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花香 德艺双馨

2018-06-25 17:22刘红
曲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东路延庆山东

刘红

朱丽华,1945年7月9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浙江宁波,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原青岛市曲艺 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传承人。

13岁就登台演出的朱丽华,从1958年至今,从事山东琴书艺术表演已60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山东琴书这门传统艺术,承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传承人的责任,2014年,近70岁的朱丽华开始录制21回的山东琴书《呼延庆打擂》,历时三年录制完成,为山东琴书艺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艺术资料。

我作为朱丽华的学生,老师的敬业精神、担当精神和强烈的艺术责任感,深深震撼着我。我也想像老师那样,为山东琴书(东路)的传承、发扬光大尽一点责任。

勤学苦练 初显艺术天赋

1958年,青岛市曲艺团成立。朱丽华是青岛市曲艺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那年她13岁。

刚成立不久的曲艺团节目比较单一,所有学员都在学习说大书。1959年,团领导从济南请来了山东琴书代表性人物商业兴、关云霞夫妇。朱老师非常幸运,在选拔琴书苗子时,被商老、关老一眼看中,开始了她的山东琴书艺术生涯。

朱丽华跟二位老师学习山东琴书的第一个传统段子是《水漫金山》。她天赋好,聪明勤奋,老师特别喜欢她,真心希望她能够早日登台,向观众奉献优美的琴书艺术。

勤学苦练了三个月之后,朱丽华第一次登台与商老演唱了山东琴书传统曲目《水漫金山》。关老打洋琴伴奏,朱丽华站在师娘身旁唱白娘子。回忆首次演出,朱丽华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登台唱琴书,那天天成戏院观众爆满,我上台吓得只敢看老师。演唱结束后,师父、师娘非常高兴,都说很好。师父说‘行,台词一句也没唱错,师娘说‘板眼全对,不简单。”从此后,朱丽华一发不可收拾,演唱的曲目越来越多。除了《水漫金山》,她还陆续学习演唱了《小姑贤》《梁祝下山》《洞宾戏牡丹》《王婆骂鸡》《武大郎拾麦子》《坐楼杀惜》《装灶王》《三打四劝》《吕蒙正赶斋》《老王卖瓜》《借驴》《夫妻模范》等十多个曲目。台上老少结合,相得益彰,朱丽华的艺术天赋在舞台上初绽精彩。

朱丽华与商老、关老同台搭档演出四年之久。在这四年中,她刻苦努力、勤学好问,全身心地投入到琴书艺术中。她深得老师真传,慢慢领悟到山东琴书的艺术精髓,高强度的演出任务更为她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商老对她的评价是:朱丽华是唯一一位跟师父从头学到尾,系统继承东路山东琴书艺术的好学生。

担起责任 发展东路山东琴书

上世纪的60年代,是山东琴书大发展时期。山东琴书起源于鲁西南的菏泽,迅速遍及山东大地,还流传于河南、江苏、安徽以及东北各地。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及各位琴书名家的自身条件与演唱风格的不同,山东琴书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

1962年春,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局、山东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济南联合举办了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朱丽华与师父师母也参加了座谈会。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确定了以李若亮为代表的“南路”山东琴书,以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山东琴书和以商业兴为代表的“东路”山东琴书,并确立了三路山东琴书的学生代表。李湘云为“南路”山东琴书学生代表,丁玉兰为“北路”山东琴书学生代表,朱丽华为“东路”山东琴书学生代表。会上一致公认商业兴发展了其叔父商秀岭的艺术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商派”艺术,“商派”东路山东琴书的地位从此确立。

座谈会上,朱丽华和商老代表“东路”山东琴书演唱了《借驴》,老少搭档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1963年,商业兴、关云霞夫妇退休后,朱丽华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年仅18岁的她就这样挑起了山东琴书(东路)传承发扬的担子。

山东琴书演员不仅要嗓子好,唱功好,还要会演奏乐器。朱丽华刻苦学习扬琴,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扬琴演奏技巧。团领导安排朱丽华与付子玉搭档,后来耿殿生也加入进来。就这样,三位年轻人的组合搭档形成了。朱丽华坐中间打扬琴,左手边是付子玉弹琵琶,右手边是耿殿生拉二胡。他们不仅唱《梁祝下山》《小姑贤》《洞宾戏牡丹》等传统节目,还排练、演唱以歌颂新时代、新人物为主题的新曲目。先后排演了《早婚图》《双骂鸡》《云中燕》《管得好》《长征路上》《姑娘的心愿》《新长征插曲》《渡河记》《锔瓷盆》《质量风波》《老石匠》《三次考验》《铁骨丹心》《宠儿记》《同甘共苦》《骗亲记》《师长搬家》《拦花轿》,中篇《夺印》《读宝书》《学雷锋》等几十个新曲目。东路山东琴书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朱丽华在发展东路山东琴书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着、成长着、收获着。

进京参演 彰显艺术才华

1975年,朱丽华、耿殿生、付子玉三人代表山东省到北京参加部分省、市、自治區文艺调演,表演的是曲艺作家刘金堂创作的山东琴书《云中燕》。当时规定,此次调演“不谢幕,不返场”。朱丽华回忆说:“那天演出观众很多,我们的节目演唱结束后,观众掌声不断。我都到了后台了,掌声依旧热烈。由于掌声持续,报幕员没法报幕。接下来的节目是快板表演艺术家梁厚民的节目,演员没法上场,最后破例让我谢幕,那次调演,所有演出的节目,只有东路山东琴书这个节目谢了幕,破了例。”

