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式养殖模式中的风险因子

2018-06-26 01:41鲁义善广东海洋大学
当代水产 2018年5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原菌菌群

■ 鲁义善 ( 广东海洋大学 )

近年来,深水网箱和海洋牧场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这种将水产养殖推向深远海的举措将彻底改变近海粗放式养殖污染海洋环境的现状,事实上又如何呢?

在此,笔者将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潜在风险因子进行简单描述,以警示业内:深远海养殖不是没有污染,而是污染你看不到而已。加强对深水网箱的管理、加强对生态型海洋牧场的规划和推广,将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风险因子降至最低。之所以着重说开放式养殖模式,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很多生物安全措施难以实施。

1 饲料投入所带来的风险

作为以低值蛋白换取高值蛋白的生产活动,水产养殖的是否持续,与饲料的质量有密切关系。残饵污染是过去几十年水产养殖都存在的污染源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水下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浮性饲料的开发,我们可以将这种污染降至尽可能低。我们可以根据实时观测结果,保障养殖动物在短时间内完成摄食,以减少饵料的残留。油脂,是饲料中的又一主要成分,国外曾有报道利用陆源脂肪酸作为指示分子,来评价养殖动物的逃逸或养殖污染的扩散情况。

2 引进物种的环境威胁

部分环保主义者是抵制引种的。但是,引进一个物种,有可能成就一个产业。所以,对于引种,我们是抱着辩证的态度来看的,要综合评价环境风险和产业发展的前景。罗非鱼、多宝鱼、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均为引入物种,但却酿就了巨大的产业链,带动了无数人就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引进物种的威胁主要在于:对土著水生动植物的威胁;携带新病原威胁;小生境的威胁。对于该点,往往认识不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在引入一个物种的同时,也连带引进了其肠道、体表微生物区系,而这就是该物种的“小生境”。引入少量物种,这种小生境进入大环境,可能很快被本地土著菌群所替代。但若大量引种,小生境也会变为大生境,进而会影响整个池塘、湖泊、河流甚至海区。

3 抗生素、疫苗等所带来的风险

由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药物残留,不仅仅会危害鱼类的健康,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使菌群产生耐药性,而耐药性的传播及变异则有可能导致超级细菌,这无疑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疫苗,作为预防性生物制剂,合理的使用可以预防特定的疾病,但不同血清型疫苗的跨区域滥用,不合格疫苗的滥用均会适得其反,长期来看,有弊无利。

不合格疫苗包括:灭活不完全疫苗;未审批疫苗(比如部分企业在饲料里面偷偷添加菌粉而却冠以免疫增强剂);潜在的菌株返祖或突变(因此生产方需长期跟踪疫苗菌株的毒力和血清型)。

4 消毒剂和杀虫剂的环境风险

我们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消毒剂?就拿育苗环节来说,从最经典的教科书、从最有经验的老师傅开始,就教导我们所谓的“六消五定”,即工具消毒、场地消毒、水体消毒、亲本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然后还要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以及定期消毒。

我们营造了最好的“天堂”一般的环境,回头把苗种卖给养殖户,却发现养殖场的环境却没有那么好。我们知道,温室里面的花朵是无法经历风雨的,同样的道理,天堂里面育出来的苗就像天使,天使掉在地上,而且还是脸朝下,岂能存活?

没有人真正对比过消毒和物理过滤的区别,也没有人对比过用消毒剂和用藻、菌调控水体哪个更好;而杀虫剂,根据纤毛虫、孢子虫、单殖吸虫等的不同,商品化的产品很多。作为真核生物的寄生虫,其进化地位比细菌和病毒更高,其耐药性的产生及抗原变异速度也更快、机制也更复杂。就像挪威鱼虱的防控一样,经历了药物和疫苗的艰难开发之旅,但最终又回到了靠濑鱼等吞食鱼虱的生物防控手段。

5 本地病原菌的感染风险

在新引入物种的养殖过程中,或者在一个品种推向深远海的异地养殖过程中,养殖地点的土著病原菌将会尝试感染并征服该品种,由此可能会带来新的病害发生或促进本地病原菌的变异。在观赏鱼养殖中,我们推荐在一个品种养殖之前,先用本地水浸浴一段时间,以让观赏鱼适应本地环境,或者用时髦的肠道菌群理论解释为:促进观赏鱼完成其肠道菌群的替代。但在大宗水产养殖中,这很难实现。

6 养殖动物病原菌、寄生虫释放风险

从进化上看,每种动物体内都有大量的细菌或寄生虫(含部分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以及部分携带但不致病的寄生虫)。而伴随着将养殖推向深远海,这些养殖动物自带的细菌或寄生虫,将会释放到环境中去。释放到环境中的这些细菌或寄生虫,要么被本地物种替代而消亡,要么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大量滋生而导致本地菌群失调,要么与本地物种发生交流而产生新物种或者发生变异。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生物安全来说,都具有潜在的风险。

7 含有大量病原菌的排泄物引发的环境风险

在早期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理论中,养殖动物的粪便是最大的污染源。不用说开放式养殖模式,就连眼下流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其粪便的处理都是一件大事。首先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很多人认为在开放的外海环境中,这根本不是事,反而会成为丰富的浮游生物的饵料。但请大家不要忽略我们超大的养殖量,若不对投喂进行观测和评估,你会发现每个深水网箱底部都是厚厚的底泥。另外,从研究肠道菌群的结果来看,粪便中的菌群主要来自肠道和肠粘膜,而肠道和肠粘膜的菌群则主要来自水体和饲料,水还是那个水,而饲料作为外源性的输入,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无论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抑或是微生态制剂,都必须经过安全的评价。

8 养殖品种逃逸风险

开放式养殖模式的环境风险因子(① 饲料、鱼油的环境风险;② 引进物种的环境风险;③ 抗生素、疫苗的环境风险;④ 杀虫剂的环境风险;⑤ 土著病原菌感染风险;⑥ 养殖动物病原菌、寄生虫释放风险;⑦ 含有大量病原菌的排泄物引发的环境风险;⑧ 养殖品种逃逸风险)

对于养殖品种逃逸到环境中去,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从挪威、英国三文鱼的逃逸,到我国珍珠龙趸的逃逸(我们的潜水员在我们栽种的珊瑚群中发现一尾硕大的珍珠龙趸),甚至是獐子岛扇贝的逃逸,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包括泛滥、杂交、变异等概率极小的事件,但从生物安全角度来说,都要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原菌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