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中的蜀地名物

2018-06-19 06:40庞惊涛
文史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管锥蜀锦王阳

庞惊涛

近年来,名物写作已成随笔散文写作的重点。按“名物”所释,故作者特重名目与物产。《管锥编》中所引蜀地名物,藏之于各卷各条,皆申钱锺书先生谈艺抒情和观世用理之大义,以见先生用料选材之独具手眼。这里特对《管锥编》中的蜀地名目与物产稍加整理,以有补于蜀地名物研究之厥遗,亦增民间蜀学之谈助。

一、蜀中地名

1.邛崃九折坂

《管锥编》之《毛诗正义》之第四十九条: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按此章申“忠孝不能两全”大义。邛崃九折阪自汉有记录开始,到唐以后,成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代言地之一,历来诗文多有记录,极富传奇色彩,具体位置也颇多争议。

从史料的记载来分析,《汉书》只提及九折阪,未有详指。《华阳国志》记录九折阪,也只是在《汉书》基础上略有增加: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后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曰: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崃山本名邛笮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山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

清代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荥经)县东四十里。一名邛崃山,亦曰邛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剧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筇竹杖也。有九折坂,亦曰邛崃坂。李吉甫曰:邛崃山自沈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云。书上认为九折坂在邛崃山(今大相岭)上。

九折阪在今大相岭上。这是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是九折阪位于荥经县三合乡代黄沟的九把锁:此地处于香炉山弧形结构中祈家河——代黄沟断裂带上,为典型的深山峡谷,海拔约2400米。因其左岸有4道、右岸5道,左右9道垂直的锯齿形山脊在此交汇,形成九道关口,故称九把锁,民国17年版《荥经县志》载:“有九只足支地”。因九把锁古道上有九把铁链护身,也有人认为九把锁因此而得名。已故荥经地方文化研究学者何元粲、荥经县文管所所长高俊刚持此说。

更有人怀疑王阳和王尊过的不是同一个“九折阪”。近期出版的《雅安史略》上,作者对王阳、王尊过的是不是同一个“九折坂”提出了疑问。

无论“九折阪”为哪一说,也无论官方和民间的争论谁是谁非,那些在地方和个人声誉功利驱使下提出的观点和采用的做法,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或许,我们应换一个方向思考:今天,寻找真正的“九折阪”还有多大的必要和意义呢?

2.万里桥

《管锥编》之《太平广记》第五十四条:《万里桥》(出《松窗录》)。按卷一百四十九《一行》(《出传载》)事同。

按:万里桥为成都著名历史古桥。《松窗录》即《松窗杂录》。该书全一卷,为唐人李濬所著,所记多轶闻秘事,以玄宗时为多,颇有可参补史传者,如叙玄宗内起居注之撰作、装裱、贮藏及焚毁始末,玄宗贵妃沉香亭赏牡丹事,皆详整可见。

《松窗杂录》记《万里桥》全文如下:

玄宗幸东都,偶因秋霁,与一行师共登天宫寺阁。临眺久之,上遐顾凄然,发叹数四,谓一行曰:“吾甲子得终无患乎?”一行进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及西行初至成都,前望大桥,上举鞭问左右曰:“是桥何名?”节度使崔园跃马前进曰:“万里桥。”上因追叹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无忧矣。”

一行为唐代高僧。崔园时为剑南节度副使,后以迎接玄宗有功而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玄宗幸蜀,在成都呆了一年多,从《万里桥》此条所记来看,玄宗当是见过万里桥的。一行师所言有玄机,或许对玄宗避安史之乱而逃蜀早有预测。玄宗行幸万里,盖与万里桥名巧合,非万里桥所得名的原因。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此后遂为成都重要水陆码头。

万里桥今称南门大桥,俗称老南门大桥,单孔钢筋混凝土建造。1998年,为满足城市交通需要而拆旧桥而新建。桥长85米,宽15米。桥南岸新建一座现代化的海洋巨轮式样的建筑,叫“万里号饭店”,正应张籍 “万里桥边多酒家”诗意。

