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第二综合楼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2018-06-23 07:07覃丹吴家怡钟璨宇
重庆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屋顶空间建筑

覃丹,吴家怡,钟璨宇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

0 引言

大学扩招导致教学空间越来越紧张。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位于重庆大学B区,教学场所集中于建筑城规学院楼。而因教学空间不足,自2009级开始,学院被迫让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搬至同校区的第二综合楼(以下称为“二综”)的17、18楼上课。与系馆不同的是,第二综合楼为通用性教学楼,从而产生了设计专业的专业性空间需求与通用性空间现状的矛盾。

针对该问题,我们对“二综”17、18楼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研究,且因其位于顶楼,所以未被利用的屋顶空间同样被我们纳入研究范围。此次研究分为两类,一为完全基于现有环境下的改造设计研究;二为在楼层主要结构保持不变的理想情况下,以模块化和可变性较强的方式进行改造设计研究。这两种方式都旨在改善“二综”空间功能缺失、面积紧张的问题,以期重塑环境氛围。

1 设计专业公共空间的特点

1.1 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

设计专业强调创新思维和知识强化,传统设计专业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形体的操作方法和图纸的表达越来越娴熟,但这些成果呈现出来的空间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常常脱离真实的人体尺度,空间与形态或流于视觉的“审美”,或缺乏行为与事件发生的逻辑。

因此,在设计专业低年级教学中,除了对需要掌握的基本空间技法和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空间的核心价值——即蕴藏在各种表象后面的空间文法。空间文法与环境相关联,与生活形态关联,与材料与建造方式相关联。将对空间的形态操作转化为实体建造,建立起人体尺度与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理解空间形成逻辑,将苍白抽象的设计概念介入学生的实景体验中。所以,在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强调感知是学生把握建筑最本质要素的重要途径之一[1]。

1.2 设计专业公共空间的交流氛围营造

设计专业教学的空间环境是培养设计师的起点,是设计专业学生第一个认真接触的建筑教材,学生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教学环境作为获取设计知识和逻辑的参考对象,教学环境的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2]。

“专业知识体系的获取不是建筑基础学习的全部目的,这一目的也应包括获得多维知识体系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教学环境与氛围就显得极其重要。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与其说大学的任务并非灌输某种特定的知识,不如说大学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场所。 ”[3]

与此同时,设计专业中的学科分科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三门学科,建筑学需要有城市尺度,城乡规划需要景观绿化,风景园林需要借建筑造园,三个专业间彼此交流的机会应是频繁的,设计理论和设计能力更趋向于综合。

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筑系馆就利用廊道形成方案展示空间以实现氛围塑造(图1)。廊道空间是教学空间的内部道路,其线性的空间特点带来了方向性和连续性的空间性质,同时串联起各个班级专业的联系,是空间转换中的趣味空间。

图1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廊道

图2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厅

图3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屋顶

1.3 设计专业公共空间的适应性

设计专业教学涉及的课外实践内容需要较充裕的教学空间辅助,所以如何合理地开拓利用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相应的场所是思考的重点。其次,设计是具有时代性的,配套设施和空间随使用状态和时代演变的不同而改进,应注重空间利用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留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设计时应进行动态设计,使空间富有弹性,易于调整。昆明理工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门厅(图2),设置了一个既可满足基本座位需求又可作为模型展示台的阶梯型装置,展示效果抢眼。

其次,空间的拓展利用要符合教学空间后续发展的要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举办建造节时,经常因设计教室空间不足,转而利用系馆中庭和学校开放广场布展,忽略了闲置的“二综”屋顶空间,这里也可成为一个很好的室外拓展平台。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屋顶利用实例(图3),屋顶空间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开敞的空间既为大型建构模型提供展示区,同时实行屋顶绿化措施,将自然因素引入进来。

2 “二综”设计专业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基于对设计专业低年级的教学空间需求的分析,我们对“二综”设计专业使用的教学空间进行了测绘(图4、图5),并对空间现状的利用进行分析,发现带来现状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图4 17、18楼平面图

图5 屋顶平面图

首先是功能的缺失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新教学模式下的低年级教学,强调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这也需要教学的公共空间能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功能设施。教室空间的局限无法满足全部小组评图需求;楼层大厅虽有意设置了评图展板,但座位不足,隔音不良等问题都表明其并不是个合格的评图空间。现有的设备仅考虑布置不顾及实际使用方式,皆是利用上的浪费(图6-图10)。

图6 闲置房的屋顶空间(1)

图7 闲置房的屋顶空间(2)

图8 未被利用的墙头

图9 大厅空间

图10 未被利的展板

其次是空间氛围缺失。设计不是一个纯理论的过程,好的氛围烘托好的构思,言语的交流亦是思想的交流。在对现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二综”的公共空间虽有布置,但空间性质处理不足。如大厅空间过于开放且布置简陋,走廊空间则狭长昏暗,都未能营造出设计专业的活力氛围。

