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段翻译和理解

2018-06-28 21:05翟少华
课外语文·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句段理解翻译

翟少华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要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力求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一定的语境中作合理推断,整体感知,全面把握。

【关键词】文言文;句段;翻译;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内容。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理解基本内容以句段的正确翻译和理解为前提,句段的正确翻译和理解又以正确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为基础。所以要注重积累文言文词汇,了解常见词法句法以及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学会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力求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一定的语境中作合理推断,整体感知,全面把握。

一、文言语段的翻译和理解

(一)察看文题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从文题入手,推测文章内容,如:从《郑人买履》《赵普》《人琴俱亡》《两小儿辩日》,可以推测主要叙述人物故事;从《三峡》《雁荡山》,可以推测主要介绍地理风物;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治水必躬亲》,可以分别推测主要对生存与死亡、如何治水发表见解或主张。有很多文题本身表明文体,要善于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内容和特点,如:表,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表以陈情”,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臣子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还可以根据文题或文体设问。如“郑人买履”,可以问:郑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买履?他怎样去买履的?结果如何?再如《送东阳马生序》,根据“序”的文体特征,可以问:作者对马生会说些什么?如何赞许、推重或勉励他呢?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会察看文题,推测文章内容,或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为理解创造思考的情境,使阅读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阅读感知的效率。

(二)揣摩层次

学习文言文,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应当根据文章写作内容,努力做到扣住中心,理清思路。如人物故事类的文章,要注意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关系、经过和结果;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注意弄清所写景物的特点、顺序,探究作者抒发的感情。在此过程中,还要抓住文中的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重要句子,以帮助理清思路。如《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开头说“余幼时即嗜学”,结尾又写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们不禁要问:“艰”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勤”又表现在哪里?通过阅读可以知道,一个“嗜”字领起了全段,与文末的“勤且艰”构成因果关系。

“艰”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求书之艰。家贫,幼时“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2)奔走之艰。“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3)求教之艰,“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4)生活之艰,“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緼袍敝衣”。

“勤”同样表现在四个方面:

(1)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2)眼勤,“幼时”即“遍观群书”。(3)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4)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样一分析,此段的层次就非常清楚了。我们能够从多侧面了解到宋濂当年求学之难,以及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专心,从而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这样现身说法,意在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三)提炼主旨

初中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一般比较浅易,主旨也不太难把握。只要理解文意,仔细品味,就可以理解主旨。如《赵普》一文写赵普读书和推荐人才的故事,通过揣摩其中的细节,就可以体会到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爱莲说》一文生动描写了莲的形象,并以菊和牡丹对比衬托,仔细品味莲的形象,揣摩对比衬托的手法,就可以感受到莲的君子品格,莲的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有的还可以找到直接表达主旨的句子,如《赵普》中“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有些文章要深刻领悟文章精髓,在思辨中探究文章主旨。如《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有“设喻”性质的寓言作品,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寓意颇丰,可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从“驴”的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掌握真本领、真才干,才能不被欺辱甚至淘汰”等寓意。而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还可以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综上所述,有些文言文的主旨是一元的,有些文言文特别是寓言的主旨是多元的,学习时,应克服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去提炼概括。这样,所获得的感受就会丰富多彩。

二、文言句段翻译和理解举例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选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⑦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声名远扬。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1.察看文题

题中“传”表明文章为人物传记,记述柳敬亭的生平事迹。阅读时应关注选段所记述的人物故事,及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串译语段

我们先译第1句,根据“……者,……”的句式表明为判断句,全句译为: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第2句结合“无赖”的注解意和“犯法当死”,推断“犷悍”意为粗野强悍;“之”带宾语“盱眙市”,应为动词,意译為“逃到”;“变”照应前面的“本”,理解为改变。句子前后构成因果联系,翻译时要补上相应的关联词。全句译为: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已经能使市民倾倒动容。第3句“久之,过江”,联想已学过的《狼》中的“久之,目似瞑”,“之”为音节助词,无实意,翻译时省去;“可使以其技鸣”中“使”动词,结合语境,理解为“帮助”,后省略宾语“之”,要补出。全句译为: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第9句 “之”,到;“达”,联系现代汉语里的“达官贵人”推断,译为“显扬”;“于缙绅间”,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调到动词“达”的前面。全句译为: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在官绅阶层中显扬。

3.理解内容

(1)揣摩思路。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能够明白语段的思路,即:犯法逃亡——练习说书——技艺高超——声名显扬。(2)品味内容。“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形容练习说书的专心。“欢咍嗢噱”“慷慨涕泣”“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通过别人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说书艺术高超,达到了精妙的程度。(3)提炼主旨。可以根据语段内容,从多方面进行探究。潜心苦练,可以获得成功;人有一技精妙,可使声名显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文言句段的翻译和理解方法概括如下:

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可信。

瞻前顾后细分析,成分省略须补出。

专门名称宜保留,无义词语可删去。

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要灵活。

若遇词句难对应,根据语境来意译。

察看文题做推测,自我提问作思考。

揣摩思路明层次,品味内容悟文意。

提炼主旨作概括,整体把握在心中。

【注:例句引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部分课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句段理解翻译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