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醒狮文化传承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2018-06-23 10:54刘舟
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传统武术文化传承

刘舟

摘要: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遂溪醒狮文化,虽然仅仅传承了几百年时间,但其传承、发展的路线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提出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借鉴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形式,如何求“变”,求“常”,进而持续发展壮大。

关键词:遂溪醒狮 文化传承 传统武术 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007—03

盛行于明清时代,被赋予“中华一绝”独具特色的遂溪醒狮,是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历史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他存在时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来说,算是新兴的文化形式,但其发展传承确极具创新,在保有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与推陈出新,走出一符合自身特点的传承之路,在国内外表演比赛中获奖无数,在北京奥运会表演节目中崭露头角,在众多省市文化活动中一展风采。

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民族符号,作为一种生命形式,需要发育、成长,需要利用各种外界环境,来适应自身生长的需要,正如《系辞转》所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想长久,需要求“变”,求“常”,如何求“常”求“变”,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本文从文化生命论的角度,对遂溪醒狮文化的“常”“变”进行分析,通过借鉴,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指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1遂溪醒狮传承发展之路

我们讲文化,必然会讲到传统,因为文化必有传统,无传统就是无文化,讲传统必然会探讨传统的可传与不可传?传之可大可久与不可大可久?这正如自然界各种生命体一样,想要生存就要生长、发育,想要生长、发育就要有其自我的生命特征、个性和自我的一番精神,同时不断与外界环境相斗争,是利用、适应还是抵抗都关乎其生存状态。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和自我精神是内在的,是不能轻易去掉或消失的。

舞狮,是人们模仿狮子的生活形态,结合舞狮的动作和丰富的想象力所表现的一种综合性人体表演艺术,是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舞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球华人象征的传统技艺,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也展示了一种优秀的文化技艺。遂溪醒狮是中国舞狮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遂溪醒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传承发展之路定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1.1地域文化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遂溪醒狮发源于雷州半岛,是以民族节日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具有浓厚的“红土文化”气息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1.1.1自然经济环境优越

自古以来,在相对封闭的中国版图上,各族群之祖先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这个文明由其自身地理因素的制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长期以来形成共识,公认的行为方式,通行的价值准则,并逐步塑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

遂溪醒狮发源于雷州半岛上,东面和西面有北部湾和湛江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红色革命老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厚,经济贸易高度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地位都极为重要。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保证了文化交流的畅通,为遂溪醒狮文化的良好交流、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遂溪县的红土地貌特征,为遂溪醒狮文化融入了更多的“红土文化”气息。

1.1.2经济条件

文化是以经济活动中的人生或人生的经济活动为基本内容,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想和道德,都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遂溪县是中国南大门主要商埠之一,素有“湛江市区后花园”之称,经济地位的独特优势,不仅仅为遂溪醒狮文化的交流肃清了障碍,同时使得遂溪醒狮文化具备强大的同化异质文化的能力,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的沉淀之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模式,外来文化的引进或入侵,基本上被作为一种文化的补充和参照,这是遂溪醒狮得以长期健康传承与发展极其重要的条件。

1.2文化交流与融合特征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遂溪醒狮文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其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离不开其与本土民俗文化的融合。

1.2.1对外文化的交流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

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众文化交融为基础。文化的交融体现在与本国文化交融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人口迁徙对于文化的融合从古至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遂溪县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文化的融合离不开南迁和外来人口,在南迁和外来的人口中不乏士人志士,文化融合需要饱学士人的身体力行,因此,士人不同地域间的迁徙,带动着文化的传播。正是来自北方的和西方的有文化、有思想士人的迁徙,使北方和西方较为先进的文化得到传播,使文化之间出现碰撞,实现了彼此之间的认识,最终产生文化的融合。

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遂溪醒狮不仅创造文化、继承文化,还融合文化,创新文化,不仅仅有南狮表演之长,同时融合了北狮表演之精髓,不仅仅融合中国武术与其中,同时也融合礼舞蹈、编织、刺绣、杂技、绘画、音乐等多种文化形式,由此也被称之为“中华一绝”。

1.2.2民俗文化的融合

民俗风情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民俗风情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遂溪醒狮的表演可以分为庆贺、竞技、联谊、驱邪、阵式和演艺等六类,每逢喜庆节日、开业庆典等都离不开醒狮的助庆,正是这样地域文化的需求和民俗风情特点,遂溪醒狮不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建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遂溪醒狮文化。

