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馆藏京派内画鼻烟壶赏析

2018-06-19 06:40郭健
文史杂志 2018年3期

郭健

摘   要: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的一个品种,是鼻烟壶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了二百余年之后才脱颖而出的一种新工艺。它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壶胚,用“背画”技法,反笔在壶胚内壁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琢、造型、装饰、实用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当然,内画鼻烟壶自有其起源、发展、流派与艺术特色以及一整套成熟的鉴赏方法。四川博物院馆藏京派内画鼻烟壶就很能说明问题。

关键词:馆藏京派内画鼻烟壶;内画大师;内画鉴赏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的一个品种,其作画技法为反笔作画,难度极大,是鼻烟壶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了二百余年之后才脱颖而出的一种新工艺。内画鼻烟壶一经问世,便立即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鼻烟壶的领域里独占鳌头,并且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之后,于造型艺术领域异军突起,为清代中后期暮气沉沉的传统艺术输入一股具有创造力的新风。内画鼻烟壶自清嘉庆年间以来,历经二百余年,成为鼻烟壶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其中京派内画鼻烟壶历史最长,这与北京长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内画鼻烟壶的起源

鼻烟至17世纪传入中国时,其盛鼻烟的容器——鼻烟壶(盒)的装潢较为简单。清顺治、康熙年间,宫廷造办处才开始制造青铜、玻璃、珐琅等各种材质的具有强烈装饰色彩的中国式鼻烟壶。至道光中晚期,战乱四起,国力衰微,鼻烟受卷烟等冲击逐步淡出舞台,鼻烟壶的制作也由盛转衰。而此时的内画鼻烟壶却异军突起,使鼻烟壶艺术大放异彩。

关于内画壶艺术的确切起源,不见史料记载,其形成也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讲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他也没有进行贿赂,所以等了很长时间,事情一拖再拖。这位小官吏钱粮耗尽,无奈地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画上绘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另一种说法为内画壶是由嘉庆年间一位南方的年轻画家发明的。他将画绘于壶内,既可增加壶的美感,又能使作品不受磨损。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来回晃动,将壶内壁磨出一层细纹,好使水墨与颜料附于其上。然后以弯曲钩的竹笔醮上颜色在内壁反向作画。这位内画的创始者就是甘桓。据许谟士先生考证,他的真名叫甘垣文。现在发现甘桓最早的壶作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的山水纹内画壶(图一)。壶体完美,壶内壁经过“串膛”加工处理,宜于绘画书写,效果极佳。甘桓的作品题材广泛。其敷色以墨色为主,以淡素的颜色为衬。例如他的内画山水,以深墨色为主兼以浅绿;花鸟画则以浅黄或浅红点缀;而动物则以绘北京狮子犬或雄鸡为主。他的壶均有题诗,以行书带草书之笔法写之。甘桓的笔名很多,常见的有甘烦文、一如居士、半山、云峰及古开樵等。当初有人误认为真有这么多艺人,后经仔细研究,才明白署有这些不同名字的壶实系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二、内画鼻烟壶的流派

清末民初,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内画艺术家,现在有实物流传下来知道姓名的达30多位,主要集中于京城和广东、山东地区。他们以自己的才华,使鼻烟壶的制作闪耀出最璀璨的光彩,也为后世内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最有名气的当属清末民初内画四大名家,他们是:高雅隽逸——周乐元,鬼斧神工——马少宣,纯朴多能——叶仲三,博雅超凡——丁二仲,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京、冀、鲁、粤四大流派。

由于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王朝皇都,又是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所以鼻烟壶四大流派以京派的历史最长。京派的艺人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鲁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盒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造型准确,风格典雅。粤派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而闻名。

三、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征

创造内画鼻烟壶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选材,要选用质地透明、洁净的原材料,例如水晶、玻璃、茶晶、琥珀等;第二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背画技术。关于原材料,嘉庆、道光以前,已经使用了水晶、玻璃、茶晶、琥珀、玛瑙等,并制作出不少使人一下便能看清壶内美景的鼻烟壶。另外内画鼻烟壶是反向操作,所以要求画师的视觉、思想及手上技巧一致,心想手到。反向书写、绘画要有深厚的书画技艺和敏锐的感觉,才能达到书法奇异、绘画精妙的艺术效果。内画艺术与国画艺术相同,讲究构图意境,用笔用色,款识印章等。一件成功的内画烟壶作品,不但要风格独特,赏心悦目,还要气韵生动,超凡脱俗。

