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人静脉血常规标本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2018-06-22 08:24杨尚瑜
吉林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血常规标本血小板

杨尚瑜,雷 娇,李 雪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血液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验的基本项目之一,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1-2]。一般来说,医院上午血常规检验标本量大,上午有门诊、住院和体检的血液常规标本,这些标本一般都是集中送至检验科。为了保证门诊和住院患者尽早拿到检测报告,体检者的血常规标本往往是最后才能完成检测。体检标本通常于早上7∶00~8∶00采集,检测时间一般在上午10∶00以后。临床工作中,在审核体检者血常规报告时发现多数体检者血常规结果中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有学者发现,血小板平均体积在标本采集后第0.5小时或第1小时后就发生显著变化[3-4],但郭琛峰等认为在2 h内变化不大[5],同时发现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其他项的影响报道[4-5]不一。本文以健康成人静脉血常规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为变量观察血常规结果参数的变化,探讨放置时间对健康成人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找出体检者血液常规标本测定的最佳时间,提供更准确的血常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4月~2017年5月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区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人血液常规标本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16~65岁。仪器:MindrayBC-69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血管:美国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BD)公司生产,含EDTA-K2抗凝剂,规格为3 ml的半透明紫色头管,生产日期:2016年10月,有效期至2018年1月,批号为6253701。采血针:美国BD公司生产,生产日期:2016年10月,有效期:2021年9月,批号:6278632。试剂情况:试剂均产于中国迈瑞。其他详见表1。

表1血液常规检测所需试剂情况表

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M-68FR染色液2017-1-132018-1-122017011301M-68DR稀释液2017-1-142019-1-132017011408M-68DS稀释液2017-2-252019-2-242017022502M-68FD染色液2016-8-52017-8-42016080501M-68LD溶血剂2017-3-142019-3-132017031410M-68LH溶血剂2016-8-162018-8-152016081604M-68LB溶血剂2016-12-142018-12-1320160121406

1.2质控:血液常规质控品采用Sysmex生产、规格为4.5 ml的低中水平质控品,有效期至2017年6月11日,批号为70780810。

1.3检测方法:在检测样本之前先进行血液常规室内质控,在控后室温下,分别于采血后第20分钟、第1小时、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等5个时间点将标本依次放于MindrayBC-6900专用试管架上,然后置于MindrayBC-69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进样区自动进行检测,并记录每次检测的结果。

2 结果

血液常规检测结果在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后,各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有少许增高的趋势。经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放置第1小时、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下与采血后第20分钟检测的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第1小时与第5小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计数在采血后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与第20分钟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淋巴细胞(Leukocyte,L)数绝对值、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在室温下放置第1小时、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与第20分钟测定值相比,经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采血后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与第20分钟时间点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采血后第1小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采血后第20分钟MPV与放置第1小时、第1.5小时、第2.5小时和第5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第1.5小时、第2.5小时、第5小时与第1小时的MPV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第2.5小时、第5小时结果与第1.5小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结果具体情况见表2。

项目第20分钟第1小时第1.5小时第2.5小时第5小时WBC(×109/L)6.42±1.706.48±1.70①6.50±1.70①6.51±1.71①6.53±1.71①②N(×109/L)3.95±1.283.97±1.513.98±1.28①4.0±1.28①4.02±1.28①L(×109/L)1.91±0.571.93±0.581.95±0.581.93±0.581.95±0.58RBC(×1012/L)4.64±0.504.65±0.504.64±0.514.62±0.544.63±0.50HGB (g/L)143.81±16.08143.60±15.85143.63±15.69143.59±15.70143.58±15.70HCT(%)43.72±4.2943.48±4.3043.40±4.2643.40±4.2743.46±4.33MCV(fl)93.85±5.9893.78±5.9993.82±5.9993.82±6.0693.48±7.71MCH(pg)31.05±2.1830.97±2.1831.0±2.1931.0±2.1831.06±2.20MCHC(g/L)330.7±6.84330.11±6.46330.47±6.35330.41±6.45330.07±6.66PLT(×109/L)199.00±46.17199.30±46.18196.27±46.05①②194.80±46.03①②195.63±45.82①②MPV(fl)11.23±1.4811.46±1.50①11.57±1.50①②11.70±1.41①②③11.69±1.43①②③

