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探索
——以黑龙江省某农业龙头企业为例

2018-06-15 01:38寇光涛卢凤君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给农业

寇光涛,卢凤君,薄 姗

(1.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8)

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是适应我国当下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角度强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有效性和灵活性,增强全要素生产利用效率,使整个供给体系更好对接和适应需求结构变化[1-2]。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任务,这是由于当前我国不断下压的农产品“天花板价格”和持续提升“地板价格”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等农产品有效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且多档次健康农产品的国内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中小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载体,其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外市场,对我国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和推动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升级意义重大。然而结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实践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业中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行业发展环境差、产能过剩严重、比较成本过高、创新竞争较弱、品牌增值不足、现代服务缺乏等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大都由中小企业构成,因此这也将会是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克服的难题[3-4]。

新形势下,亟需利用改革创新的方式,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应对当前企业转型的各种挑战,探索农业中小企业发展道路的内涵,形成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使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迈入新一轮产业升级的轨道。本研究选取典型案例企业,通过实际调研和企业座谈,深度剖析其发展的缘起、演进过程和商业模式,并以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等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为背景,深度辨识其在产业链增值运营中的创新发展路径,既具备系统性又有实操性,将为新形势下投资运营主体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相关研究概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市场需求出发,采取政策支撑和创新改革等措施催生新供给,既可能替代传统供给,也可能形成全新供给,然而为了让新的供给力量在市场上出现并长期存在,需要防控市场环境的风险、减少创新主体的税负、节约要素配置成本、降低企业兼并重组难度等。供给侧改革在农业领域体现为走产出高效、品质安全、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等现代化道路,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产业链条上传输的信息价值普遍偏低,亟需增强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5]。孔祥智[6]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农业经营结构调整,要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郑凤田[7]指出我国农业需要一场品质革命,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种类,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农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鞍钢等[8]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生产的源头到加工和销售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塑;谢家平等[9]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降低农业领域相关成本,促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李大垒等[10]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农产品品牌打造之间的关系,认为需要不断适应市场中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生产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增大农产品品牌化营销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信任程度。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会通过宏观政策环境的营造,不断完善农产品买卖市场环境,解决农产品供求环节的脱节问题,降低劣币贬值良币行为的发生,进而提高产业链条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从理论上来说,重视供给侧并不否定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需求侧为前提,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调优供需,解决宏观供给侧的管理以及相关政策在中观产业链的落实问题,使得符合政策方向的微观主体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即通过对接宏观政策、强化中观产业链和提升微观主体参与改革创新的动力。但目前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论述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宏观政策梳理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从中观产业链提升的增值路径以及微观农业企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文献鲜有,缺少实践探索和案例借鉴。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才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 案例企业的缘起、演进与商业模式

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本文制定了如下案例企业选取标准:(1)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且属于农业龙头企业,从而确保本研究的案例具有典型性;(2)企业已成立一段时间,经历了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成长,所在区域的现代农业改革实验与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情境;(3)新常态下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基于准确的战略定位和管理运营,其发展路径能反映我国未来农业中小企业演化发展的趋向;(4)企业通过合作共享,在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都有参与,能代表农业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所做出的管理运营决策等。主要数据来源:企业创立以来的发展战略报告、实地调研与座谈报告、工作实施方案、投资分析报告、领导讲话记录、企业会议记录、网络新闻报道、企业内部期刊等。