二、蜀中物产

1.蜜唧

《管锥编》之《史记会注考证》第四十九条:《醒世姻缘》第五十回孙兰姬“将出高邮鸭蛋、金华火腿、湖广糟鱼、宁波淡菜……北京琥珀糖,摆了一个十五格精致攒盆”(参见第七十九回寄姐想吃“四川的蜜唧、福建的蝌蚪”等十四物)。

按蜜唧亦作“三叫”,以出生不超过三天的初生鼠饲之以蜜而成。筷子夹起——鼠一叫,酱碟里一蘸——鼠再叫,送入口中一咬——鼠又一叫,此之谓“三叫”。今天岭南一带还继续流行这个吃法。

“蜜唧”最早载之于典籍在唐朝张《朝野佥载》卷二:“岭 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苏轼流放海南儋州时,苏辙也被贬雷州。因为缺衣少食,苏辙饿得皮包骨头。苏轼写了一首诗《闻子由瘦》,说儋州也缺乏肉食: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最开始,他对蜜唧是抵触的,一听到“蜜唧”这俩儿字都要吐。后来实在是饿极了,也就吃了,并慢慢习惯,成了日常食物。在《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中,他如此记道:“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

《醒世姻缘传》中,寄姐所开列的食单,“四川的蜜唧”排第一,足见唐宋至明清,“四川蜜唧”大有声名,而蜀地吃蜜唧正同今天吃回锅肉一样寻常。

《醒世姻缘传》所记是否足以取信?作为明清之际最为杰出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由一个两代姻缘的家族故事,较为精细地展示了北方乡镇的绅宦细民的日常生活,卑微细琐的生活细节随处可见。胡适评价其“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其对吃食的描寫,是完全可以作为社会世情来观察参考的。

张岱的《陶庵梦忆》可以佐证《醒世姻缘传》的记录。在《严助庙》一文中,张岱述及众多祭祀贡品时,归于“非理”类的有“云南蜜唧、峨眉雪蛆”。“蜜唧”已由四川变成云南。又可见吃蜜唧之习惯,不独岭南和四川,云南人也喜好这等生猛之食。

到了晚清,蜜唧的食用地图发生了变化。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粤肴有所谓蜜唧烧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长分许,浸蜜中。食时,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际,尚唧唧作声。然非上宾,无此盛设也。其大者如猫,则干之以为脯。”

从岭南獠民而至四川、云南,最后再回到广东,蜜唧的生猛之旅由唐宋而至明清,再到今天,数百上千年间,发生了数次变化。作为四川特色饮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还是让人足够想像。和扬雄《蜀都赋》“甘甜之和”的记录合并起来看,在汉到唐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内,蜀地饮食嗜甜是可以确证的。而明清之际的这种饮食习惯,可能跟大量的湖广移民进入蜀地后有关。

今天,“蜜唧”之食已在四川普遍退出,温柔敦厚的蜀人对蜜唧的感受,正如苏轼当年一样“闻之即呕”。今天的粤地,已将“蜜唧”吃成了一个产业,据说为满足大量食客的需求,市场上已产生专门的养殖户,大批量豢养并繁殖家鼠,以应所需。

2.杜鹃

《管锥编》之《太平广记》第一百一十三条:洪亮吉《玉尘集》卷下自记少作《白杜鹃》诗:应是蜀禽啼未遍,却教明月照还空。

按此条涉“杜鹃啼血”名典,钱锺书先生引此谈“诗咏保护色”,真别开新面。白杜鹃,又名映山白,每年4-5月盛开,花色纯白如雪,偶见淡红。白杜鹃不特四川独产,江浙、两广及陕西、云南等各大城市常见栽培。