最后是教学空间紧张。设计类教学经常有模型建造和图纸展示的教学需求,该类需求常需要教学公共空间来承担,“二综”目前仅有走廊空间和大厅空间两处被利用。这也引导我们在现状调查时发现了可拓展空间,即被长期封闭的活动教室和屋顶空间,这可应对部分面积不足的问题。现状的屋顶景观较好,如何避免干扰设备管线也是利用新难题。

3 “二综”设计专业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基于前期对“二综”教学空间的现状分析,针对其空间功能性和适应性的不足,我们对在其中的使用者做了功能需求调查,对设计的空间类型需求分为三大类,分别在其内部拓展相应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设计空间的具体类型。

首先根据需求程度做出取舍。如表1、表2所示,教学类和制作类空间需求程度最高,皆达到50%以上,所以针对这两类空间的改造研究应是我们的考虑重点。对于需求程度较低的功能空间我们不强制满足或不予考虑。

表1 一年级学生需求(15级公共空间调查问卷综合的馈结果)

表2 二年级学生需求(14级公共空间调查问卷综合反馈结果)

其次是基于空间现状和现有设备,在原有的设备设置处完善其相应空间,满足其预设活动,或对其提供相应空间补充,以实现利用最大化。

同时,因为公共空间的面积限制,不可避免地需要“以一应多”——即以一个空间或一个装置来回应多功能需求。

最后是空间氛围的营造,在空间中植入设计专业的语言,让学生大脑保持活跃和新奇。

以图示表示我们设定的功能空间如图11-图13。

图11 17层改造示意图

图12 18层改造示意图

图13 屋顶改造示意图

4 解决及设计方法

以前期研究为指导,我们对17、18楼从“微”改造和大幅度改造两方面来进行设计,前者着重于空间利用模式研究,后者则对教学空间的可变性进行探究。

4.1 17、18楼“微”改造

(1)功能适应性:①大厅增设新的装置,为图纸展示及评图提供更多空间,赋予空间灵活性(图14);充分利用构造柱,结合可折叠图板,满足更多展图需求(图15)。

图14改造前大厅

图15 改造后大厅

图16 改造前教员休息室

图17 改造后教员休息室

图18 改造前电梯厅

图19 改造后电梯厅

(2)氛围营造:①在大厅中添加新的装置,提供交流平台,创造交往氛围;②重新规划闲置教师休息室功能,满足同学日常学习需求(图16、图17)。对班级空间整体规划整合,赋予空间可变性(图21)。优秀作业展示,营造设计专业学习氛围。

4.2 17、18楼大幅度改造设计

(1)功能适应性:①力争做到评图上大课等活动在教室内解决,放开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图20)。

图20 两班合并教学模式

图21 分班教学模式

图22 小组教学模式

图23 打通中庭空间

(2)氛围营造:①营造更适合设计专业学生不同上课模式的学习氛围;②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

4.3 屋顶改造设计

(1)功能适应性:

①改善屋顶环境,增加景观种植试验田(图24、图25)。

图24 改造前屋顶

图25 改造后屋顶

②为同学们提供大工具及材料存放仓库(图26、图27)。

图26 改造前屋顶电梯设备间

图27 改造后小仓库

图28 改造前屋顶构架

③充分利用原有屋顶构架,为同学们提供多样化活动空间(图28、图29)。

(2)氛围营造:①营造更宜人的屋顶空间氛围;②提供更多大型建构模型的展示区域;③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

图29 改造后屋顶构架

5 总结与思考

在教学模式发展创新的推动下,尤其是在设计专业的理论与设计并行、实践与想象相互促进的专业要求下,教学空间向公共空间拓展的需求是逐年增加的,应引起重视。在本次设计研究中,主要以三种途径去诠释空间的适应性。

(1)空间功能的复合性。“微”改造方案中一个空间需要满足多种功能,因环境的不同也对应着对一个装置的使用方式的可变性设计。大幅度改造方案中隔板是实现功能复合性的主要因素,多重空间变化都依靠隔板实现。

(2)空间氛围营造。重要的是首先确定需要营造的氛围情感。在“微”改造方案中,空间话语为温暖,与之匹配的为暖色材料,空间围合感增强,停留的安全感增强;在大幅度改造方案中,空间着力于让同学感受到“不受限”和“可能性”,与之相应的空间流动感更强,变化可能更多,空间氛围更开放大胆。

(3)空间拓展思路。“微”改造方案采取“外向型”空间拓展手段,即改善利用“二综”公共空间以外的空间——将屋顶空间开发利用;大幅度改造的方案采取“内向型”空间拓展手段,即借助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比例的相应变化,而使公共空间得到拓展。这不失为一种新的空间利用思路。

在教学楼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着眼于教育发展大背景,考量设计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因素,创造优美舒适的内部公共空间环境,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交往,以培养适合新设计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张建龙,徐甘.基于日常生活感知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J].时代建筑,2017(3).

[2]鲍继峰.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8.

[3]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3):54-57.

猜你喜欢
屋顶空间建筑
借“光”生财的屋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屋顶屋
建筑的“芯”
屋顶的雪(外四首)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