2.1 企业缘起

本研究所选案例企业不仅是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典范,在创新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也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该企业为黑龙江省某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于2013年,从事以东北稻米产业链为主的原粮生产、收储、加工与销售;企业注册资本3 000万元,2017年企业员工150多人,日处理稻谷能力400 t,年营业额超过8 000万元,利润在300万元左右,在成立后第一次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按照企业的加工能力来看,企业在稻米加工领域属于处于第三梯队的中小型企业,公司的产品销售网络主要布局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企业基地包括五常、富锦、盘锦、响水、方正等东北稻米生产区域,经过4年跨越式发展,企业通过延伸和加粗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增值。目前该企业是区域安全食品行业标准的倡导者,对促进粮农增产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先后荣获“2015优秀农业企业”“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未能掌握农业投资和产出的基本规律,盲目投资,过高估计了自身对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能力,一度曾因蒙受损失而打算撤离农业领域。但企业通过开放式合作,借助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权威机构长期战略合作,把工商企业的资金、管理理念、技术与人才等优势引入农业,并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科技兴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成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企业。尽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不久,但该企业却已站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前沿,新政策的提出更加坚定了其发展的道路和演进的方向。

2.2 发展演进

2.2.1 企业起步阶段 为生产性农业企业和高端稻米产品经销商。公司投入大量资本,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生产安全健康的高端大米,水稻生产成本在5.3元/kg左右,一般的水稻生产成本为2.6元/kg,加工出大米的成本价为8.1元/kg,一般的大米成本价为5.4元/kg,基本上实现了控制产品质量的全产业链经营。企业认为随着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越高,其销售的价格也自然越高,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劣币贬值良币的行为,使得稻米的实际销售价格远远低于理想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2.2.2 企业成长阶段 由实体经济向服务型企业过渡,被认定为市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经过一年摸索,认为农业投资与传统工商投资不同,农业投资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性,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减少风险性投资,借助“三力”(即集团之力、非农之力和合作之力)发展农业。提出以政策支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教机构、协会、联盟等合作的力量,持续加大种植基地、精深加工、渠道开拓等环节的现代服务业投入,成为当地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的示范载体。

2.2.3 企业加速发展阶段 由“全产业链增值”的集成服务商,逐步迈向“服务型+平台型”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机遇,积极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基地建设环节的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强化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环节的平台服务联通体系,拓宽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环节的品牌增值开发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3 商业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的解构和重塑,链条上、中、下游等环节的生产经营方式都在发生变革,该企业以东北稻米产业链为抓手,通过与产销政府、合作社、加工企业、经销商、渠道客户和现代服务主体等合作,打造成为“龙头企业+政府+综合服务平台+中小企业集群+生产经营者”的现代农业集成服务商,探索出全新的农业产业链增值发展模式。该商业模式形成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端,提高稻米产品的品质,为产品增值阶段;第二阶段为提高生产种植环节、加工流通环节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水平,为服务增值阶段;第三阶段为通过产区和销区对接,形成“产供消一体”的新模式,为模式增值阶段[11-12]。从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微笑曲线”(图1),阐述其全产业链运营的商业模式。

图1 企业商业模式的“微笑曲线”模型

(1)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构建合理契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基地示范的样板。调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从消费者的当下需求理念出发,消费者需求什么才生产什么,消费者需要多少才生产多少。为了保障产品的一致性,通过与农户签订紧密契约,保障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产品的价格根据产品的质量加成(不超过0.20元/kg),同时向农户提供供更加优惠的、全方位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配送服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每个环节都具有操作标准和专利技术的支持,打造现代农业安全产品生产的样板。

(2)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环节坚持轻资产运作,不再重复投资建设加工厂,建设平台带动的龙头。由于稻米加工环节产能闲置超过60%以上,企业坚持轻资产运作的原则,减少过多无效产能的投入,建设稻米精深加工和流通的样本工厂,培育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形成当地稻米加工行业的标杆,构建一套稻米加工与物流服务的支撑体系,借助政府的力量,搭建区域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当地中小企业的加工、物流和仓储能力,实现从加工商到服务商的转变,打造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龙头,形成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模式。

(3)产业链下游销售环节准确定位渠道客户区,拓展新兴渠道,建设渠道增值的纽带。依托东北绿色食品产业联盟,以打造“都市粮仓”“都市菜园”和“都市农庄”为切入点,通过“直营店营销+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农产品组货和配货服务需求,以期在更大区域内为联盟成员提供定制配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品牌提升服务等,形成社区配送服务主导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构建“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渠道客户”的合作模式,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渠道联通体系。