3.蜀象

《管锥编》之《太平广记》第一百八十九条:《阆州莫徭》(出《广异记》)老象足中有竹丁,乞人拔之。按同卷《华容庄象》(出《朝野佥载》)事類……阆州之象酬莫徭以“酷大”象牙,售价百万。

按:阆州,即今天的四川阆中。古蜀王朝一直有野生大象生存,已成不争之事实。此条虽出自志怪传奇,但作者戴孚生在唐初,其笔记记录颇资采信。作家蒋蓝对明末的象战有较为详尽的考证,可参见。

4. 蜀锦

《管锥编》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十七条:扬赋称“自造奇锦,发文扬采”,左赋亦称“贝锦斐成”,而魏文帝诏复云:“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岂魏文所得蜀锦亦如其所尝荔枝与?

按:扬雄和左思赋中所道皆为蜀锦。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与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蜀地是中国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色彩绚烂、工艺精巧的蜀锦。2000多年来,蜀锦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也为成都这个蜀锦产地城市打开了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名物通道。

扬雄赋中之“发文”,实指蜀锦之纹样。蜀锦发展到盛唐纹样图案最为丰富多彩,开元年间的新样以花鸟、团花为题材,以对称的环绕和团簇形式表现,被后人称为“唐花”,影响深远。

魏文帝所云“前后殊不相似”,因而判定为“下工之物”,实是不懂蜀锦纹样和工艺变化之故。另外,魏文帝所处历史时期,蜀锦规模和工艺还未臻鼎盛,他看到的尚不是最绮丽精巧的蜀锦,亦正如他吃到的荔枝尚不是最为新鲜地道的一样,认知偏差,盖因见闻不明。难怪张九龄后来会在《荔枝赋》中批评他:“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言之大谬也。”说蜀锦是“下工之物”,张九龄此评可移观。

5.龙目

《管锥编》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百二十四条:

《蜀都赋》:傍挺龙目,侧生荔枝。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云:“读至此而窃有疑焉。世南游蜀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余年,风俗方物,靡不质究,所谓‘龙目,未尝见之。间有白南中携到者,蜀人皆以为奇果;此外如荔枝、橄榄、余甘、榕木,蜀皆有之,但无龙目、榧实、杨梅三者耳。岂蜀昔有而今无耶?抑左氏考方志草木之未精耶?”

按龙目即龙眼,又称桂圆、益智,最早栽培在岭南,距今至少有2100年历史,汉朝初年广植于南方。《三辅黄图》有“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以植所得奇花异木……龙眼、荔枝、槟榔……皆百余本”的记载。龙眼最早应于公元1世纪前后移种到蜀地,后汉杨孚《南裔异物志》载:“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犍为……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此颇可为证。参考北宋诗人刘彦冲的《龙眼》诗中“左思赋咏名初出,玉局揄扬论岂颇”一联,颇可证明。玉局为宋时成都地名,今在成都市北郊。诗中之意,是说北宋时龙眼在玉局已大量栽种。唐胄《正德邛台志》证明龙眼在明朝时,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皆产。张世南生于南宋,所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余年”而“未尝见之”,或是如魏文帝一样“见闻不明”的原因。

今天,龙眼在四川犍为、屏山等县皆大量种植,屏山龙眼更成地理标志产品,供应蜀地食用。钱锺书先生称“左氏既画地自牢,则无怪论者之指瓮请入耳”,似乎肯定张世南对左思赋中极言蜀地在其时有“龙目”这样的物产表示怀疑的态度。钱锺书先生终生未履蜀地,龙眼在蜀地的种养情况,他无法像张世南那样有丰富全面的田野考察。凭借典籍资料的搜罗考证,他对张世南实则是倒追左思写赋的忘“本”失“实”自然,对四川栽种龙眼的历史,又多了一个难以决断的文史公案。

作者单位:成都商报社

猜你喜欢
管锥蜀锦王阳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音”差阳错
Digital synthesis of programmable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木芙蓉
何来《管锥篇》
悟稀赏独
邻壁之光
山居小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