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像及骨髓象特征分析

2018-06-22 08:24胡道航陈思锦付书南
吉林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血常规骨髓计数

胡道航,陈思锦,付书南

(1.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2010级,贵州 遵义 5630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贵州 遵义 563000)

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数量增多,超过参考区间的一种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上将其分为骨髓增殖性肿瘤(Tn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thrombocythemia,RT)两大类。MPN中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与RT为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或体征,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较为困难,但两者的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后明显不同,因此临床上需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两类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像、骨髓象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在ET和R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数值≥450×109/L住院首次诊断的患者,其中ET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共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48~77岁,平均60.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2]。RT组2014年7月~2014年10月患者332例,男195例,女137例,年龄40~87岁,平均56.2岁,收集的所有RT病患的原发病因均明确诊断。

1.2实验仪器:①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血液分析仪以及原装的配套试剂。②OLYMPUS BX-51生物显微镜。③骨髓图像采集分析系统。

1.3研究方法

1.3.1血常规检查:采用XE2100血液分析仪在做好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的条件下测定两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常规各项检测结果。

1.3.2骨髓象检查:两组病患住院治疗前由穿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选择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进行穿刺抽取骨髓,抽取0.2 ml的骨髓液立即进行推片,同时对病患采集末梢血推片,然后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进行染色后镜检:选择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均匀、厚薄适宜处在低倍镜下采用五级分类法观察骨髓片的情况,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油镜下分类200个有核细胞计算粒系、红系、淋巴细胞的比例;选择涂片体部至体尾交界处共1.5 cm×3 cm面积计数巨核细胞数量。ET组全部36例均作骨髓象检查,RT组332例患者中有45例作骨髓象检查。

2 结果

2.1ET组和RT组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结果比较:见表1。

组别例数WBC(×109/L)NEUT(%)LYM(%)MON(%)EOS(%)BASO(%)ET组3613.26±4.1278.43±11.8115.63±5.222.11±0.504.24±2.761.54±0.52RT组3328.65±3.1575.66±10.2517.83±6.722.06±0.563.97±2.690.46±0.35P值<0.05>0.05>0.05>0.05>0.05<0.05

2.2ET组与RT组血小板参数结果比较:见表2。两组血小板计数增多程度比较,见表3。

组别PLT计数(×109/L)MPV(fl)PDW(%)PCT(%)RT组(n=34)530.95±84.627.95±0.6315.8±0.520.35±0.08ET组(n=36)1 123.27±282.317.23±0.4919.6±0.760.52±0.14P值<0.01<0.05<0.05<0.05

表3ET组与RT组血小板计数增多程度比较[例(%)]

血小板计数(109/L)ET组(n=36)RT组(n=332)≥4500(0.00)273(82.22)≥6002(5.56)54(16.27)≥80019 (52.78)7(2.11)≥1 00015(41.66)0(0.00)

注:两组比较,P<0.05

2.3ET组与RT组骨髓象检查结果比较:见表4。

表4ET组与RT组骨髓象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增生程度[例(%)]极度减低+减低 活跃+明显活跃粒系[例(%)]红系(x±s,%)淋巴(x±s,%)巨核(个/1.5×3 cm)ET组3616(44.44)65.25±21.1420(55.56)68.53±18.1215.22±8.2611.15±6.28RT组33277(23.19)58.06±18.42255(76.81)52.34±14.6826.56±11.439.05±4.74P值<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ET组的白细胞参数中WBC总数及嗜碱性粒细胞比例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属MPN其中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ET具有MPN的共同特征,表现为骨髓巨核系细胞增殖或伴多系细胞增殖,增殖细胞向终末分化成熟,外周血在血小板显著持续性增多的同时伴有白细胞轻度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是MPN的共同特征。RT病因复杂多样,常见有感染、炎性反应、某些贫血、肿瘤、急性失血、手术以及生理因素等,属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在原发病有效治疗或诱因去除后缓解,一般无多系增殖,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无明显变化。

血小板增多程度及其他血小板参数也是临床鉴别ET与RT可参考的指标,本试验ET组的PLT总数明显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W、PCT、MPV三项指标与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很多研究认为ET发病机制可能与JAK2V617F基因突变相关[3-5],在血小板数量持续显著增多的同时伴有形态、功能的异常。RT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起到重要作用[6-7],IL-6协同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可升高促血小板生成素,IL-6能刺激巨核细胞增生,但增多的血小板形态、功能一般正常,多无相应的症状。国内外关于ET诊断标准中血小板数量相差很大,国内张之南标准为PLT≥1 000×109/L,瑞典标准为PLT≥600×109/L,WHO2008版标准为PLT≥450×109/L,选择合适的PLT数量作为诊断指标非常重要,血小板数标准过高容易延误诊断,过低导致与RT鉴别困难。本试验结果表明,ET患者PLT数量≥800×109/L占94.44%(34/36),RT组PLT集中在400~800×109/L,比例占97.89%(325/332),因此建议国内将PLT标准调整为≥800×109/L作为诊断ET的参考指标。

两组血小板增多症的骨髓象比较,ET组骨髓增生程度较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系、红系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ET早期骨髓增生良好,巨核系有显著增多,病程中后期随病情进展常伴随骨髓纤维化改变、骨髓衰竭等表现,同时血小板质与量的明显改变可影响骨髓穿刺操作时易于混血,导致骨髓象表现不一,总体增生程度不及RT骨髓象。

ET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好发于50~70岁患者,近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RT也是中老年常见病症,多种因素可导致PLT增多,综合分析ET与RT血像、骨髓象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两组疾病,同时PLT数量是诊断ET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合适的PLT数量标准对临床及时诊断ET而不延误诊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 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9.

[2] Swerdlow SH,Campo E,Harris NL,et al.(200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IARC,Lyon,2008:40-49.

[3] 夏 珺,徐 卫,张苏江,等.JAK2V617F点突变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2):416.

[4] 朱俊芳,刘 媛,刘 蓓,等.骨髓增殖性疾病中JAK2V617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4):916.

[5] 魏佳慧,谭 平,何成彦,等.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5):912.

[6] 陈世凤,郑 军.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12.

[7] 于春晓,高胜海.血小板参数和骨髓巨核细胞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71.

猜你喜欢
血常规骨髓计数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古人计数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血常规解读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结绳计数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