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事件的命名规律研究

2018-06-23 11:17郭泽德
山东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命名互联网

郭泽德

摘 要:舆论事件的命名关系到传播者的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典型的舆论事件命名更是对互联网文化的充实。目前大多数舆论事件的命名继承了新闻标题的概括性和客观性,并延续了新闻六要素的思路,这样能够运用有限的文字准确表达相关事件。传播效果是舆论事件命名的内在要求,不同事件,命名方式也有区别。

关键词:舆情事件;命名;互联网

1、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在传统媒体运营中,民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信息一方,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民众反馈渠道。然而,互联网和自媒体给予民众更多的发声渠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舆情是基于新媒体产生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两年的舆情事件频发,且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舆情事件的命名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仍然有一些可以总结的规律。这些规律与舆情的本质相关。首先舆情的主体是民众,民众具有规模大等特点。其次,舆情讨论的对象是社会事件,社会事件有一定的傳播范围,且影响较大。此外,舆情的构成要素是民众的态度,态度大体分为赞同、否定和中立。最后,互联网是舆情肥沃的土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影响着舆情事件的命名。也就是说舆情是广大民众对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变化产生的认知和态度。

2、舆情事件命名规律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的机构,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各大网站及论坛、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监测,并进对相关数据行分析,发布舆情报告。

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发布了《2016年度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报告》,按照事件发生时间和热度两个指标整理了,2016年社会热点舆情TOP30表格(以下简称表)。

表中的舆情事件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系统的研究样本。首先从事件影响力度来看,具有典型性。舆情本身是民众对某事件的态度取向,不论影响力度是指事件的辐射范围还是影响深度,以上事件都可以作为典型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其次,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为2016年1月至12月;再次,涉及的话题广,包括户籍改革、环境污染、教育管理、网络治理等;此外,涉及多个地域,例如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区。最后,表格是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综合监测各类网络信息后,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成果,因此以上表格具有研究价值。

2.1舆情事件命名简洁

从表中可以看出,舆情事件名称较简洁。首先,字数少,15字及以下字数的标题占标题总数的73.3%。除了文件、政策类话题外,其他话题的舆情名称字数均在10字左右,文件型名称最长也是24个字。最短标题仅4个字,分别是“雷洋事件”、“南方洪灾”。 其次,概括性强,利于传播。舆情根植于民众之中,这就要求传播内容言简意赅,通过简单陈述在民众间流传开。因此,表中的舆情名称借鉴了新闻六要素的思路,将谁、何时、何地、何事中的介个要素进行组合,以最简单的方式将事件传达清楚。例如:“山东问题疫苗事件”、“ 湖北江苏高考‘减招风波”、“ 多地现非法使用童工”等。

2.2舆情事件命名客观、准确

首先,明显态度倾向的词语仅为 6.67%。表中30个舆情事件中,多是陈述事件本身,例如:“河北大贤村洪灾事件”、“ 多地大学生陷‘校园贷旋涡”等。在舆情事件名称中很少有倾向性词语,例如:“东北女孩怒斥广安门医院号贩子”、“ 湖北仙桃民众抗议垃圾焚烧项目”等标题中出现“怒斥”、“抗议”等词语。然而这些词语仅是对事件内容的客观概括,并非事件传播者的态度倾向。仅有“甘肃农妇残杀四子后自杀”、“ 人社部治理:‘奇葩证明,取消无依据证明盖章”中“残” 、“奇葩”等字表达传播者的情感态度,但并不会对受传者的认知产生很大影响。即使如此,包含态度类词语的标题数仅占事件总量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

其次,舆情事件的命名准确,避免反转舆情。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网民互动性好,是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然而,一旦形成网络事件便不好控制。因此,在信息传播之前,需要对信息的准确度进行再三确认,以防造成不良后果。在一些官方未定性或不确定的事件面前,事件的命名均采取模糊方式,以确保准确度。例如:“罗尔涉嫌诈捐舆情风波”、“ 中关村二小疑似‘校园欺凌事件”、“ 赵薇新片撤换男主戴立忍 对方或涉‘台独立场”等标题中,由于信息发布时一些消息未得到验证,使用“涉嫌”、“疑似”、“或”等词语确保客观立场和准确表达。相反,如果不用相应词语,很容易引起反转舆情,不仅会给事件主体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还会引起网民的不良反应,影响整个网络生态,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2.3舆论事件的命名采用借代等修辞手法

为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一些传播者为了让标题更形象、标题富于变化,采用了借代等修辞手法。例如:“安徽男子‘右肾失踪风波”、“ 湖北江苏高考‘减招风波”、“ 安徽高考‘眼镜门事件”等。以上标题均是使用事件中的某一名物来代表事件整体。2016年安徽高考期间,考生眼镜可疑,监考老师中途没收眼镜进行调查,半小时后确定此眼镜并非作弊工具,考生称此举影响到考试心理。这件事情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尤其在追责上引起民众的探讨。在该事件的命名上,使用核心事物眼镜做标题,代指整个事件。并且,网上单独输入“天价鱼”、“右肾失踪”、“减招”、“眼镜门”等词语便能搜索出相应事件。采用借代手法,使信息接收者看标题便可大致明白事件引起关注的重点,在“安徽高考‘眼镜门事件”中,事件重点在于高考和眼镜,将两者关联,还可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增加事件的趣味性。此外,舆情事件的命名还涉及到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

2.4舆论事件善用词语模命名法

词语模是批量产生新词的框架,新词可以由不变的词语模和变化的事件组成。例如:“门”、“天价”都是网络上常用的词语模。“门”作为词语模最早用于“水门事件”。之后,“门”就代表有负面影响的事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事件的影响逐渐扩大,“门”这个词语模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是政治事件、娱乐事件,商业行为也以“XX门”命名。传播范围较广的便是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在近两年的舆情事件中,也不乏类似情况。例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 安徽高考‘眼镜门事件”等。

本文以 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发布《2016年度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报告》为研究样本,在分析了2016年社会热点舆情TOP30的标题后,认为舆情事件的命名有以下特性。首先,舆情事件因迅速传播的需要,其命名沿袭了新闻标题简洁的特色。还需要考虑互联网上,舆论带来强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舆情命名还要恪守客观、准确的要求。此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舆情的命名还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及词语模等方法。

以上规律有利于保持民众对事件的独立思考,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适应互联网环境,促进互联网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00)

猜你喜欢
命名互联网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命名拾趣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