1.3官方文化特征

官方对待文化的态度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道教以及道家文化在秦皇、汉武、李唐、明嘉靖皇帝统治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遂溪醒狮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官文化的扶持与帮助。为了更好地打造遂溪醒狮文化这张名片,打造遂溪醒狮文化艺术品牌,遂溪县政府提出“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使原本作为民间的艺术活动形式的形式文化,通过官方的扶持向着多元化、多方向、多渠道的路线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新时期的需求。在政府的扶持下,遂溪县已经有醒狮团300多个,各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团,并有相应的规范管理体系和管理组织机构,这为遂溪醒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遂溪县有醒狮团300多个,政府组织多次大规模的醒狮表演,并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舞狮表演,并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同时也被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官文化的态度。

综上所述,遂溪醒狮文化是经过上百年时间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经过发展融合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体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同化能力的文化价值体系。钱穆先生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出的两个观点“常”“变”,没有变,就不得常,没有常,也不得变。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好的诠释了钱穆先生对文化发展求“常”,求“变”的思想,遂溪醒狮文化的发展,在保持本身价值观和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即在“常”的状态下,不断的交流、融合,以官文化扶持为依托,形成了今天发展壮大的局面。

2遂溪醒狮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启示

历史是一个族群、民族、国家的“年轮”,历史深深地印刻着这个族群、民族、国家的文化。遂溪醒狮文化是被刻有“红土文化”的“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遂溪醒狮文化相比,文化层面更大,包含民族文化更丰富,覆盖地域更广泛,但同样作为中國传统文化之一,遂溪醒狮文化在求“常”之中求“变”,在求“变”之时,保持求“常”,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借鉴其发展之路,做到整体发展,避免各自为营;文化融合,杜绝轻视自我;官方扶持,勿忘初心。

2.1整体发展,避免各自为营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也是具有生命性和个性特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涉及地域广泛,门派、拳种、套路、器械众多,在世界文化领域也可以蔚为大观,可以说祖国大陆各处都有其身影存在,而每个地域的文化特征,表现形式,附带精神也都有所不同。虽然每个传统武术体系都有自己的文化内容,但都包含“天人合一”“刚健有为”之精髓。

中国传统武术与遂溪醒狮一样都具有地域特征,具有多种种类和形式,但与遂溪醒狮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提升相比,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之间各自为营,封闭自我。作为比遂溪醒狮更古老的、千年文化的中国传统武术,每个门派都是一种文化体系,都具有生命性,有生命性,就不能封闭自我,须利用外面,同时亦须抵抗外面。每一生命,则必有一外面,得靠它,利用它,又得防它、若只懂得依靠,不能抵抗,只懂得抵抗,不懂得依靠,那就都不对。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就需要借鉴遂溪醒狮的传承形式,各门派要以自身地域文化个性为基础,利用外界各种形式的拳种的优势文化,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只有进行合理利用,进行相互借鉴,以自身发展促进整体发展,以整体发展带动自身发展,避免各自为营,各自为战。

2.2文化融合,杜绝轻视自己

《易传》的哲学主张是求“变”,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变易是存在的基本方式。中国人讲变,还有一字连着就是“化”,合说“变化”,变之外又有化。化积了一段时间始成变,“变”只是一“空名”“化”乃是一“事实”。遂溪醒狮经过了百年不断求“变”求“常”,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化”,这个“化”的事实是今天遂溪醒狮发展之现状,这个“化”的结果是在认识自我,相信自我的基础上,进行求“变”之结果,如果对自身文化体系没有自信是实现不了的。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要发展,就要求“变”进而求“常”,这就免不了引起文化上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就要进行调和,进行有效融合,就像遂溪醒狮文化一样,在依托自我文化的基础上求“变”求“常”。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求“变”必须要根植于自身,相信自我,进而对不同文化进行有效的调和与融合,这样才是发展之“常道”。

2.3官方扶持,勿忘初心

官本位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官方对文化的态度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种文化的保留、发展都很难离开官方对文化的态度,小到遂溪醒狮文化的发展,大到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官方的重视与扶持。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然而这种重视与扶持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空谈,未像遂溪醒狮文化一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上,文章做的好,行动更重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更需要落实到地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到有政策,有落实,只有坚持自我,勿忘初心,才能让扶持得以实现,才能让发展成为现实。

3结论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之路应该科学合理的借鉴遂溪醒狮文化传承发展之路,保留个性,相信自我,积极融合,落实扶持,实现跨越,求“变”求“常”进而求“化”。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传统武术文化传承
传统武术怎么了?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