3 案例企业创新发展的增值路径

3.1 全产业链增值战略的钻石模型结构

农业企业是在做农业,但农业产业链的目标一定是服务于城市。全产业链的增值过程主要是围绕市场导向和顾客需求,链条上核心企业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链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产业链上生产、加工与物流、销售环节的融合能力和关联能力也得到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完善,产业链上的收益增大,投入成本大幅降低,链条上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防控的过程。全产业链增值战略区别于传统的实现全产业链控制的运营战略,强调参与者的联通、合作、共享与共赢,体现 “不求所有,但求多用”的概念[13]。

图2 全产业链增值战略的钻石模型

构建全产业链增值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从模型来看,Z轴方向代表链条的纵向增值,包括上游生产环节增值、中游加工流通环节增值和下游销售环节增值,只有产业链上相关经营主体实现增值,才有转型发展的动力;Y轴方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从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只有政策贯彻落实和反馈调优,才能真正起到引导、支撑和保障的作用;X轴方向为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方向,只有依靠现代农业服务平台提供的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等,龙头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才能在区域形成整体效应或集群效应,从而提高价值链的延伸与增值。从模型的使用角度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撑和保障(Y轴)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引领与提升(X轴),需要贯穿和融合到产业链上游建基地、中游搭平台和下游拓渠道等环节(Z轴)中,主要面向全产业链的增值,解决行业发展环境差、产能过剩严重、比较成本过高、品牌增值不足等诸多问题,才能提升和强化农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全产业链的增值战略包含的创新路径主要有产业链上游以现代农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基地建设增值路径,产业链中游以轻资产运作主导的服务平台搭建增值路径,产业链下游以产业联盟为主导的渠道拓展增值路径。

3.2 产业链上游以现代农业服务为主导的基地建设增值路径

针对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种植管理技术不规范、成本投入逐年增加、优质产品卖难、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等问题,龙头企业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化服务机构面向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等主要生产者,提供规模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种植技术与人才培训服务、产品销售与包装物流服务,产品需求信息与金融对接服务、农业政策链接与保障服务等。通过服务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管理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化良田、优质良种、领先良法相结合的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引导生产者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避免过去那种采取高投入、高消耗等粗放式生产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与生产者合作的形式有3种,分别为松散型合作、半紧密型合作和紧密型合作,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对水稻收购价格按比例加成(0.05~0.20元/kg),采取的合作方式越紧密,对生产者的种植规模、品种、化肥农药使用等规范要求越严格,收购价格相应也会越高。

3.2.1 农业科技与人才服务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合作,通过网络和电话视频面向生产者提供包括种植、农药、化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聘请技术专家、种植能人、管理服务能人等深入一线,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短缺等问题,加强对部分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性培训,切实解决生产者面临的技术难题,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3.2.2 农产品包销与物流服务 龙头企业不直接流转土地,而是通过与生产者等签订不同类型的契约,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回收生产者的水稻,降低了企业巨大成本投入,而且解决了生产者农产品优价卖难等问题;企业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农龙头企业等合作,将合作社、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协同解决区域物流和仓储设施短缺、物流价格偏高等难题。

3.2.3 产业链信息与金融服务 系统搜集与处理电商网站及产销交互平台中产生的大量客户数据,了解更精准的咨询行情,及时反馈至生产者,提高其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产业链生产环节的资信体系和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对纳入公司服务体系的生产者优先提供资金支持。

3.2.4 农业政策链接与支撑服务 针对生产者由过去对农资、农机等单一需求向着对技术、金融、信息等多元化需求的转变,积极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相关的扶持政策,并面向生产者形成一揽子的整体解决方案,另外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引领者,协助政府监督相关政策落实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3.3 产业链中游以轻资产运作主导的平台搭建增值路径