反向作画也可在我国找到其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印章。印章正是在印材上刻写反字,而盖出来的便是“正”着的文字了。我国许多瓷器的图案、青铜器的纹饰等也多用印模反向制作而成。但反向作画与内画还有一定的区别。内画除了具备反向作画的技法外,还存在不顺手、图案复杂等难度。因此,内画鼻烟壶是集反向作画、绘画、微雕等技法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也有人认为,内画应该源于欧洲的背画。16世纪,欧洲兴起了玻璃绘画。这一绘画形式所创作出的作品,成为当时宫廷教堂和大教堂里最主要的装饰作品。背画是玻璃绘画中的一个品种,是由意大利和英国的画家发明的。背画的技法不同于在帆布、木板上的绘画,它必须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上,在反面进行相反地绘画,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正面看到正确的物象。195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过一部叫《中国十八世纪出口艺术品》(作者M·Jourdain)的书,书中介绍当时欧洲的背画技法已经影响到清代宫廷以及广州等地。这可能是由当时一些在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传播的。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制作的玻璃画,便是采取背面技法绘成的。我国的鼻烟壶制作匠师们也许正是借鉴了西方的背画风格,使制作出的内画鼻烟壶精美绝伦。

内画作品皆由壶口伸入细竹丝笔作画。内画艺人的落款及署印自然不可能真用印钤盖。但依中国书画习惯,这些内画艺人都用朱笔描画出小印,形同钤盖而成。这些内画艺人的题款,署名、画、印都带有个人风格,如周乐元内画常署“周乐元”三字,字下绘一白文“印”字方章,又有椭圆形“元印”二字白文印。马少宣常署“马少宣”楷书款,款下落椭圆白文“少宣”二字印;马绍先则在楷书款下落“绍”字白文印;又有署“叶仲三”下有椭圆“画印”二字白文印。丁二仲则常只署“二仲”或“二仲写于日下”,也有“丁二仲写”等款式,常在款下落长方白文横书“二仲”印,有的在抬首处押“丁”字长方白文印。毕荣九常署“毕荣九作”,以抬头和款下都押一白文“印”字;阎玉田则常署“玉田阎氏”四字,押“玉”“田”二印。熟悉这些内画艺人的落款、字体和印章款式,有助于我们提高内画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去伪存真,求其本原。

四、馆藏京派内画壶及其代表人物

周乐元是清代京派内画壶艺术大师,生卒不详,与马少宣、叶仲三并称为中国内画壶艺术三大巨匠。四川博物院藏有周乐元、马少宣的作品。周乐元早年是一位宫灯画师。这位纱灯妙手出身的京派内画大师,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绘画造诣。他的内画风格苍劲,笔力严谨,多仿王石谷、新罗山人等名家手笔,还将龚半千的樊实被杖法运用于内画,所作《寒江钓雪》《风雨归舟》《竹艺图》等内画壶,被人称为神品。目前已知周乐元最早的内画鼻烟壶作品创作于光绪八年(1882年),而最晚的则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乐元的内画题材很广泛,其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书法等,无不精美,尤擅山水画。常见堂款是“藕香斋”“三十六疏斋”。

馆藏的这件玻璃质地鼻烟壶,通高6.5厘米,胆形、小口、无盖,秀气雅致。器身图案分为两面,均为人物图,人物右上方绘有松枝。内画完整,笔墨清晰。器上方墨彩草书题有“壬辰秋月京师周乐元”款及红彩钤印。构图简约,笔力秀劲,以简洁而流动的笔法勾画人物和松枝。其墨彩不多,神韵十足,既有传统的风韵,又能自出新意,为一件难得的佳作。(图二)

马少宣,生卒不详。北京人(1867-1939年),原名光甲,回族,居住于北京牛街门楼胡同,后移居西砖胡同53号。因牛街地处宣武区以南,故作品有“作于宣南”书款。马少宣的艺术创作活动约在光绪十九年至民国16年间(1893年至1927年)。在3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创作的烟壶十分丰富,题材亦极为广泛,在当时内画家中独树一帜。马少宣的内画鼻烟壶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书画并茂,富有诗情画意。马少宣制作的内画鼻烟壶最常见的装饰形式,便是一面绘画,一面书法,而且同一题材,也常配有多种不同的诗句。第二,以山水画和人物肖像画为主,且尤以肖像画见长。马少宣的内画肖像多用墨彩,阴阳向背,宛如照片。由于功底扎实,使人很难看出是用笔在壶内反向画出来的,而是如同真地贴有一帧黑白照片一般。黎元洪、徐世昌、溥仪以及英王乔治六世和玛利皇后等中外名人,都上过马少宣内画壶的画面。不过,马少宣最喜爱的还是绘制京剧人物,尤善绘谭鑫培的戏装画。如谭氏饰演的《定军山》中的黄忠、《四郎探母》中的杨延昭及《卖马》中的秦琼形象,都是马少宣常表现的对象。第三,成功地临摹了欧阳询的书法艺术。马少宣的内画鼻烟壶临摹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用笔方圆互用,在横画与弯钩的收笔处,犹存隶意;行书则体势纵长,笔力劲捷,能在严谨平实中求奇险,于险绝中求平正。马少宣的创作活跃时期较周乐元要长。他在长达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内画杰作。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件内画鼻烟壶为玻璃质,直口,圆颈溜肩,壶腹扁圆丰盈,椭圆形圈足。其圈足大方稳重,小口直挺,高6.8厘米;所绘制内容是“八破图”。“八破图”又名锦灰堆,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八破”中的“八”是虚数,代表内容丰富,又是“发达”“发财”的意思;“破”是破碎,残缺不全,破家值萬贯,岁岁(碎碎)平安的意思。“锦灰堆”起于元代,盛于清末,颇有西方解构主义之味。作者以戏玩、散漫的笔触,真实地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呈现出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破败而和谐、质朴而典雅的感觉,颇耐人寻味。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熟知古代当票、邮票等事物样式等等绝活。其制作难度大,耗时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即便是极少数善画者,亦因年事已高而难以胜任,遂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日渐式微。从马少宣先生的内画鼻烟壶史,其实也能看出“锦灰堆”的发展与衰亡的轨迹。马少宣先生早期的作品(图三)看似缭乱,却充满生机;至晚则显出颓丧之气。

