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转折研究

2018-06-19 02:59
书法赏评 2018年2期
关键词:汉碑横画外角

通过分析汉碑作品,笔者归纳出七个方面的转折。现列举如下:

(一)转笔和折笔

转, 《说文·车部》: “运也。” 《康熙字典·广韵》: “动也,旋也。”转,采用圆笔,即所谓 “转以成圆”,指运笔时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棱角方折的笔画。其关键处在于笔转的时候,不能停驻,且要提着笔写 (如图1、2)。折, 《康熙字典·集韵·韵会·正韵》: “拗折也。”折,采用方笔,即所谓 “折以成方”,指运笔时写出有方折棱角的笔画 (如图3、4)。转折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线条的方向、形势等。

图1 转笔

图2 《乙瑛碑》 “祠”字

图3 折笔

图4 《张迁碑》 “龙”字

(二)按转折的角度和方向划分

1.角度

转折都带有一定的角度。按角度的大小可分为锐角折、直角折和钝角折 (如图4、5、6)。

图4 锐角折 (《乙瑛碑》 “飨”字)

图5 直角折 (《史晨碑》 “官”字)

图6 钝角折 (《曹全碑》 “乾”字)

2.方向

任何一个角都带有一定的方向。即使是同一种转折,由于方向的不同,就会造成角的不同 (如图7、8)。

(三)按转折的结合紧密度划分

汉隶折笔按其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划分为:骨连、肉连、皮连、似连非连和断开。

1.骨连

骨连,又称为实连。顾名思义,是指折笔结合非常紧密,就像是 “骨”与 “骨”连接起来一样。汉碑中, 《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碑转折骨连较多(如图9——11)。

图7 《曹全碑》 “郡”字

图8 《乙瑛碑》 “飨”字

图9 《张迁碑》 “周”字

图10 《衡方碑》 “家”字

图11 《鲜于璜碑》 “辉”字

2.肉连

肉连,指的是折笔处较之 “骨连”有点虚连,即稍微松开一点 (如图12、13)。

图12 《石门颂》 “股”字

图13 《乙瑛碑》 “卿”字

3.皮连

皮连,较之 “肉连”,又松开一点,好似只有一点皮连接一般 (如图14)。

4.似连非连

似连非连,指的是折笔处横画和竖画连接似断还连 (如图15)。

图14 《曹全碑》 “福”字

图15 《礼器碑》 “咏”字

5.断开

断开,指的是折笔处断为横、竖两笔。汉碑中, 《曹全碑》的转折断开较多 (如图16、17)。

从虚实方面讲,骨连是实连;其它的都属于虚连。

图16 《礼器碑》 “嵩”字

图17 《曹全碑》 “及”字

(四)按横竖谁挡谁划分

1.横挡竖

横挡竖,又称为横包竖,指的是折笔处横画伸出来,挡住了竖画 (如图18)。

2.竖挡横

竖挡横,又称为竖包横,指的是折笔处竖画伸出来,挡住了横画 (如图19)。

3.横竖分不清谁挡谁

横竖分不清谁挡谁,指的是横画和竖画分不清谁挡谁,谁堵谁 (如图20)。

图18 《乙瑛碑》 “艺”字

图19 《曹全碑》 “治”字

图20 《衡方碑》 “由”字

(五)按方笔折和圆笔折划分

1.方笔折和圆笔折

方笔折和圆笔折,指的是用笔的方圆。汉碑方笔为主的代表作有 《张迁碑》 《礼器碑》 《鲜于璜碑》和 《衡方碑》等(如图21——24)。汉碑圆笔为主的代表作《曹全碑》《石门颂》等(如图25、26)。

图21 《张迁碑》 “君”字

图22 《礼器碑》 “韩”字

图23 《鲜于璜碑》 “明”字

图24 《衡方碑》 “时”字

图25 《曹全碑》 “遭”字

图26 《石门颂》 “更”字

2.内外角的方圆

汉碑转折,还要看其内角和外角的变化来划分。据此,可以分为4种。

(1)内方外方

内方外方,指的是内角和外角都是方笔 (如图27、28)。

(2) 内圆外圆

内圆外圆,指的是内角和外角都是圆笔 (如图29、30)。

(3) 内圆外方

内圆外方,指的是内角是圆的,外角是方的 (如图31、32)。

图27 《张迁碑》 “吾”字

图28 《衡方碑》 “字”字

图29 《石门颂》 “堂”字

图30 《甘陵相尚博残碑》 “每”字

图31 《张迁碑》 “高”字

图32 《衡方碑》 “阶”字

(4) 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指的是内角是方的,外角是圆的 (如图33、34)。

(六)按先转后折和先折后转划分

汉碑转折还要关注先转后折 (如图35、36)和先折后转 (如图37、38)。

图33 《甘陵相尚博残碑》 “司”字

图34 《曹全碑》 “郡”字

图35 《张迁碑》 “为”字

图36 《西狭颂》 “柔”字

图37 《石门颂》 “弗”字

图38 《张迁碑》 “为” 字

(七)按明折和暗折划分

1.暗折

之前的折笔都有明显的折笔痕迹,可以统称为 “明折笔”。有明就有暗,暗折是由多个小段直线条组成,在运笔的过程中突然有个小角度的方向改变 (见图39)。朱和羹 《临池心解》: “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暗折笔法,圆中寓方,如绵里裹铁,内涵筋骨,柔中有刚,对立而又统一。汉碑中,暗折明显的当属《张迁碑》;暗折含蓄的,当属《曹全碑》(如图40——42)。

2.小圆折

小圆折是暗折的变体 (如图43)。

图39 暗折

图40 《乙瑛碑》 “子”字

图41 《张迁碑》 “孝”字

图42 《曹全碑》 “张”字

图43 《乙瑛碑》 “为”字

二、转折的对立与统一

转折是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对偶范畴。由转折上溯到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全是折笔则太僵硬,全是转笔则太油滑。所以转笔必配合折笔,折笔必辅之以转笔,先转后折,先折后转,外方内圆,外圆内方,转中带折,折中带转,时转时折,时折时转,如此方得转折之真谛,可生方圆之美。明代项穆 《书法雅言》云: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又云: “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既曰规矩,又曰之至。是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此由自悟,岂能使知哉?”

综上所述,转折一法对汉碑至关重要。唯有关注细节,把握汉碑转折的辨证法则,研精覃思,千锤百炼,书道终臻妙境。

[1]《中国书法史 (全七卷)》,丛文俊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国书论辞典》,陶明君,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汉碑全集》,徐玉立,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行草书转折研究》,赵培峰,书法赏评,2013年05期第20-27页。

猜你喜欢
汉碑横画外角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变化的外角,不变的外角和
添加辅助线 巧用外角性质
《鲜于璜碑》研究
画说汉字——百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聚焦外角和整体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