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漫步

2018-06-19 06:40钱声广
文史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钱声广

休假在故乡,滁州的几位战友约我去登琅琊山。

那天蒙蒙细雨,青山雾隐,琅琊山也沉浸于这云遮雾绕中。年少时的记忆萦绕在我的脑海。那时在故乡我读过《醉翁亭记》,便也时常来此游玩,常坐于醉翁亭中。但欧阳修是什么人,我那个时候不知道。听长者说,琅琊山有灵气,出过帝王,但却不知道是琅琊王司马睿曾避难于此,招贤纳士,谋划安邦定国之计,终得帝位,建立东晋……

转瞬间往事已矣,现在的琅琊山早已成为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到达琅琊山景区北大门,步行一公里多就来到了醉翁亭。虽说叫亭,其实已是一座庭院,一共九院七亭,亭台楼角,楹联匾额,真草隶篆,龙飞凤舞,无不彰显着琅琊山文化的厚重。

醉翁亭是宋僧智仙为欧阳修所造。宋时的亭子早已毁于兵火,现在的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我的同乡、全椒人薛时雨按原样重修的,数百年来虽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皆因欧公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使之闻名遐迩。亭因文而贵,文因人而显,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其实,醉翁亭的建成离今已有960多年。近千年历史,朝代更替,兵燹连连,想必古迹是建建毁毁、毁毁建建在所难免。“琅琊古寺”“天王殿”,还有那“三天门”的旧阶石,以及路边那字迹漫漶的残碑,都昭示着琅琊山历经时代风雨,沧桑而厚重。

我伫立于欧公雕像前,他那怡然、乐观的神采被雕塑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他那深藏于心的淡淡忧愁和难言的苦衷,仿佛也显露于眉宇之间。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最终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欧阳修遭遇到人生的凄风苦雨时,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僧智仙伸出友爱之手:第二年,专门为欧阳修在琅琊山脚下修建了一个亭子,让他在此办理政务、交朋结友、赋诗侑酒,使他那颗失意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他戏谑地将自己号为“醉翁”,将此亭称为“醉翁亭”,并写下不朽名篇《醉翁亭记》,抒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幽情。文如其人。乐观、谦和、简约,是欧阳修一生为人为官的风格。

我一字一顿地诵读着那玻璃框内的“欧文苏字”。在苏东坡老家眉山的“三苏祠”里也有一块这样的碑文。那是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时任滁州知州王诏邀请书写《醉翁亭记》并刻碑。珠联璧合的“欧文苏字”是这对师生留给滁州、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算是四川同乡,而且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也仕途多舛,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和品格,亦是为官者的核心意识和终极指向,那就是——爱国、爱民。欧阳修、苏东坡之所以能令人传颂于今,正是缘于他们的亲民、为民的民本思想。

欧阳修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1007年8月)出生在绵州(治今四川绵阳)。其父欧阳观,庐陵(治今江西吉安)人,景德四年任绵州推官。作为推官,他主管刑狱,在办案时反复推敲,量刑时十分谨慎。为防止发生冤假错案,欧阳观总是朝乾夕惕,废寝忘食。他勤政敬业、清廉端庄、恪守清贫的为官为人作风,深刻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在绵州生活3年后,随父母去了泰州。父亲去世时,欧阳修年仅4岁。母亲郑氏抚养欧阳修,虽日子过得艰难,却常常用其父的故事勉励欧阳修,激励他正视困难,奋发有为。家里无钱买纸习字,郑氏就教导欧阳修以芦荻为笔,以细沙为纸,在上面练习写字,留下“画荻教子”的千古美谈。正是严格的家风家教,使少年的欧阳修养成了勤勉好学的习惯。

历史的记载是厚重的,欧阳修24岁举进士,后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在政治上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身体力行者,主张革新;文学上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成功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他留下了大量著作,著有《欧阳文忠集》153卷,撰著《新唐书》(与宋祁等合著)《新五代史》《毛诗本义》等经史著作多部,诗、词、散文、金石学著述丰硕,成就灿然。他被贬时,四十刚出头,可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苏门四学士、王安石、曾巩、包拯……都得到他的提携与指教。后人称颂他“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赞其:“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

欧阳修无论是为人为文为官,无不表现出从容宽厚、率性自然的个性,尤以为政宽简著称。其子欧阳发等回忆他:“公至数日,事十减五六;既久,官宇阒然。”当然,欧公的宽简,不是指他纵情于山水,喝酒吟诗而草率政务。正如他对宽简的解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事弛废而民受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去其繁碎尔。”(《钦定四库全书·文忠集》附录卷五《事迹》)亦即施政讲究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苛刻武断,不繁缛琐碎,不求博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足见其实事求是的领导艺术。在他任滁州知州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给琅琊山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还有流传千古的不朽诗文;而政声卓著处,则百姓安居乐业,更给滁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诚如《宋史·欧阳修列传》所言:“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走出醉翁亭,漫步在琅琊古道上,两旁万树千枝,红黄绿色彩相间;潺潺流水声如琴弦拨动,顷刻间让我有穿越千年时空之感。欧阳修这位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体,融官员、文人、学者为一身的一代名臣,当官场浊流将其沖到谷底时,没有消极避世,更没有沉沦无语,而是心谙沧浪之水,撞击出千年余音——《醉翁亭记》。何其美哉也。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琅琊山的情怀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