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血塞通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

2018-06-13 08:41赵卫云
中药与临床 2018年1期
关键词:血塞通注射剂注射液

赵卫云

随着人类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合理用药是提高临床疗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均为三七总皂苷,二者在临床上的功能主治类似。血塞通注射液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瘀血阻滞证者;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效,临床上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笔者统计了我院2014-2016年上报国家ADR的130份病例报告,发现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病例数居首位(54例, 占41.54%)。而所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中由血塞通与血栓通引发的ADR比例达到一半之多(分别为16例、11例),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注射剂发生ADR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达到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4-2016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7例因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导致的ADR报告,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对1例因血塞通注射液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阐述及简单分析,采用Excel软件对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及性别、累及器官和(或) 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患者于氏,女,78岁,2015年5月2日以“右大腿狗咬伤疼痛4天”入住我院骨科病区,诊断为右股骨内侧狗咬伤(气滞血瘀证);2015年5月2日开始给予0.9%NS100mL+血塞通针0.4g ivgtt qd 40d/min和0.9%NS250mL+克林霉素针1.2g ivgtt bid 30d/min进行治疗。2015年5月7日查房发现患者腹部及右股内侧可见皮疹,无皮肤瘙痒,体温正常,考虑可能为血塞通过敏,遂停用血塞通针,2015年5月8日查房发现患者胸腹部及双下腿皮疹增多,皮肤瘙痒,发热39℃,肿胀明显,遂停用克林霉素针,给予氯苯那敏片4mg tid po、氯雷他定片10mg qd po、复方甘草酸苷粉针120mg ivgtt qd抗过敏治疗,清热解毒口服液10mL tid po、复方氨基比林针2mL肌注退热,炉甘石洗剂外洗,5月11日皮肤瘙痒缓解,红色丘疹颜色较前减退,面部稍肿胀,5月17日皮肤瘙痒消失,面部、胸背部皮疹消失,皮色恢复正常,面部肿胀消失,患者病情好转。

此案例中患者的病程治疗被延长,可能是因血塞通针这一单一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血塞通针和克林霉素针两者共同引起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3.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分布情况

27例ADR病例报告中,男性6例,占总数22.22%;女性21例,占总数的77.78%,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为78岁,说明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60岁的患者易发生ADR。年龄分布情况及ADR发生构成比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及构成比

3.2 ADR涉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27例ADR所致的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占总病例数的60.71%(1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散在斑丘疹等,其次为全身性反应和呼吸系统(各3例,均占10.71%)。由于有些不良反应所累及的不止一个器官或系统,因此所有比例的总和大于100.00%。具体分布详见表2。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2 7.14 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神经系统 2 7.14 头晕、肢体麻木、四肢抖动、抽搐用药部位 1 3.57 静滴滴注部位疼痛、红肿

3.3 ADR患者的转归情况

27例ADR报告,从报告类型看,一般的ADR高达22例,占81.48%,从转归情况看,痊愈16例,好转11例。结果见表3。

表3 ADR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

4 讨论

4.1 中医药治疗是我院临床用药的特色之处,也是有效发挥中医中药优势的有效举措。因此在近三年来130份ADR病例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居首位,这可能与本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频率相关,因而与有关文献中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抗菌药物引发的比例最高有出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制备成中药注射剂后其稳定性差、制剂工艺不尽合理、使用中配伍及剂量不合理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1]。案例中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虽经治疗病情好转,最终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这可能是血塞通注射液单一方面引起的,也可能是血塞通注射液与克林霉素注射液共同引起的,这一严重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医护人员在临床上需对两者联用时提高警惕,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由于中药注射剂之间及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之间的配伍缺乏研究,这些情况均给临床医生合理选择使用中药注射剂增加了难度,在进行选择时应权衡利弊,慎重使用[2,3]。如血塞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的说明书中, 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方面均注明“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

4.2 ADR与患者个体因素的分析

27例ADR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且60岁以上人群 ADR发生率最高。女性患 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中相一致,可能与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有文献报道女性对药物引起的不适更为敏感[4]。老年人的用药安全,一直是药学监护的重点。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日益退化,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较年轻患者差。因此,老年患者在应用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液时,应当给予密切关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

4.3 ADR涉及的器官及系统的分析

可以看出居于首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局部瘙痒等。可见,中药注射剂同其他药物一样,发生不良反应时,首先表现在皮肤,可能皮肤的易感性更强,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5]。

4.4 ADR患者的转归情况及ADR质量评价

27例ADR报告,转归方面:痊愈16例,痊愈率59.26%,好转11例,不详0例,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表明我院医务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情况,能够及时发现临床患者的ADR,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ADR报告质量方面:临床药学人员定期到各个科室查阅患者的病历,并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患者的用药情况。一旦发现ADR及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与临床医生交流ADR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减少ADR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由血塞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导致的ADR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尽量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医在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这就要求本院的西医医生提高相关的中医诊疗水平,做到药证相符,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临床药师应定期分析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 1439-1440.

[2]陈红东.中药注射剂对活血化瘀的临床体验[J].医药前沿,2013(18):328-329.

[3]倪泓,张雪慧,李红,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8):1180-1183.

[4]万凯化,高菁,付辉政,等.参麦注射液致349 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20(2): 71-73.

[5]张晓敏,侯聪聪,崔蕾,等.6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 9) : 754-755.

猜你喜欢
血塞通注射剂注射液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Trial Version 7)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