针对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环节行业发展环境差、产能过剩严重、创新竞争较弱、中小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区域龙头企业必须借助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力量进行轻资产运作,依靠“互联网+”,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基于服务平台向链条上的其他中小企业提供部分行业咨询、产品代加工、人力资源、产品销售等外包服务,优化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关系,构建涉农中小企业加工与物流产业集群,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与配置。通过市场自主淘汰相对落后的加工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重构区域市场新秩序。中小企业还需要做专做精,基于产业链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对稻米加工主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创新开发,以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满足渠道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

3.3.1 搭建区域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企业要基于自身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的样本工厂,搭建以“互联网+农业产业链”为支撑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市场开发与客户需求、渠道拓展与产品价格、产品服务与客户依存、品牌增值与营销服务等方面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提升全产业链的信息价值的有效性。另外基于信息服务的增值,形成开放式的全产业链资讯服务平台,涵盖优质农产品加工的专家智库服务、食品保鲜与仓储物流服务、农业物联网可追溯服务等,可以为区域内同一链条或者不同链条上的经营主体提供跨域、跨界服务,增强其对服务平台的粘性。

3.3.2 服务平台上的中小企业需要走专、精发展的道路 中小稻米加工企业不再盲目扩大产能,而是落实企业做专做精的发展策略,做专就是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上集中在某一系列或者某一领域,基于规模化的生产和服务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同时中小企业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强化企业的产异化战略;做精就是企业要基于产业链的各环节做到精准投入、精益过程、精细定位和精特产品,在某个区域发展成为标杆企业,放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3.3 基于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品牌背书,重构区域市场新秩序 目前当地的稻米加工企业品牌管理十分混杂,政府利用平台优先扶持领先企业,使其利用兼并、控股、持股等方式进行区域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授权品牌,主推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使一部分市场领先主体逐步有序,并影响和带动分离出来的跟随企业,逐步淘汰和挤出落后企业,从而达到影响市场的目的。上述过程不仅使得区域的产品加工能力没有减少,而且使得领先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变大,我们称之为基于区域综合服务平台支撑的品牌联合背书。

3.4 产业链下游以产业联盟为主导的渠道拓展增值路径

针对产业链下游销售环节产销信息传递性差、渠道拓展能力弱、产品品牌增值不足等诸多问题,区域龙头企业依托东北绿色食品产业联盟,构建以品牌为核心的渠道营销体系,促进产地生态绿色与销地健康需求的联通共赢发展。产业链下游的销售企业或者经销商可以参与到产业联盟中,联盟能够将产业链下游经销商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不断丰富和完善渠道营销体系。而且基于联盟成员的共性需求和类特性需求,统一向联盟成员提供信息服务、营销服务、配送服务、融资服务和广告服务等,可以大幅降低服务的成本。联盟成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主销区差异化的客户群服务上,通过对忠诚客户群实施类特性服务、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3.4.1 创新传统产销对接路径 依托绿色食品产业联盟的聚集作用,将链条上产区和销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商超、合作社和经销商等主体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产品主产区的产地政府和大都市主销区的销地政府开展合作,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监控信息、物流运输配送信息、市场交易服务信息、产品消费趋向信息等的录入和分析系统,提供产销对接的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等,实行 “订单式”生产和“计划式”分配,保证有效生产和市场供给的稳定。

3.4.2 开展全方位的产品营销模式 立足传统销售渠道,实施全网销售策略,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社区加盟店、主题餐厅和体验店等营销模式。传统渠道主要依托华润、乐购、家乐福等商超展开,现代渠道主要利用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或在农产品专属销售平台成立专卖店等。在东北地区成立社区加盟店,将其打造成农产品的销售中心、体验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等,进而将此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健康饮食的角度出发,发展中央厨房和社区厨房,利用品牌餐饮、主题餐厅、休闲体验生态园等模式,面向大都市中高端消费者,进行农副产品组合营销和配送等。