1976年,朱丽华、耿殿生、付子玉第二次代表山东参加北京文艺调演,演唱的是山东琴书《管得好》,并作为攒底节目。

1981年,朱丽华、耿殿生、付子玉到天津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北方片)调演,山东省有两个节目被选上。他们这次表演的曲目是《锔瓷盆》,荣获文化部优秀节目二等奖。该节目同年参加青岛市第二届专业文艺表演赛获演员一等奖。《锔瓷盆》还荣获首届青岛市文学艺术奖的特别荣誉奖、山东省欢笑艺术节的艺术家示范奖。

连续三次代表山东省进京参加文艺汇演,这是朱丽华对山东琴书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朱丽华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同行认可、观众认可,她没有辜负师父的殷切期望,没有辜负传承山东琴书(东路)的责任使命,她在磨练中迎来自己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

创新实践 艺术服务人民

1983年后,朱丽华主要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山东琴书章回大书《呼延庆打擂》。经过朱丽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呼延庆打擂》终于搬上了舞台。她到乡村,到书院,在田间地头演唱。1986年夏天,她在农村场院里演唱,没有音响只有一盏灯,每天场院里都坐满了人。每晚唱两个多小时,她唱得认真,老百姓听得入神。朱丽华连续演唱了12天,临走的时候,观众依依不舍地拉着她的手,问:“你什么时候还来?我们喜欢听你的山东琴书。”这让朱丽华深受感动。艺术服务于人民,人民喜爱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20世纪80年代,青岛市曲艺团在全国30多个省市巡演。山东琴书(东路)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本是北方曲种的山东琴书(东路),在上海、广州等地同样受欢迎。朱丽华分析:一是巡演的山东琴书作品新、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二是山东琴书演员吐字没有过重的方言土语,吐字清晰,南方人可以听得懂;三是山东琴书唱腔优美动听,音乐感强。通过多次全国巡演,山东琴书已成为全国观众喜爱的曲种。

培养学生 东路山东琴书艺术后继有人

1976至1978年,青岛市曲艺团招收了一批学员。朱丽华的山东琴书组招了一男三女4名学生,小的16岁,大的18岁。朱丽华对她的四个学生非常爱惜,悉心指导,期望他们可以早日成材。四个学生都很努力,先后学唱了不少曲目。这四个学生演唱的中篇山东琴书《追求》,获山东省中长篇节目汇演一等奖;演唱的《石狮子咧嘴》获山东省曲艺汇演二等奖。

2010年,笔者有幸拜朱丽华为师,开始系统学习山东琴书。朱老师言传身教,不厌其烦,使我受益匪浅。我先后与朱老师学习演唱了《装灶王》《梁祝下山》《锔瓷盆》等曲目,并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演出中,与老师同台演出。

整理资料 挖掘传承艺术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丽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传承人,这是她的荣誉,更是她的责任。

朱丽华是有心人,早年就非常重视搜集整理山东琴书(东路)的档案、曲目资料。1986年,她从崂山北宅、书院等地演出回来后,就开始整理《呼延庆打擂》的文字资料,《呼延庆打擂》的2600多句唱词,请音乐工作者记谱,一句一句唱,一句一句记,《呼延庆打擂》用了整整7年时间完成了记谱工作,同时音频资料整理完毕。

退休后的朱丽华,生活非常充实,除了操持家务、整理资料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公益演出,依然在为山东琴书的传承奔走着、忙碌着。2009年,刘金堂创作的山东琴书《同学会》,朱丽华与许冠英、李炳杰等搭档演唱,在青岛市中老年文艺比赛中,荣获演出一等奖。2010年,《同学会》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红叶风彩”文艺晚会。已故的阎肃先生看了这个节目后,在专家研讨会上说,“全国29个省市调来的30个节目中《同学会》最好,作品写得好,演员唱得好,多年没有看到这么好的节目了。”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看完节目后,接見演员时说:“山东琴书《同学会》太精彩了,主题好,唱得好,生动地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2010年《同学会》被选中参加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分赛区的比赛,荣获牡丹奖提名奖。

2012年,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中,《同学会》代表山东艺术研究院参加了交流展演。这次演出名家不少,节目很多,但只评选五个金奖,朱丽华表演的山东琴书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向朱丽华提出录制山东琴书章回大书《呼延庆打擂》的视频。她在退休前,《呼延庆打擂》文字资料、音频资料都已整理完成,但没有视频资料。《呼延庆打擂》这部章回大书,共21回,18万余字,2600多句唱词。为了山东琴书(东路)的艺术传承,69岁的朱丽华彰显出了艺术家、传承人的担当。2014年至2016年,她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的视频录制工作,一回45分钟,共945分钟,近16个小时。2016年10月,她再接再厉又录制了传统山东琴书《洞宾戏牡丹》。2017年,老师72岁了,她还有一个心愿要完成,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山东琴书章回大书《七奇案》的录制。这部书37万余字,3000多句唱词,预计38回。朱丽华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她说,再难也要完成,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据笔者了解,《七奇案》只有朱丽华一个人能够演唱。她说,我如果不能完成录制的话,这部书很有可能就失传了。朱丽华在与时间赛跑,倾尽全力把这笔艺术财富留给后人,不给自己留半分遗憾。

朱老师从艺的60年,是她“一树花香,德艺双馨”的60年。我们从她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到,像朱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她们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精神。

猜你喜欢
东路延庆山东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延庆“文旅力量”护航冬奥盛会
北京东路的歌谣
我和我的家乡
教师作品选登
中关村延庆园八达岭片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生态工业园区
延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16年项目
山东老家规 (中)
傅有田
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