体,促进生长发育,提高适应能力,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并可以丰富生活,增添乐趣,调节、调控心理情绪。

1 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在处事能力方面,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观察问题客观,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关系良好。

2 心理健康的不良表象

(1)焦虑、自卑。当某件事情发生或即将发生,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而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并伴有忧虑、烦躁、害怕、紧张。

(2)人际关系紧张,交际范围窄,不想或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缺少和别人合作意识,缺乏自信。

(3)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独立、适应能力差,经不起失败挫折,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家长除过度呵护又盲目增加课外班的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

(4)学校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也是举步维艰,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变化,多种因素困扰,久而久之,形成郁闷忧郁。

3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80%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认为应该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消除焦虑症,缓解各种精神压力。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防治。

4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

4.1 体育锻炼与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积极的情感色彩,是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涉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包括体验成功,同时忍受失败的压力,互助、互补、激励。激发兴趣,激发团队精神,向上精神。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2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直接接纳学生,理解、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富有感情的语气和声调,增强听觉感受器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倾向。教学中注重情感价值特征,融入学生中,运用情感的感染性,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教育在于创新,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运动中用趣味性、鼓舞性言语对运动效果及运动成绩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具有强大的动力效应。在教学中渗透,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闪光点,因势利导、增进自信心及兴趣培养。捕捉教学中的奇思异想,哪怕瞬间的启发,也应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例如铅球课,学生都在用右手投掷。不经意间有位同学提出用另一只手与同伴比赛,看到这一环节,肯定其做法,安排换手练习。结果学生练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从生理、心理、教法、学生兴趣、动作掌握、成绩提高等诸多方面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4.3 体育教学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课课程设置与安排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无论单项还是组合集体项目,无论练习还是竞赛,竞争性强,均能体现能力的高低,魄力的大小。尽全力去拼搏,不屈不挠,不服输,不气馁。充分享受成功、胜利的喜悦。竞赛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从而认可自己的存在价值,展现人格魅力。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问题。

4.4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理想方式,合理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保证肌体承受力,运动不能盲目,应依据循序渐进并以耐力为基础,例如每节课准备活动的耐力训练,参与肌肉群多,心率上升越明显。竞赛集体对抗项目过程中,艰苦、疲惫、激烈的对抗,使学生勇于进取、互相合作的性格和意志特征得到充分发展与锻炼。在完成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动作的同时,吃苦耐劳、果断、顽强的心理品质得以磨练。游戏及耐久跑项目中,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会坚持到底。这一过程足以证实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4.5 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增强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因为教学都是在动中进行,让学生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在一场集体项目的比赛中无需语言,一个手势或肢体动作,就可以直接、间接地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心声,领悟意图,在不知不觉中,达成默契,真诚相待、融洽相处。参加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和配合的过程。体育教学为同学间提供建立交往和了解的平台,可以抛开个人恩怨、隔阂,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为团队鼓劲加油。

4.6 体育教学有益于情绪的调控

情绪对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愉悦、欣喜、胜利的情绪对个体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正面效应。而恐惧、悲伤、失败的情绪对认知过程起到负面作用。运动能提高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当身体达到一定运动负荷就会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乐观自信、充满活力。运动过程中大脑处于较紧张的活动状态,可以转移个体的不愉快意识,情绪和行为可以降低焦虑、缓解压力。体育项目多样化诱发人们参与其中,复杂多变的环节激发人们的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能增强每个人的耐心、细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组织纪律性,体育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在动中教与学这就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及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大脑功能随之强化全面发展。通过身体锻炼,缓解因各种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练习使体力智力共同提高,经过反复多次练习,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体育意识慢慢形成,意志品质得以锻炼。

5 结语

运动使人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并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面对激烈竞争和社会发展,未来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调节,顺应时代发展迎接各种挑战。培养出适应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坤煌.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新课程学习,2011(11):93.

[2] 翟建東.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吉林教育,2012(2):123.

[3] 孙太华.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24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写话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