3.4.3 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溢价能力 动态设置联盟成员的遴选标准,不断提升产业联盟的进驻门槛,优选品牌龙头企业和经销商加入,通过抱团提升抵御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强化与其他东北农产品在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方面的联合,实现联盟内的品牌放大品牌,和品牌增值品牌。联盟成员可以相互合作、交叉持股等方式,实现渠道共享和客户共享,加工产品的销售量,使得东北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布局。

4 案例企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目前很多农业中小企业都计划做全产业链,但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等问题,以及全产业链运营带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往往令不少企业蒙受损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上述案例企业可以带来很多启示,全产业链增值战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做,企业在各个环节都可以创新,探寻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14]。

4.1 依靠政府是基础

政府用改革的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矫正过去要素配置扭曲、效率低下等现象,这需要基于中观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转型升级制定专项政策,且从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到区域政府的政策落实能实现协同,避免做出过多细碎的行政干预和“越界”调控;其次对农业中小企业进行分类,优先支持具有创新潜力和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使得那些符合政策改革发展趋向的、领先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把建立有序的市场机制放在突出地位[1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需求侧为前提的,因此还需要去鼓励农产品主销区政府和主产区政府开展战略合作,依靠订单生产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促进产区和销区的共赢发展。

4.2 借助平台是关键

针对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以及农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做专、做精”的需求特征,构建“低组织的平台生态圈”,统筹配置服务资源,包括金融产品、科技支撑、信息资讯、人才孵化等,加强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政府相关的扶持政策会优先选择在平台企业中落实,因此加入平台的企业须经过政府的认同和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推荐,有利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其次,平台上领先的企业可以为较弱的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建立信用等级机制,强化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最后,基于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品牌背书,包括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产地品牌和区域品牌等,解决当前农产品渠道开拓的关键性难题,提升中小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3 各方增值是前提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说,当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相关经营主体均能实现增值,才有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从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多库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角度,促进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和有机结合,在产品收益与品牌提升方面做“加法”、在生产经营与管理的成本节约与控制方面做“减法”、在现代服务增值创新方面做“乘法”,在风险预测与防控方面做“除法”,基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减损—价值放大—价值留存—价值循环,保障相关经营主体互为需求、互为依存、互相补充,协同增值。

4.4 成立联盟是抓手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落实能盘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我国农产品行业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心,形成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因此不是哪一家企业或者哪几个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未来,农业中小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希望,需要借助行业协会成立股份制产业结盟,各自去做最擅长的部分,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产业链的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和下游渠道销售环节均可以形成集群或者联盟,联盟的成立一方面能够提高市场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产业联盟提供更大范围的规模化服务,有利于现代服务要素的差异化供给和配置,现代服务的成本才会降低,服务的收益才会增加,服务机构才更有创新服务模式的动力,才能在提供传统行业服务的基础之上去探索更多的专业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4.5 创新运营是保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使很多农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当然也有很多中小企业会转换角色或面临淘汰等,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行业生态,因此这就要求领先企业或者追赶企业必须依靠创新实现升级,创新包括传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落后企业则以资源或要素的形式被兼并、整合或淘汰。未来农业中小企业一定要立足于本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凝聚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服务做好,把品牌做好,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联合运作”的创新驱动与现代农业服务融合的发展模式。

[1]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2-16.

[2]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3]曹露露,陈国胜,陈芳丽,等.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综述——以浙江省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28-130.

[4]卢凤君,寇光涛,翟留栓,等.我国面粉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5):160-166.

[5]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8-20.

[6]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7]郑风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四大亮点[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6-29.

[8]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9]谢家平,杨光.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17-23.

[10]李大垒,仲伟周.农业供给侧改革、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质量提升[J].理论月刊,2017(4):132-136.

[11]吴群.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2012(9):79-82.

[12]聂正安,戴沛如.本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价值链的微笑曲线[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2):228-229.

[13]陈国胜.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企业研究,2011(10):7-8.

[14]寇光涛,卢凤君,刘晴.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214-220.

[15]成德宁,汪浩,黄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J].农村经济,2017(5):52-57.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给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