阎玉田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内画画师,也是京派内画大师之一,其生平资料极少,绘画风格师法新罗山人。其于1895年至1918年间作画活跃,作品颇有水平,尤以山水画见长,很有古风。他的壶均系一面为山水,另一面则是鹰、鸟、梅花或盆栽。作品主要以墨色为主,偶然加淡彩作点缀,细看均富诗意。阎玉田作过一些很大型的壶。如一件玻璃质地的壶,通高7.1厘米,小口,绘山水花鸟,布局合理,以淡彩点缀;且制作精美,玲珑秀丽;壶身有题跋。(图四)整件作品具有清末民国时期流行的折方式造型特点,十分别致。

张葆田是清光绪年间人,也为京派著名的内画鼻烟壶大师,活跃于1891年至1903年。他的题材以山水画为重,其余为奇行、盆栽、荷花等。张氏仅作画四年,作品存世不多。他的一件山水人物鼻烟壶,高5.5厘米,宽4.5厘米,为小口、直颈、溜肩、扁腹、椭圆圈足。其人物、山水浓淡适宜,笔触雄浑飘逸,壶身有“癸巳初秋京师张葆田作”题款及钤印。(图五)这是一件难得的内画精品。

丁二仲原名叫丁尚庾,二仲为艺名。他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杰出内画名家,不论绘画的技艺,还是构图的缜密,都令人啧啧称奇。他的篆刻技艺亦很高,《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字号索引》一书,对此有详细介绍。他所雕刻的印章、扇骨均为珍品。他的国画和书法也颇有功力。他画内画壶其实仅是业余爱好,而且多数馈赠亲友,因此作品存世稀少,弥足珍贵。

丁二仲的一件山水人物内画鼻烟壶尤为人称奇。壶直口,圆颈溜肩,腹扁圆丰盈,椭圆形圈足,通高7.1厘米。上面所绘山水人物,飘逸清雅,栩栩如生,并有二仲题跋。(图六)

丁二仲存世的另一作品为延年益寿内画鼻烟壶,同样为直口,圆颈溜肩,腹扁圆丰盈,椭圆形圈足。壶内绘老树、红梅,壶身有题字“延年益寿”及“二仲”题款(图七)。

内画鼻烟壶多带有画家款识,从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几件鼻烟壶可见一斑,这也是我们知晓清晚期至民国初期内画大师高超技艺与艺术风格的主要途径。当然,这一时期的内画鼻烟壶表达出更多的是个人审美趋向。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鼻烟及鼻烟壶系明末清初以降的舶来品,并不为时尚所喜,故而与之毗连的内画艺术亦未被固有传统所接纳。尽管如此,内画艺术仍然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门类(或归入其中的民间艺术更为恰当),而且是光彩熠熠的一大门类。其中,清光绪之后的内画画家,以京派内画大师周乐元、叶仲三和马少宣最值得关注。这三家款识存世作品数量最多,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形成个性化表达;而同时期以及晚近的内画家则大多通过图像语言与之建立起渊源关系。因此可以说,周乐元、叶仲三和马少宣确立了中国内画的“风格”,代表了内画转型的不同范式。我们从上述几件馆藏的京派内画鼻烟壶似可窥其风貌。

总之,本文所举的四川博物院馆藏京派内画鼻烟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对我们正确鉴别清末民初京派内画鼻烟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是中国美术绵延发展的极为典型的实物载体。从馆藏京派内画鼻烟壶来看,虽然其造型简单,小巧盈握,却融汇了多种艺术风格(主要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融汇)。我们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美术在近代走向開放的脉搏,感悟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及其特征。

参考文献:

[1]吕冬梅、张兆祥:《名家内画鼻烟壶鉴赏》,《收藏界》2007年6月号。

[2]田宝川、褚艳:《内画鼻烟壶艺术的发展及其鉴赏》,《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张孜江:《馆藏名家鼻烟壶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2月号。

[4]李笙清、彭建、左易正:《秀逸隽永 别有洞天——武汉博物馆馆藏鼻烟壶撷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7月号。

[5]管东华:《妙笔生花 壶里乾坤——浅说内画鼻烟壶》,四川博物院编《博物馆学刊》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6]蒋玲玲:《浅谈京派内画鼻烟壶之艺术特色》,《电影评介》2010年11月号。

[7]马增善:《马少宣与内画艺术》,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8]王金海:《鼻烟壶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