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影响因素及实施途径探析

2018-06-11 06:30陈志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实施途径精准扶贫

陈志军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扶贫的内涵、现状着手,分析了体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从精准识别机制、精确帮扶机制、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扶贫模式、完善保障制度等方面推进农村体育扶贫工作进程。精准扶贫,健康先行,只有全国人民都健康,我们的民族才能昌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小康。

关键词:农村体育 精准扶贫 影响因素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237-02

1 体育扶贫的内涵

体育扶贫就是国家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体育政策,规划和指导贫困地区的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体育相关活动,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民体质;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开发、产业结合等多种模式,全面推动贫困地区在健康和文化脱贫的同时,实现经济脱贫。

2 目前农村体育的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推进实施,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明显加快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增多,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得到加强,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薄弱,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体育运动项目没有结合当地特色,缺乏融入性和持久性,没有考虑群众参与性和喜爱程度等因素,项目设置随心所欲;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低,对体育行为缺乏认同感,不能科学的审视体育文化及体育价值观;政策法规干预痕迹过重,具体措施落地效果不明显,市场化薄弱。农村体育相关政策不接地气,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乏且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3 体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精准扶贫识别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硬性的贫困识别标准,都是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识别标准。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体育贫困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把所有低于贫困线的人口都纳入到体育精准扶贫的对象中。体育贫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潜在性,不能精确的识别和确认体育贫困人口,毕竟农村地广人稀,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参与体育锻炼意愿情况、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水平、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等信息实地观测也不能精确的评估。

3.2 精准帮扶对象缺乏有效识别

帮扶对象需要有效识别,分类管理,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帮扶措施。精准帮扶就是根据个体需求,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制定帮扶措施。体育扶贫倾向于开放式、共享型的公共服务,项目复杂,投入成本大,但是效率不高。在扶贫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没有研究和考虑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只是简单地安装适合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使用的小型健身器材,受青少年喜爱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很少,导致青年群体难以从体育扶贫项目中真正受益。

3.3 政府部门缺乏协同治理机制

目前,体育扶贫常规做法是体育部门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对接贫困村,落实政策、资金,开展具有体育特色的对口帮扶工作。工作中忽视了体育贫困多样的表现形式,缺乏与当地政府、教育、卫生、广电传媒、扶贫办等诸多职能部门的合作,没有形成合力,各职能主体之间孤立而分散,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没有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效能,弱化了体育扶贫的最终成效。

3.4 体育扶贫措施相对单一

现阶段体育扶贫最常见直接的做法是加强对农村地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安装户外健身器材,修建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场地,这些措施容易操作,直观高效,风险系数小,彰显政绩。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教练员,不能科学健身和培养体育兴趣,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低。类似实地开展健身技能指导、举办相关健康知识讲座、定期体质检测、体育产业开发的扶贫方式,由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且见效慢,在扶贫过程中很少提及。

3.5 体育扶贫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3.5.1 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目前体育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体育部门的自筹经费。由于缺乏相关的资金投入机制,社会团体及组织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体育扶贫资金量投入少,且积极性也不高,体育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3.5.2 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尚未健全体育精准扶贫成效的考核机制,不能很好的约束体育扶贫部门的工作,其工作开展情况也不能有效监督,无法激励其工作积极性。除了体育器材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等方面的指标考核外,没有明确的体育项目和资金争取数量、体育赛事活动组办次数、体育产业的开发布局等要求,容易造成体育扶贫效果停留于表面且不能持久。

3.5.3 法制化机制不健全

法律规范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体育经费投入和组织培育等义务,从而切实保障贫困人口的体育权。缺乏与体育精准扶贫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项目实施、考评措施、法律制裁等环节均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严重影响体育扶贫工作的效果。

4 农村体育扶贫的实施途径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贫困精准识别机制

科学的精准识别机制是通过选择合理的识别方法和识别对象,将贫困地区体育扶持发展的目标群体精确的识别出来。在对体育贫困人口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维因素确定识别标准。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参与水平、体育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测量,构建体育贫困信息数据库。科学选择识别对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体育环境,促进农村体育发展;除了特殊群体的帮扶外,还要更加关注普通贫困群体的体育需求。

4.2 逐步完善精确帮扶机制

完备的精确帮扶机制可以确保帮扶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帮扶措施的有效实施, 使得每个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得到真正帮助。贫困户具有个体性与特殊性,由于扶贫措施的统一性与普遍性,很难真正实现精准帮扶。只有细化帮扶措施,才能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扶贫资金的分配和奖励与考核相结合,实行正面激励。

4.3 构建政府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精准扶贫中占据主导地位,体育扶贫需要明确各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构建協同治理机制。强化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合作,以体育扶贫为中心,建设覆盖财政、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发改、纪委等跨部门的领导协调小组,各部门在体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形成政策的聚合力。

4.4 创新体育扶贫的模式

体育帮扶政策涉及资金、场地、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诸多领域,“体育+设施”的扶贫模式最为常见,需要探索体育扶贫的多种组合途径,拓展体育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体育+文化、旅游、医疗健康、产业”的扶贫模式,发挥体育运动在医疗康复中的作用,以保障健康扶贫的顺利推进;根据地方资源量身定制以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体育赛事推广和体育产业开发,带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活协同发展。

4.5 完善体育扶贫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经费投入,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参与体育扶贫;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促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将体育精准扶贫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体育精准扶贫的法律规范地方化、精细化、操作化;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大体育扶贫成效的评价与考核力度,注重日常考核,注重区分考核对象与考核措施,善于利用考核结果进行反思,实现体育扶贫运行、反馈、改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郭庆.体育精准扶贫:逻辑起点、实践探析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2):18-24.

[2] 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8):5-12.

[3] 魏衍胜.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困境与破解之道[J].知与行,2017(9):18-22.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实施途径精准扶贫
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构建鞍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