注:与采血后第20分钟比较,①P<0.05;与采血后第1小时比较,②P<0.05;与采血后第1.5小时比较,③P<0.05

3 讨论

血液常规检验是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与分析,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内容之一[6]。血液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7-8]。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分析数据发现,WBC在采血后第1小时稍有增高,但第1小时、第1.5小时和第2.5小时之间变化不大,趋于稳定。N在第1.5小时后开始有升高。这与刘伟和赵红英等学者研究发现室温下WBC结果随放置时间增加而稍增加[9-10]较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所用真空采血管为3 ml管,但一般采血量都不到3 ml,从而引起管内压力增加;而仪器自动穿刺进样的吸样力是一定的,管内阻力增加就会阻碍吸样力,从而可能会引起吸样减少,导致WBC等结果偏低;而随着吸样次数的增加,在每次开始吸样时会有一部分阻力随着吸样管道溢出管外,多次吸样后采血管内的压力逐渐减小,吸样量会逐渐增加,从而引起WBC值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值逐渐增高。采血量不够也会造成抗凝剂过量,引起管内环境为高渗,时间久置后也会引起WBC和N变化。有文献发现高抗凝剂浓度会引起WBC的核浆比例变化[11],导致中性粒细胞异淋化和单核化表现。还有可能是仪器混匀效果不好、标本量偏少等原因,但具体什么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RBC、HGB和MPV等参数在室温放置5 h都较稳定,对其结果基本无影响。这与郭琛峰等学者研究发现红细胞在第5小时后开始变化[5]一致。这可能与红细胞能进行糖酵解产生一定能量,使细胞维持在正常形态和大小,从而引起短时间内红细胞不被破坏有关。还有可能是红细胞体积稍大,对于抗凝剂浓度和管内壁压力的影响较小。

PLT在第1.5小时后开始有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这与胡红梅等研究的PLT随放置时间延长持续下降[12]一致。由于血小板在离体后易发生聚集和黏附,参与止凝血,管内虽有抗凝剂,但也可能发生微小的凝血反应,导致PLT因被使用或者破坏而减少。笔者使用的EDTA钾盐抗凝,当浓度过高时,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3-14],从而也会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有研究发现血液常规标本放置越久,其PLT越容易聚集,导致PLT计数偏低[15]。MPV是几个指标中变化最明显的,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这主要是由于EDTA钾盐抗凝剂的作用,当采血量不足时,会使抗凝管内离体的血处于高渗液中,导致血细胞内渗透压低于细胞外,水分子等进入PLT内,引起体积增大,从而导致MPV增加[16]。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为确保血液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血常规标本最好在采血后1 h内完成检测;对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则尽量要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宜过长。

4 参考文献

[1] 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标本检测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28(14):8.

[2] 杨 军.妊娠期贫血患者全血细胞分析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7,38(10):1844.

[3] 张开民,贾明合,汪从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对血常规分析中各测量参数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3):2928.

[4] 张 丹.抗凝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4):477.

[5] 郭琛峰.静脉血样品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6,37(18):32.

[6] 李艳冬.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志,2016,48(7):856.

[7] 林幼萍.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8] 刘 静.血常规、生化以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22):3278.

[9] 刘 伟.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0):274.

[10] 赵红英.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80.

[11] 梁委军,曾张琴,董家书.EDTA-K2浓度对全血细胞分析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9):87.

[12] 胡红梅,张晋敏和陈淑红.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细胞各参数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8):903.

[13] 甘 强,李 娜,张 华,等.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6例分析及纠正[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3):1870.

[14] 崔俊林,曹 娟.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105.

[15] 施紫薇,黄 婷,胡锡林.MindrayBC-6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低值血小板临床性能评价[J].中国医疗装备,2017,14(2):23.

[16] 徐云侠,王银娥,汪文英,等.真空管采血量不足对血液分析仪分析结果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322.

猜你喜欢
血常规标本血小板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常规解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